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區域協同低碳發展路徑與政策:溢出-反饋效應的視角(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庫·經濟研究系列)作者名: 張友國本章字數: 3789字更新時間: 2019-12-04 19:04:56
一 區域協同低碳發展的概念、內涵與戰略意義
(一)區域協同低碳發展的概念
“協同發展”是指一個系統中的各個子系統既能夠充分發揮各自的發展優勢,又能充分借助其他子系統的各種優勢克服自身缺陷,從而使自身獲得盡可能好的發展并惠及其他子系統的發展,同時又要能盡量減少、降低乃至避免自身與其他子系統之間的沖突,如此以達到各子系統之間相互適應、相互支撐、相互協作、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的發展狀態,并最終實現整個系統的最優發展和協調發展。
將協同發展論延伸至區域層面,便有了“區域協同發展”概念。顯然,區域協同發展不是局限于個別區域的發展,而是涵蓋多個區域的共同發展。它要求將多個區域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系統來看待,這個有機系統中的各個區域都是其不可或缺的子系統,各個區域既有其獨立性,又與其他區域有著緊密的聯系。進一步,區域協同發展既不是將多個區域不加區分地作為一個整體看待,更不是只關注其中的某一個區域而不考慮其他區域及所有區域構成的整體,而是在充分考慮各區域相互關聯機制及各區域目標的基礎上,謀求整體目標的實現。
“低碳發展”是一種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可持續發展模式。當然低碳發展通常也會呈現低能耗、低污染物排放等其他特征。不過,上述概念只是對低碳發展的靜態理解,主要是指低碳發展模式實現后的理想狀態。然而,上述理想狀態并非一蹴而就,通常需要經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并假以時日才能逐漸實現。因此,如果針對所有發展階段來定義低碳發展,或者動態地理解低碳發展,則可將其定義為: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同時,盡可能少地產生碳排放,使發展呈現不斷與碳排放脫鉤的狀態,并最終使發展對碳排放的依賴程度降至極低的水平。
“區域協同低碳發展”顯然是由“區域協同發展”與“低碳發展”復合而成或交叉而成的概念,它必然要同時滿足區域協同發展與低碳發展的要求或標準。如果以低碳發展為目的,以協同發展為約束或途徑,則區域協同低碳發展可以理解為:通過發揮某一地域內各個區域的優勢和能動性,形成區域間的良性互動,從而使各個區域最大限度地實現低碳發展,并最大限度地實現整個地域的低碳發展。換個角度,也可以給出上述區域協同低碳發展定義的對偶定義,即將區域協同低碳發展定義為:在低碳約束下,最大限度地在某一地域內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繼而實現各個區域的共同發展。
(二)區域協同低碳發展的內涵
1.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既強調經濟增長,更強調以低碳排放的方式實現經濟增長
“發展才是硬道理”。經濟增長仍然是當前中國發展的重要任務,它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標的根本保障。區域協同低碳發展也要服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而且其根本著眼點本來就是發展,因而它必然要求經濟持續增長,而且要保持中高速增長。不過,區域協同低碳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以盡可能低的碳排放以及盡可能低的能源消耗和其他污染物排放為代價實現經濟的中高速可持續增長。區域協同低碳發展要求經濟增長控制在生態環境可承載的范圍內,不能造成生態環境特別是氣候的不可恢復性破壞,同時要求經濟增長必須滿足能源及其他資源安全要求。這就要求通過技術的不斷創新和進步、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不斷優化和升級以及可持續生活方式的不斷形成,使經濟增長對能源消耗、碳排放及資源消耗和其他污染排放的依賴程度不斷下降。
2.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既注重全局性的低碳發展,也要兼顧各個區域的低碳發展
區域協同低碳發展首先要從全局出發考慮整個地域的低碳發展,而不是從個別或某些區域出發考慮其低碳發展,相關的戰略、規劃和政策措施必須是有利于整個地域的低碳發展,而不是僅僅有利于某個或某些區域的低碳發展。不過全局性的低碳發展水平又是由各個區域的低碳發展水平共同決定的,各區域的低碳發展水平提高了,全局性的低碳發展水平也必然提高。進一步,一個地域中各個區域的特征或優劣勢往往不同,甚至可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因而整個地域的低碳發展必須充分考慮區域間的差異性,從而使制定和實施的低碳發展方案能夠兼顧各個區域的低碳發展,不至于顧此失彼并對全局性的低碳發展產生不利影響。總而言之,區域協同低碳發展以全局性的低碳發展為目標,而全局性的低碳發展以各個區域的低碳發展為基礎,因而全局性的低碳發展必須兼顧各個區域的低碳發展。
3.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既鼓勵區域間的良性競爭,更鼓勵區域間的協同作用和互利共贏
一個地域中的各個區域既密切關聯,又有相對的獨立性,也有各自的利益和責任。毛澤東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一文中總結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時曾指出,“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許多學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經濟增長就得益于以經濟增長為指揮棒的激勵機制所帶來的各行政區域的激烈競爭。因而,要實現全局性的低碳發展目標,也應該而且必須充分調動各個區域的積極性。如果引入以低碳發展為指揮棒的激勵機制,必然也能形成區域間的良性競爭局面,從而有利于調動各區域的低碳發展積極性,激發其低碳發展的潛能。然而,區域協同低碳發展強調競爭并不是為了優勝劣汰,即不是為了使某些區域越來越先進,而另一些區域越來越落后,而是為了激發各區域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優勢,或者努力提升自身的優勢并扭轉劣勢,從而使各區域共同發展。過于強調區域間的競爭有可能物極必反,如造成地方保護主義,從而不利于區域間揚長避短,并形成整個地域的“內耗”。因此,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更應鼓勵區域間形成協作互贏的低碳發展模式,使各個區域的優勢得到最好的發揮,產生“1+1>2”的協同效應,最大限度地推進整體的低碳發展。
