書名: 人和自然關系的探討:從馬克思到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研究文庫)作者名: 黃雯本章字數: 1619字更新時間: 2019-11-15 11:53:46
序言
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是人類發展的永恒主題。進入工業化社會以來,發生在世界范圍內的環境污染、能源危機等自然生態環境問題,使越來越多有識之士認識到,必須把人自身的全面發展以及社會的文明進程置于自然界的承受力和可控范圍之內,在尊重自然界發展演化規律的前提下,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華文明再鑄輝煌的基礎。中國共產黨順應時代發展作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開啟了一場集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為一體的革命。黃雯同志自考上我的博士研究生起,就一直跟蹤這場革命,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便是她最新研究成果。
我認為,這本書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在馬克思文本分析上下了很大功夫。人類文明延續數千年,但人和自然之間的矛盾卻從未像今天這般尖銳。當我們批評西方國家的人類中心主義、唯科技論、唯增長論等思想導致技術決定論、資本至上的發展模式是造成西方生態危機的根源時,西方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卻在歪曲事實,大肆指責馬克思“忘卻了自然”,他們認為沒有比馬克思的學說更有害于自然的了。而實際上,馬克思不僅沒有遺忘自然,而且一生都致力于實現“自然的解放”和“人類的解放”的偉大事業,他將實現人和自然的高度和諧統一放置于全人類解放這一問題下來討論,實現了自然、社會與人的真正統一。這些思想至今仍熠熠發光,能為改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科學指導。作者在本書中,運用文本分析法,對散見于馬克思著作、手稿、筆記、書信中有關人和自然關系的論述,作了細心整理、歸納,具體呈現了19世紀40年代初、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后期馬克思的人和自然關系思想,既有助于讀者們認識這一思想伴隨唯物史觀的創立和發展是如何逐步完善的,也是對上述西方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詰難的有力反駁。
第二,很好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本書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動態地梳理了自馬克思以來人和自然關系思想的發展史,包括蘇聯及東歐學者、現當代西方資產階級學者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相關理論與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人和自然關系的理論和實踐狀況等。而為了更好地理解馬克思在這一問題上對前人的批判與繼承,第一章還對世界歷史上,包括古希臘、中世紀和近代西方學者的自然觀要點作了回顧。這樣一來,人和自然關系思想的發展脈絡便十分清晰了。尤其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想、新舉措,既與馬克思人和自然關系思想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通過梳理人和自然關系思想的發展史,便于我們追本溯源,準確和加深理解當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與價值,并從馬克思的相關思想中吸收、借鑒有益的方法。
第三,有很強的現實感。當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既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舉措,是對經濟、社會、文化、環境等領域都具有共同指導作用的治國理念,也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是對廣大人民群眾改善環境質量強烈呼聲的有力回應。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如今,宏觀層面上,很少有人會否認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的重要性,但落實到具體問題上,生態意識卻還未能跟上,在資源節約、污染治理、生態保護、空間優化、產業升級、科技創新、綠色消費、綠色金融等方面也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出臺更為切實的措施,并向民眾普及。特別是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這是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如何認清綠色發展理念與其他發展理念之間的辯證關系,并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真正實現綠色發展,是當前重要議題。本書作者通過剖析馬克思對未來社會中人和自然高度和諧的可能性闡述、吸收國外改善人和自然關系的經驗,提出了一些較有價值的對策,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當然,本書的出版只是作者所做研究的階段性成果,未來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深入探討,希望黃雯博士一如既往不懈努力,爭取有更多更好的成果與我們分享。
李建平
2017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