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演變研究:基于“總量—要素—結構”視角
- 李汝資
- 4818字
- 2019-11-15 12:30:33
第二章 概念辨析與文獻述評
第一節 相關概念辨析與界定
一 效率
“效率”一詞被廣泛應用于現實工作生活中,比如,不同家用電器的功率有差別,不同工人的勞動生產率有差別等,這些都屬于“效率”范疇。《現代漢語辭海》中將效率定義為:(1)機械、電器等工作時,有用功在總功中所占的百分比,屬于物理學概念;(2)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屬于管理學概念(張涌等,2011)。此外,路麗梅(2003)主編的《漢語辭海》中指出,效率是消耗的勞動量與所獲得勞動效果的比率,將效率與要素聯系到一起,如果將消耗的勞動量替換為資本、技術等要素,也是可以的。
在經濟學領域,“效率”幾乎是應用最廣泛的概念,通常指不浪費,或者現有的資源用得最好(畢泗鋒,2008)。政治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76)在其著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第一章“論勞動分工”中,就從勞動生產率視角提出了以效率為基礎的分工理論。
然而“效率”一詞并沒有嚴格的界定,西方經濟學家大多以帕累托對效率的定義為標準。意大利經濟學家維爾弗雷多·帕累托(Vilfredo Pareto, 1971)提出“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概念,認為在不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有可能增進任何人的經濟福利,則該項經濟活動就是有效率的,意味著經濟活動必須同時滿足產品在消費者之間實現最優分配、資源要素最優配置、產出數量最大化;反之,則被稱為“無效率”。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經濟學對效率的定義,主要是基于“最優分配”的角度。
二 經濟效率
經濟效率有微觀概念與宏觀內涵之分。微觀經濟理論方面,美國匹茲堡大學經濟系教授托馬斯·G.羅斯基在針對中國經濟統計指標相關問題分析時指出,經濟效率應該是配置效率、技術效率(X-效率)和動態效率的綜合(見圖2-1),其中,配置效率是指通過調整要素投入在不同產品或者企業的比例來提高經濟效率(由圖中G點移動到E點),技術效率是指通過改進生產技術和組織管理方式提高效率(由圖中F點移動到E點),動態效率指通過技術革新、技術進步來提高效率(由圖中生產可能線K1L1遷移到K2L2)(Rawski, 1992)。

圖2-1 微觀經濟效率變化
而在宏觀經濟理論中,經濟效率指的應該是一種“投入-產出”關系。準確地說,經濟效率是指用貨幣單位計量的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比率(張先治,1994)。此外,經濟效率還同成本最小化相聯系,即它要求以最低的可能生產成本達到產量最大化(胡代光等,2000)。如圖2-2所示,橫軸、縱軸分別表示投入X和產出Y,那么OO1和OO2就分別表示不同的投入-產出水平,也就是說,投入x1產出y1水平下的效率E1=x1/y1,投入x2產出y2水平下的效率E2=x2/y2。

