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決裂:弱國退出同盟之謎
- 周建仁
- 3097字
- 2019-11-01 16:50:41
第一節 勢力均衡理論:演進歷程及批評
勢力均衡理論或均勢理論是國際政治理論中最古老、最持久的一個理論,但也是最有爭議的理論之一。這種爭議首先來源于均勢概念的不確定性,學者對均勢是一種體系、權力分布狀態,還是政策指南或者客觀規律意見不一。
即便如此,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N. Waltz)認為,如果說有什么關于國際政治的獨特的政治理論,則非均勢理論莫屬。
勢力均衡理論也是最經典的同盟理論。摩根索很早就把同盟理論和均勢聯系在一起,認為聯盟是維持均勢的重要手段,在一個多極體系中,聯盟是維持均勢運行的必要要件。他認為在競爭性體系中,國家要保持和改善自身的權力地位主要有三個選擇,一是增加自身的力量,二是把其他國家的力量增加到自己一邊,三是阻止其他國家力量增加到敵對一邊,而后面兩個選擇都屬于結盟行為。而聯盟的目的之一就是對抗霸權維持平衡,一個企圖取得世界霸權的強國,會遭到旨在維護各國獨立的聯盟的抵抗。
根據均勢理論,如果某個大國實力迅速增長并有成為體系霸權之勢,其他國家會聯合起來予以制衡,并努力使體系恢復相對均衡的狀態。制衡包括內部制衡(internal balancing)和外部制衡(external balancing),所謂內部制衡就是發展軍備增強自身實力,所謂外部制衡就是建立軍事同盟,聯合起來抵消潛在霸權的影響力。
總之,勢力均衡理論認為,建立軍事同盟是對某種國際權力結構變化的反應。
在所有有關勢力均衡理論的論述中,沃爾茲的闡述最有代表性也是均勢理論的最新版本。沃爾茲的勢力均衡理論基于以下幾個假定。第一,國際體系是個無政府體系,沒有凌駕于國家之上的更高的合法權威,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要維護自身生存只能依靠自己,即國際體系是個自助(self-help)體系。第二,國家是一個單一(unitary)的理性行為體,國家能夠計算各種策略的效用高低,并依據效用高低做出政策選擇。第三,國家持有一種安全偏好,而非權力偏好,其首要目標是自身生存,即在無政府狀態下,安全是國家的最高目標。
沃爾茲認為,作為組織的國家除了需要完成某些任務之外就是需要保持自身作為組織的存在,國家很多活動都指向維持自身生存這個目標。
因為生存是實現其他目標的根本基礎,只有在生存得到保證的情況下,國家才能去安全地追求諸如安寧、福利和權力這些目標。
國家的利益偏好是安全而非權力,因此,國家是個安全最大化的行為體,而不是權力最大化的行為體,國家在計算其利益時是以安全作為根本的衡量尺度的。在沃爾茲看來一個國家擁有權力太多或太少對于國家安全都是不利的,擁有太多權力將引起其他國家的恐懼,并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從而使它變得更不安全,而如果擁有太少權力,則會誘使其他國家擴張侵略的野心。
第四,國家是同質化的單位,除了在能力上存在差別之外,具有相似的功能。
由于其假定國家是同質化的單位,而國家能力上的差別又包含在國際體系結構這個體系變量上,因此,在沃爾茲的勢力均衡理論中,不考慮國家特性對國家行為或者國際結果包括同盟形成的影響。第五,國際權力結構才是解釋國際體系結果或者國家行為的核心變量,國家的對外行為是對國際體系權力變化的反應。國際體系的權力分布是決定國家是否結盟的最關鍵因素。國家傾向于和較弱的一方結盟來反對較強的一方,從而防止任何國家控制整個體系,進而威脅到體系和自身的生存,并使體系恢復均衡和穩定。沃爾茲說,如果可以自由選擇的話,國家將涌向較弱的一方,因為威脅它們安全的是實力較強的一方。如果它們組成的聯盟擁有足夠強大的防御力量和威懾力量阻止敵對強國發起進攻,那么國家將會在獲得更多安全的同時,獲得更多尊重。