(三)區域協同低碳發展的戰略意義
1.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更長遠發展目標的內在要求
協同發展論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或地區確定為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當前,“協調發展”是引領中國發展的五大理念之一,協調發展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區域協調發展,而區域協同發展顯然是區域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和實現途徑。同樣,低碳發展也被世界大部分國家或地區當作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一個重要方面,而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就是這次會議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具體要求。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將綠色發展確立為中國未來發展必須遵循的五大發展理念之一,而低碳發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理解為綠色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區域協同低碳發展不僅十分契合中國的發展理念,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
2.區域協同低碳發展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其內涵極其豐富。減少碳排放、確保能源安全無疑是當前生態文明建設中非常重要和緊迫的任務,而要完成上述任務就必須大力推行低碳發展。進一步,低碳發展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其他領域也具有非常顯著而積極的外部效應,因為低碳發展不僅有利于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而且十分有利于減少其他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因此,努力實現低碳發展必將極大地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并有助于人們共享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保護人民的身心健康。
3.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有助于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從而有助于提升經濟增長質量和可持續競爭力
短期來看,低碳發展收緊了經濟增長的碳排放約束條件,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一定的沖擊。然而,正是通過強化碳排放約束,原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才有可能被遏制,繼而逐漸向低碳經濟增長模式轉變。因而,長期、動態來看,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有利于在全國范圍內激勵技術進步,特別是節能減碳領域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能源結構向清潔型轉變,引導居民生活方式向低碳化轉型,從而最終使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創新并逐漸與能耗和碳排放脫鉤,繼而提升經濟增長質量。特別是,低碳發展如今已成為世界潮流,一個國家如果能夠率先在低碳技術領域取得突破和進展,率先推出低碳技術標準及其他相關標準,有能力提供消費者認可的低碳產品,就能率先形成具有競爭力的低碳品牌和低碳產業,獲得低碳發展領域的話語權和相關規則的制定權,從而提高本國的可持續競爭力。區域協同低碳發展無疑是中國提升上述可持續競爭力的助推器。
4.區域協同低碳發展是中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融入和引領全球環境治理的客觀要求和堅實保障
如前所述,氣候變化如今不僅是一個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更是一個全球性的政治經濟問題。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也離不開中國的貢獻。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已經大大超出自身的義務,向世界莊嚴承諾了2020年的碳強度控制目標和2030年左右實現碳排放峰值的總量控制目標。顯然,國家的碳排放控制離不開區域協同低碳發展。一方面,國家的碳減排目標需要逐級分解到各個區域,中央督促各地方實現其碳減排目標,才能有效保證國家碳減排目標的順利實現。另一方面,充分發揮各個地區的比較優勢,形成區域協同效應,十分有利于提高各地區及全國的低碳發展水平,從而有利于國家碳減排目標的實現。中國實現上述碳排放控制目標,不僅會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巨大貢獻,還將為世界的低碳發展提供一個中國模式,而區域協同低碳發展也必將作為這一中國模式的重要內容為其他國家所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