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生育意愿新觀察
- 周云 秦婷婷主編
- 2419字
- 2019-11-01 16:47:37
三 廣西、新疆、西藏的人口變化
中國的民族人口分布在全國各地,但在一些地區民族分布是有差異的。在分析民族人口變化時需要考慮所分析的是全國范圍內的各民族人口還是一個地區內的各民族人口。例如,藏族人口可以是居住在全國各地的藏族人口,也可以是居住在西藏的藏族人口。我們在這里要討論的是地域范圍內的民族人口的變化,結合本書將要呈現的研究結果,本章僅考察廣西、新疆、西藏區域內民族人口的變化,也將主要從人口總量、人口結構以及人口變動的角度進行描述。
在這三個少數民族聚集地區,人口最少的是西藏,新疆次之,最多的為廣西(見表1-2)。2010年時的人口密度也是西藏最低、新疆次之、廣西最密(表1-2)。三個地區在人口總量上相差很大;各地的人口變化趨勢也各有特點。
表1-2 廣西、西藏、新疆三個地區人口總量(萬人)及人口密度

資料來源:(1)人口數量根據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11: 32頁)的資料整理。
(2)各地區的土地面積分別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統計局(2016: 173)、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統計局(2015: 95)、西藏自治區統計局(1999: 5)。
(3)人口密度根據表內數據計算。
首先,從人口總量的增長率考慮,廣西人口20年(1990~2010年)的增長率為8.9%,西藏的為37.4%,新疆的為43.9%。如果從人口年均增長率的角度考察(圖1-4),在1982~1990年,三地的人口年均增長率都在1.88%上下,極為相似。但從1990年開始,三地人口年均增長率的變化模式發生了改變。廣西人口的年均增長率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從前期的1.87%直接下滑至0.59%,之后又減半至0.25%。在西藏,1990年之后的人口年均增長率也略有下降;到2000~2010年,其下降幅度更為明顯。再看新疆,其變化趨勢與廣西和西藏有所不同,表現在1990~2000年,人口年均增長率出現了上升,而不是像其他兩個地區那樣下降。這一上升趨勢到2000~2010年得到緩解,或者說2000~2010年的年均增長率不僅比1990~2000年低1.08個百分點,還比1982~1990年的增長率低0.6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廣西、西藏、新疆的人口變動有共性,也就是在近30年間呈現下降趨勢,但三地之間有差異,表現在各地下降的幅度不同以及在下降過程中方向的變換特點(如新疆)。

圖1-4 廣西、西藏、新疆人口年均增長率
資料來源:根據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11: 24~25)資料整理。
其次,各地民族人口結構有各自的特點,也就是說上述的一些差異(無論是人口總量的增長率還是人口總量的年均增長率)與各地民族構成有一定的關系,例如廣西的少數民族比例要比西藏和新疆的低,漢族比例更高。漢族的生育水平受到人口政策的影響更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整個地區的人口增長率。圖1-5的資料確實可以說明三地的漢族比例有較大的差別。廣西的漢族人口一直占到其總人口的60%, 20年間這一比例稍有上升,大約上升了1.9個百分點。西藏的漢族人口占比小,盡管20年間漢族人口的比例從3.7%增加到8.3%,但其總量始終不到當地人口的9%。藏族人口在西藏始終占到90%以上,為名副其實的主體人口。而在新疆,從少數民族人口占到當地總人口60%左右的角度看,漢族人口的占比在20年間從37.6%增加到2010年的40.1%,其百分比略有增加,增加幅度為2.5個百分點。

圖1-5 廣西、西藏、新疆少數民族比例
資料來源:根據國務院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11: 32)數據計算。
再次,在民族人口年均增長率的差別背后有各地民族結構差異的影子,這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緊密相關。圖1-6展示了廣西、西藏和新疆的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數據。受數據限制,西藏的數據從1990年開始。僅看死亡率,多年來西藏的死亡率要高于其他地區,下降幅度卻是各地之首。1990~2010年的20年間,西藏的死亡率從8.9‰降至5.3‰,下降了3.6個千分點。新疆的死亡率在30年間(1980~2010年)下降了3.48個千分點。死亡率的下降是有一定限度的,因為死亡是一個不可避免的生命現象。廣西的數據說明,當死亡水平降到一定程度時,其下降的幅度會大大降低。如果單純考察死亡率,受到人口結構的影響(例如老齡化),死亡率還有升高的可能性。多年來,廣西的死亡率水平相比其他兩個地區變化不顯著,因此人口自然增長率的變化更多受到出生率的影響。在廣西,1980年的自然增長率達到了19.37‰,接近20‰,之后則在出生率逐步下降的作用下,降至兩位數以下,到2010年達到8.65‰。西藏1990年的出生率與廣西相似,達到26‰,但逐年有所下降,不過始終保持在兩位數的水平,直到2010年西藏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還接近10‰。新疆的自然增長率在1980年代并不比廣西的高,但1990年代之后開始略高于廣西的出生率,略低于西藏的出生率。這些比較分析說明,廣西、西藏和新疆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在各自出生率和死亡率的作用下,較其自身更早年份都在降低。然而三地人口的自然增長率都比全國水平高出很多,也高出漢族和少數民族總計的自然增長率(圖1-6與圖1-2的比較)。

圖1-6 廣西、西藏、新疆人口的自然增長
資料來源:廣西資料來自邱祖強(2011: 62),新疆資料來自金建新(2012: 95),西藏資料來自多吉戰都(2015: 29)。
總和生育率也可以反映生育水平對一個地區人口增長的推動作用。2000~2010年,三個地區的總和生育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根據人口普查的資料,全國各民族的總和生育率在2000年時已低至1.22,到2010年更是跌破1.20(圖1-7)。在這一期間,少數民族人口居多的西藏、新疆和廣西的總和生育率也都低于更替水平。應該看到,在2000年時,三地的總和生育率都高于全國水平, 2010年時西藏的水平低于全國1.18的水平。在三個地區中西藏的總和生育率降速較快,從1.85下降至1.05,新疆的總和生育率維持在1.52左右,而廣西的總和生育率10年間則從1.54上升至1.79。

圖1-7 廣西、西藏、新疆及全國總和生育率
資料來源:2000年數據來自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2002: 1696), 2010年數據來自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2012: 2103)。
各地區人口總量多,但其人口的增長速度不一定高;相反,一個地區的人口總量少,增長速度卻可以較快或者很快。廣西、西藏和新疆三地人口總量和生育水平的變化讓人聯想到中國的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