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決裂:弱國退出同盟之謎
- 周建仁
- 765字
- 2019-11-01 16:50:40
第二節 為何研究同盟解體
本項研究將有助于豐富同盟理論,其研究成果也可以對國家弱化甚至瓦解敵對同盟的政策評估提供一定的參考。
第一,如上文所說,當前研究同盟的文獻中,研究同盟解體的相對比較缺乏,對于同盟為什么解體,在什么條件下能夠得以維持、什么條件下分裂,并沒有系統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共同威脅存在的情況下,同盟什么時候得以維持,什么時候分崩離析?這個問題到目前還沒有學者進行深入研究,提出令人信服的理論解釋,做出充分的實證驗證。因此,回答這個問題,將有助于豐富現有的同盟理論,特別是同盟解體理論。尤其是按照有些學者提出同盟具有自我強化的內在機制,隨著結盟時間的增加,雙方協作的能力越來越強,其通過軍事協作的獲益將會增加,而其退出的成本也會越來越大,因此隨著時間推移,同盟只會越來越牢固。但是有些同盟在結盟不短的時間后卻解體了,比如中蘇同盟就是在結盟長達十幾年后解體了。
這顯然是個未得到解釋或者充分解釋的問題。
第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同樣可以對對外政策提供一些參考。從冷戰結束不久的1992年開始,中國崛起就成為國際關系領域的一個突出話題。如果說在早期存在中國是否崛起的爭論的話,那么到今天已經沒有人懷疑中國已經崛起。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在外交上面臨著重大的挑戰和抉擇。首先是周邊國家和霸權國對中國實力增長的敏感性增強,周邊國家和霸權國家有聯合制衡中國實力增長的傾向。
其次是不結盟政策能否有效緩解中國崛起困境
,沃爾特認為,在任何競爭性的體系中,能夠吸引到盟友都是一種極其有價值的資源。相反,引起其他方聯合起來反對自己,則使自己處于明顯的不利地位。
對于中國來說,同樣需要思考如何分化或至少弱化已有的針對自己的軍事同盟。對于同盟解體的研究,既對有關國家思考如何減輕敵對同盟的安全壓力有參考價值,也對它們思考如何鞏固現有的同盟和戰略協作體系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