圖2-2 宏觀投入-產出效率
與經濟活動的微觀機理相比,區域經濟學更加關注宏觀經濟運行狀態。因此,在評價宏觀經濟活動運行狀況時,不能僅僅以產出規模來判斷經濟活動運行質量,而是要結合經濟活動的要素投入規模與產品產出規模,綜合判斷經濟運行質量。這也是本書研究經濟效率問題的意義所在。
此外,早期國內學者一般主要關注經濟效益,且往往用經濟效益來替代經濟效率。而本書認為,經濟效率與經濟效益之間是沒有直接聯系的,經濟效益更多與利潤相關。以競爭與壟斷關系分析,處于壟斷環境時,產出降低企業利潤是提高的,也即經濟效益提高,然而由于壟斷環境中資源配置效率降低,經濟效率卻是降低的。在競爭環境中,產出增加企業利潤是降低的,也即經濟效益降低,然而由于競爭環境促進了資源配置效率提高,經濟效率是提高的。此外,短期經濟增長與經濟效益有較大關聯,而與經濟效率沒有直接關系;但長期經濟增長,則需要伴隨經濟效率的提高。
三 全要素生產率
近年來,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成為經濟增長中效率研究的熱點。索洛(Solow, 1957)在《技術變化和總量生產函數》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概念。全要素生產率是指除資本和勞動力等要素投入之外的技術進步(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易綱等,2003),采用總產出增長率扣除各要素投入增長率的余值(索洛剩余)來測算。通過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及分解,可以確定經濟增長過程中各種要素投入及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用以識別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的有效性。
不論是經濟效率的投入-產出視角,還是全要素生產率的技術進步視角,所考察的都是經濟增長內容,也即探討經濟增長的來源。區域經濟增長固然重要,但它僅僅反映區域經濟總量的增加,顯然不夠全面,對于現階段中國區域經濟而言,中國已經實現了經濟總量的突破,如何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以及區域經濟質量的提升,將更為重要。因此,從經濟效率、全要素生產率視角尋求經濟增長源泉已經不能滿足當今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的要求。基于此,本書提出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概念,希望由此可以更為深入地考察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格局,進而提出促進中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路徑。
四 區域經濟發展效率
(一)區域
區域是地理學的研究對象。陳傳康先生認為,“區域”是一個連續空間。這個空間是指地球表層的某一具體范圍,它的界線由一些具體指標來劃定,可以是氣候區、植被地帶等均質共性區域;也可以是交通運輸樞紐、流域、貿易區等輻射吸引區域;也可以是一定的行政區、教區等管理權區域;還可以是起著一定職能作用的功能分區(陳傳康,1986)。魏后凱(2011)總結了區域的主要特征。
第一,區域的內聚力、結構、功能、規模和邊界是構成一個區域的五個基本要素。其中,內聚力是區域形成和演變的基礎,它決定了區域內部的結構和功能,進而決定了區域的規模和邊界。正是這種內聚力使得區域各組成部分之間形成了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并產生一種共同的區域利益和區域意識,而這種區域意識是區域主體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發展水平的前提。
第二,區域具有客觀性和動態性兩個基本特征。一方面,區域是客觀存在的現實現象,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離不開特定的區域,區域是事物發生、發展的空間載體,并由此體現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另一方面,區域又是處在不斷演進變化之中的。隨著自然、社會、經濟的演變,區域內聚力將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區域特別是經濟區域的結構、功能和規模發生改變。
第三,區域具有一定的等級體系,不同等級體系的區域決定了其結構、功能和規模都有很大差異。一個城市、一個經濟地帶甚至一個國家都可以被看成一個區域,雖然從某種程度上講它們的發展目標都是實現自身水平的提高,但由于屬性差異,城市關注自身發展,城市與城市之間形成競爭關系,經濟帶關注一體化發展,而國家關注區域分工和整體利益最大化。
本書認為,所謂區域是指按照一定的目標和準則來劃分的,并且因自然、經濟、社會等方面的內聚力而強化的,具有相對完整的結構、功能,并且具有較為明確規模、邊界及等級的空間有機體,也即區域是一個具有區內一致性、區際差異性及動態性特征的有機實體。而長期以來中國由行政力量主導形成的行政區域,具有區域的一般特征,如此,本書將在行政區域范疇內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效率。
(二)區域經濟發展
陸大道(1998)在其著作《區域發展與空間結構》中指出,在內涵上,區域發展不僅包括經濟發展,還包括社會發展及環境治理的改善等;在空間上,區域發展是一個三維概念,既包括橫向發展界面的擴展,也包括縱向發展質量的提高;在時間上,區域發展還具有歷史的、漸進的特征(見圖2-3)。此外,區域發展不僅關注區域內部,更關注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

圖2-3 區域發展三維概念
具體來說,區域發展是指“在宏觀國民經濟增長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總量獲得增長,人口增加及人均收入水平提高,物質性和社會性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地區之間建立合理的經濟關系,逐步縮小地區間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以及為實現此目標而制定的區域政策”(陸大道,1998)。
從區域發展內涵來看,區域經濟發展是區域發展的一個方面,但同時也兼顧區域發展的時空內涵,即區域經濟發展是區域經濟活動區內一致性、區際差異性的整體體現,具有歷史的、漸進的時間過程特征,要求經濟活動在橫向發展界面擴展的同時,也伴隨著縱向發展質量的提高(見圖2-4)。