總之,沃爾茲認為,只要存在上述的第一和第三個假定,即只要國際體系是無政府狀態的,而且構成國際體系的行為體謀求自身生存,那么均勢就會自動生成。因此,與其他國際關系學者把均勢的生成至少部分歸因于國家的有意識的政策選擇相比,沃爾茲認為均勢是一個客觀規律,不依賴于國家的政策選擇,無論國家是追求維持現狀(status quo)的目標,還是追求修正主義(revisionist)目標,均勢都將自動生成。依據沃爾茲的勢力均衡理論,我們可以得出的同盟形成的邏輯是,無政府自助體系下,安全是同質化理性國家的最高目標,國際權力結構是影響國家行為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決定國家對外結盟行為的最核心因素,國家傾向于和實力較弱的一方結盟,因為威脅它們安全的是實力較強的一方。
沃爾茲的“勢力均衡理論”是有關同盟形成的重要理論,其后的同盟形成理論或多或少都建立在對沃爾茲“勢力均衡理論”的批評與繼承之上。沃爾茲勢力均衡理論的最大貢獻是其重新整理了傳統的均勢理論,使得均勢理論更加簡練、清晰。首先,他確定了均勢的概念。原先困擾均勢理論的最大問題就是均勢概念的不清晰。英尼斯·克勞德說,均勢這一概念的缺點不在于它沒有含義,而是含義太多。沃爾茲明確了均勢就是一種規律,不依賴于國家主觀意圖的客觀規律。只要體系出現破壞平衡者,即一個看來一心想建立世界霸權的國家,該體系中的受其威脅的國家就將建立同盟,與之抗衡。
其次,沃爾茲使得均勢理論具有了內部的邏輯一致性,他建立了一套均勢自動生成的邏輯鏈條。沃爾茲認為均勢的生成不依賴于國家的政策選擇,因此他最需要闡述的是當國家追求修正主義目標時,均勢如何建立起來。沃爾茲認為這有賴于兩個途徑,競爭和模仿,可以使得均勢重新建立起來,而不會使不平衡的狀況越來越厲害,這實際上更多屬于內部制衡的范疇。但是,競爭和模仿產生效果總有一定的“時滯”,光靠自強是不能平衡對方的實力增長的。這種情況下,實力較弱的國家就會聯合起來制衡實力較強的國家,這就是外部制衡的邏輯。而制衡的目的是維護自身生存,只要有謀求生存這種動機,在無政府狀態下,均勢就將自動產生。
沃爾茲的“勢力均衡理論”的最大問題在于其兩個隱含的假定。首先是,國家是安全偏好的行為體,依據這個假定,他把國家的利益等同于安全,而排除了國家追求諸如權力等其他利益的可能,從而陷入蘭德爾·施維勒(Randall Schweller)所說的“現狀偏見”(status quo bias)之中,使得沃爾茲忽略了國家對外行為的其他可能邏輯,比如說修正主義的邏輯。當然有人可能提出沃爾茲的理論是國際政治理論,而非對外政策理論,其均勢理論目的也在于解釋均勢狀態不斷出現這種國際政治結果,而非像對外政策理論那樣解釋單位層次的制衡行為。因此有必要考察沃爾茲的均勢理論能否充分解釋國際體系的均衡狀態。
其次,根據沃爾茲的均勢理論,國家依據權力判斷威脅,按照這個假定,沃爾茲把權力等同于威脅。這種簡化雖然能夠使理論本身更加簡約,同時通過排除掉對諸如意圖等難以測量要素的考慮,使理論更堅實(robustness),但這樣做也使得理論的解釋力大打折扣,尤其是出現一些與理論不一致的重大反例,比如說即使在被認為勢力較為均衡、兩極對峙的冷戰時期,美國及其盟國擁有遠超過蘇聯及其盟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按照沃爾茲的勢力均衡理論,應該有國家從北約轉向華約,以重建體系均衡。由此可以看出,沃爾茲無法解釋冷戰時期美蘇之間的權力失衡狀態。
最后,沃爾茲的“勢力均衡理論”與冷戰后的大國的結盟和制衡行為不相符,更無法解釋冷戰后國際體系失衡狀態的長久持續。冷戰后美國作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兩極格局至今結束20多年,世界仍然沒有形成對美國的制衡。特別是中國和俄羅斯這兩個和美國都有著戰略利益沖突的國家到現在仍沒有形成對美國的有力制衡。沃爾茲對此進行了辯解,他認為冷戰后短短十數年時間僅僅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瞬,誰也無法保證在未來若干年內不會出現均勢狀態。
而且他強調,社會科學只能預測大致方向、范圍和條件,不能精確到具體的時間點。
即使如此,由于他的預測沒有界定大概具體時間段,成為無法證偽的命題,
顯然不符合卡爾·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所界定的社會科學標準,即可證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