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下西洋:中國企業全球化案例復盤
- 《商業評論》編著
- 1603字
- 2019-09-20 16:03:19
1.3 動力來源:集體式雄心
如果說華為的“農村包圍城市”和“二元學習”兩種戰略是顯性的,那么,在其背后,華為還有一項隱形戰略,我們稱其為“集體式雄心”(Corporate Aspiration),這構成了華為趕超的動力機制。
所謂“集體式雄心”是指華為在整個公司層面形成的一種氛圍,這種氛圍有兩個主要特征——挑戰性目標和奮斗精神。它們也是后來者在趕超先行者的過程中必須具備的兩個核心要素。
傳統的戰略匹配理論指出,資源、機會和目標要互相協調才能獲得競爭優勢。然而,這一理論顯然不能解釋華為的趕超機制。對華為而言,資源永遠是匱乏的,但是它并沒有坐等機會喪失,而是提出了在西方大企業看來不可能完成的目標。這種極具挑戰性的目標受一種精神力量的驅動,這種精神也是一種“亮劍精神”,即在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不懼怕對手,敢于向競爭對手亮劍。華為在進入俄羅斯市場時,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蘇聯軍民廣為傳誦的名言,作為其戰略宣言:“俄羅斯大地遼闊,可我們已無退路,后面就是莫斯科!”
如果說挑戰性目標是“集體式雄心”的表現形式,那么,集體的奮斗精神則是促使目標得以實現的動力。華為員工具有西方大企業無法理解的奮斗和犧牲精神,這正是華為的人力資源優勢。一位曾經參與俄羅斯市場開拓的員工說:“1996年,剛到莫斯科,我們就馬不停蹄把俄羅斯的每一個地區都跑了一遍,競爭對手滑雪、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我們都用來了解客戶。1998年我們一無所獲,1999年還是一無所獲,但我們堅持了下來,并告訴客戶,華為還在。”“沒有攻不下的市場堡壘,只有攻不下市場堡壘的人”——這是華為在歐洲國際化過程中“集體式雄心”的真實寫照。
那么,華為的“集體式雄心”來自哪里?根據我們的研究,華為的“集體式雄心”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高層領導、民族情結和共贏的利益機制。
CEO是“集體式雄心”的發動機。“雄心勃勃和奮斗不息”是華為總裁任正非一生的主旋律。從創業開始,任正非就著重塑造華為的奮斗文化,并在國際化之初提出了超越國際競爭對手的遠大理想。1996年任正非曾指出:“艱苦奮斗必然帶來繁榮,繁榮以后不再艱苦奮斗,必然丟失繁榮……忘卻過去的艱苦奮斗,就意味著背棄了華為文化。”而到了2010年,華為已經成長為世界級的企業,任正非仍不忘提出自己的奮斗文化。在2010年的一篇講話中,他連續多次使用了“奮斗”一詞:“為了實現我們的遠大理想,我們要拋棄狹隘,敞開胸懷,廣納天下英才,以成功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加入我們的奮斗隊伍。我們要加強本地化建設,提升優秀員工的本地化任職能力。我們自身要英勇奮斗,不怕艱苦勇于犧牲……并長期保持艱苦奮斗的犧牲精神,永遠堅持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
民族情結是“集體式雄心”的催化劑。任何國家的企業在參與國際化競爭時,都背負著自己國家形象的無形資產,華為在與西方大企業競爭時也不例外。西方客戶對中國企業的產品信任度很低,華為巧妙地將這一天然的劣勢轉化為培養員工“集體式雄心”的機會,將“用華為的產品,為祖國爭光”作為華為歐洲員工奮斗的目標。任正非在總結華為的國際化進程時曾說:“華為在國際市場上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敗多勝少,逐漸有勝。是什么力量支撐著我們呢?是祖國,是我們希望祖國強大起來。當我們在莫斯科郊外的大別墅點燃壁爐,圍在一旁,大家情不自禁地唱起了‘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共贏的利益機制是“集體式雄心”的基石。人的行為是機制的產物。華為一直堅持企業人力資本增值一定要大于財務資本增值的“知識資本化”原則,建立起短期、長期相結合的全面激勵機制。在短期激勵機制方面,華為采用高薪政策吸引并保留優秀人才,同時將員工的績效和其報酬、晉升全面結合,凡是在國際化進程中表現優異的員工都能得到快速晉升。在長期激勵方面,華為根據員工的才能、責任、貢獻、工作態度和風險承諾等方面的情況,由公司各級人力資源委員會評定后給定配股額度,以虛擬受限股、期權、MBO(管理層收購)等方式,讓員工擁有公司股份。
- 中小企業發展報告(2020—2021)
- 高鐵:歐亞大陸經濟整合與中國21世紀大戰略
- 中國改革:歷史、邏輯和未來:振興中華變革論
- 數字化轉型與治理方法論
- 中國重組:一個中國投資銀行家的親歷與思考
- 家族企業與員工的雙贏互動:海峽兩岸企業民主參與實證研究
- 2021—2022年中國安全應急產業發展藍皮書
- 2018—2019年中國中小企業發展藍皮書
- 改革新啟蒙:思想市場驅動中國變革
-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扶貧事業:改革開放以來扶貧重心轉移的路徑與動因(中國減貧研究書系·專題研究)
- 嵌入過程中的主體與結構:對政企關系變遷的社會分析
- 產業組織評論(2014年·第8卷·第2輯)(總第18輯)
- 2021—2022年中國智能制造發展藍皮書
- 語言服務與“一帶一路”
- 新改革經濟學(修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