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決裂:弱國退出同盟之謎
- 周建仁
- 5字
- 2019-11-01 16:50:39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弱國退出同盟之謎
冷戰之后,國際關系學界特別是現實主義學派因為無法預見冷戰的突然結束而備受責難。國際關系學界在冷戰之后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就是如何解釋北約(NATO)在華約(Warsaw Pact)解散、蘇聯解體后繼續存在。國際關系的現實主義學者預測說,冷戰后因為缺乏清晰和現實的威脅,北約將很難得到維持。
這顯然與冷戰后的現實不相一致。這種新的反例的出現,說明了國際關系學界對于同盟這一國際政治的核心現象的研究還不夠充分。同盟雖然因為和古老的均勢理論相關聯,一直成為國際關系特別是安全研究的焦點之一,但是到目前為止,關于同盟的研究仍然存在許多不足。
首先是同盟理論的研究往往建立在一些直覺常識的基礎上,而這些直覺常識雖然符合邏輯,但是未必完全正確。比如說,國家在面臨外部威脅時就會形成同盟加以制衡,一旦威脅消失,同盟就會解體。但是如果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有時候共同的威脅消失了,同盟卻沒解體,比如說冷戰后的北約在蘇聯解體后仍然繼續存在;而有時候共同的威脅還在,同盟卻解體了,比如說, 1958~1967年間的中蘇同盟,雖然其共同面臨的美國威脅仍然存在,中蘇同盟卻解體了。其次是研究同盟形成遠遠多于研究同盟解體。斯科特·本尼特(D. Scott Bennett)和布莉特·利茲(Brett Leeds)等學者指出對同盟為何終止的關注遠小于對同盟為何形成的關注。
當前比較專門研究同盟解體的相關文獻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篇,其中一篇是概論性的專題文章,缺乏嚴格的實證驗證,
一篇文獻則具體考察了同盟解體的各種原因,并運用統計分析的方法進行了系統驗證,
還有一篇文章則專門論述了戰爭時期,影響同盟解體的具體因素,并進行了統計驗證,
另有幾篇文獻則主要是研究影響同盟的持續時間的決定因素,
雖然不直接考察同盟解體的原因,但也算一篇相關的文獻,因為同盟的解體和同盟的持續時間是個相關的問題,雖然同盟持續時間并非只和同盟的有意識分裂有關,比如說可能和同盟條約本身的有效期長短有關。
其他有關同盟解體的論述則只是體現在一些有關同盟文獻中的只言片語。既無成體系的理論論述,更無系統的經驗驗證。
冷戰后,關于北約在外部共同威脅消失的情況下為什么能夠繼續存在,已經有許多學者在研究,而且有了一些不錯的研究成果。而對于冷戰期間,中蘇同盟為什么在共同威脅還存在的情況下卻解體了,國際關系學界幾乎沒有學者從國際關系理論角度尤其是從同盟理論的角度,對此加以研究,只有研究冷戰史的學者從史學的角度對此進行了一些分析,試圖還原歷史的原貌。因此,我將研究焦點放在同盟解體上面,我提出的核心問題或者要解開的核心之謎(puzzle)是,為什么有些同盟在共同威脅仍然存在的情況下卻解體了。因為按照斯蒂芬·沃爾特(Stephen Walt)的“威脅均衡”理論,存在共同外部威脅的情況下,國家應該會組成同盟予以制衡。
如果是這樣,針對該共同威脅已經建立起的同盟更應該持續下去,因為維持一個同盟的成本顯然比建立一個同盟要低得多。
我關注的是不對稱同盟的解體,因為從理論上說絕對對稱的同盟是不存在的,實踐中存在的更多也是不對稱的同盟。在不對稱同盟中無論是強國還是弱國選擇退出同盟,同盟就解體了。因此,從邏輯上講,要解釋不對稱同盟的解體,不但需要解釋同盟中弱國為什么要退出同盟,而且要分析強國為什么退出同盟。但是首先不對稱同盟歷史案例中,強國先行退出同盟的案例很少。其次在不對稱同盟中如果存在同盟收益和成本的不平等分配,按照戴維·伊斯頓(David Easton)政治是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過程的界定,我們可以合理推斷,權力較大的強國相對于其承擔的成本獲得更多的收益,而權力較小的弱國相對于其承擔的成本獲得更少的收益,弱國比強國更可能對同盟不滿,因此更可能比強國率先退出同盟。依據競爭風險模型(competing risks model)的邏輯,同盟的解體的確來源于許多風險,包括弱國退出的風險和強國退出的風險,但哪個風險更早發生,哪個風險就起作用,后面的風險就可以忽略不計。總之,由于強國退出的案例很少,弱國可能在強國退出風險發生之前就退出了,我將把問題進一步聚焦于共同威脅存在情況下弱國為什么退出不對稱同盟。由于弱國對于同盟的安全依賴程度比強國要大,因此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在理論上更具有挑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