圖2-4 區域經濟發展與增長內涵對比
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包括區域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且伴隨產業結構的升級,以及技術進步等,是一個包括經濟增長、結構升級、技術創新、社會進步、人們福利提高等要素在內的更為深刻的經濟運行過程(孫久文等,2009)。
(三)區域經濟發展效率
本書認為,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是對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某個時段發展水平的度量,是區域經濟總量擴張、要素生產率提高、結構升級等對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貢獻,是區域經濟總量效率、區域經濟要素效率以及區域經濟結構效率等在區域空間上的疊加,具有動態的階段性特征。區域經濟發展效率之所以包含以上三個方面,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區域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區域經濟總量提升基礎之上的(既包括存量,又包括增量),只有當經濟總量達到一定程度,區域社會、福利等才有物質保障,區域經濟才能進入高水平的發展階段。因此區域經濟總量效率應該是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基礎。本書定義區域經濟總量效率為區域平均效率,包括區域經濟的單位面積產出、人均產出(存量)及其增長率(增量)。
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從總量擴展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向高效率的集約型生產方式的轉變,是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區域經濟要素效率是指區域要素投入與產出間的比例關系,包括資本、勞動力等要素的投入及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用來測度要素規模效率、技術變化等方面。
最后,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提高不僅依靠資本、勞動力、知識等累積性要素,還需要結構變遷等非累積性要素。區域經濟結構效率是指不同產業經濟運行效率,以及產業結構變動的效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通過結構效率來識別區域經濟的產業增長點,進而對區域進行功能定位,因此區域經濟結構效率包含了三次產業經濟效率及產業結構變動效率。
綜上所述,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是一個總量、要素、結構相統一的概念,本書從區域經濟總量效率、區域經濟要素效率、區域經濟結構效率三個層面來綜合定量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演變。
(四)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經濟意義
1.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是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
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規律表明,資本、技術與勞動力等要素積累能夠保證短期內區域經濟增長目標的實現(Romer, 2000)。而長期的區域經濟增長目標則是依靠結構轉換、要素配置、技術等變化來實現。結構轉換、要素配置與技術進步帶來了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提升,反過來又促進了產業結構轉換、要素配置效率、技術等的提升。因此,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是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源泉。
2.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是勞動地域分工的產物
勞動地域分工是指人類經濟活動按地區進行的分工,即各地區根據自身稟賦進行專業化生產,以達到區域間產品相互貿易的目的。由于分工,勞動力專注于某種操作,在“干中學”中提高了勞動熟練度和要素投入的利用效率,同時分工節省了重復學習成本,促使勞動者從事技術創新,提高了產品的勞動生產率。
3.區域經濟發展效率是區域間要素流動的動力
區域發展要素包括資本、勞動力、技術等。隨著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提高,區域要素的利用效率也不斷提升,繼而要素不斷向高效率產業和地區流動。由于區域間要素稟賦、發展階段不同,區域間經濟發展效率存在差異,由這種差異產生的“梯度效應”,必然引起區域發展要素由低效率區域向高效率區域轉移,進而促使區域整體效率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梯度效應”促使區域間要素流動,但是區域間梯度效應并非一成不變,而是處于“動態均衡”的過程之中。
圖2-5為分工、效率與區域協調的互動關系。

圖2-5 分工、效率與區域協調的互動關系
4.區域經濟發展效率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周期
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周期現象,即繁榮—衰退—蕭條—復蘇,在經濟學領域是不爭的事實。而區域經濟學家普遍將此與技術、創新等區域發展要素聯系到一起。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梯度效應”處于“動態均衡”的過程之中,若區域經濟發展效率的“梯度”逐漸縮小,甚至發生逆轉,要素的流動方向也會發生變化,導致區域發展比較優勢的轉變,進而會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生命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