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公民意識的時代性與本土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與現實研究文庫)作者名: 傅慧芳本章字數: 6527字更新時間: 2019-09-20 16:06:48
第二節 公民意識內涵的反思和重釋
公民意識的發展史表明,公民意識是一個動態和開放的系統,其穩定性是相對的,發展性是絕對的。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公民意識在當代西方社會已經成為運用于多學科、多研究領域的重要理論范疇,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在20世紀80年代“公民意識”概念進入中國后,中國學者基于不同的時代條件和學術目的,賦予了它復雜而多面化的內涵。公民意識內涵的厘清是公民意識研究的邏輯起點,在展開正式論述之前,對“公民意識”這一貫穿本書始終的核心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對相關問題進行必要的解釋和說明,是一項不可省略的基礎性工作,以此可以為后續的分析提供相應的理論基石。
一 公民意識的歧義
對于如何理解公民意識,許多學者都曾從不同的學科角度做出各種不同的解釋,形成了幾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一是從法學角度對公民意識進行探討。黃稻主編的《社會主義公民意識》提出,現代意義上的公民意識,指公民個體從公民的法律資格、法律地位出發,對個人同國家、社會和其他公民相互間的法律關系,即對公民法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以及對法制原則等的知識、認識、觀念和心理活動的總和。李昆明認為,“公民意識是指公民個體對自己在國家中的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的自我認識,它的主要內容是以憲法意識為核心的權利意識和義務意識。”
馬長山等從法治進程的角度也曾做出相近的解釋。
二是從公民道德建設的角度對公民意識做出解釋。如金生鈜提出,“公民意識其實是在社會良好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中養成的公民品質,這種品質就是公民個人的道德。”
三是從政治學、社會學角度對公民意識進行研究。朱學勤教授曾指出,公民意識是現代憲政的產物,它有兩層含義,當民眾直接面對政府權力運作時,它是民眾對于這一權力公共性質的認可及監督;當民眾側身面對公共領域時,它是對公共利益的自覺維護與積極參與。
姜涌將公民意識理解為社會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集中體現了公民對于社會政治系統以及各種政治問題的態度、傾向、情感和價值觀。
臺灣學者張秀雄則強調,公民意識是指當公民要思考身為政治人、社會人的地位和角色時,就個體對公民地位以及由這種地位所決定的思想觀念、態度和行為準則的認識。公民意識是在獲得知識、產生態度和形成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是認知、情意及行動的綜合體。
公民意識概念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現象說明了以下幾點:第一,公民意識是一個比較復雜難把握的概念。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公民意識可以理解為一個法律概念,也可以理解為一個政治概念、社會文化概念或道德范疇。第二,公民意識隨著社會的建設和發展,“有著豐富的、不斷發展的內容”。從法學角度對公民意識的探討多集中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與當時我國憲法的修改和法制建設的熱潮有直接的聯系;從道德層面對公民意識的討論,則與2001年《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推進密切相關;西方社會對公民意識的理解慣常于政治哲學傳統,在我國,黨的十七大報告將加強公民意識教育與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相提并論,民主政治建設如火如荼,必然加強了學者對公民意識的政治學思考。第三,公民意識對于促進法治進程、建構和諧的社會關系、發展民主政治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第四,目前學界對于公民意識的理解不一,主要是由于認識視角比較表面單一,只有抓住公民意識的本質,才有利于對公民意識的概念形成共識。
二 公民意識的三重解讀
任何概念都是對現實世界的系統描述、科學概括和理性分析。我們可以通過對公民意識相關現實進行對比描述,闡釋公民意識的語義內涵,分析所描述現象的邏輯路徑,進而揭示該概念的現實指征和本質。
(一)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市民意識、人民意識的對比描述
通過對“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公民意識與市民意識”、“公民意識與人民意識”的對比描述,有助于我們獲得對“公民意識”的整體的、感性的、經驗層面的認識,清晰地把握公民意識的適用范圍和使用價值。
1.公民意識與臣民意識
“臣民”是“君主專制制度下人的無主體性、不自由、不平等的社會存在狀態,它所襯托的是依附型人格、身份差別、人群對立、政治歧視、消極盲從權威等前現代性特征”。與臣民在人格上的依附性、人身的不自由性和權利義務的不對等性相反,公民正是在這些維度上表現出人格上的獨立、自由與平等以及在權利與義務關系上的對等性特征。“臣民意識”即人性受到嚴重的壓抑和扭曲,人的價值和尊嚴遭到嚴重貶損的單向度服從的“群畜意識”。它要求臣民匍匐在地,屈服在上者的各種意志,依附于強權的淫威,缺少主體的地位和獨立的判斷力。“公民意識”是人性獲得發展和解放,能正確認識國家與自己的關系的主體意識。它要求公民對自己在共同體中的地位有足夠完整的認識,積極追求獨立人格,既不依賴于任何外在的精神權威,也不依附于任何現實的力量集團,具有獨立自由的精神,在追求真理時擁有獨立的判斷力。
2.公民意識與市民意識
市民凝聚著“市”之符號,以市場為背景,以市民社會為生存空間,在對私人財產及其所有權的制度性確認前提下,遵循平等自律的準則,追求并實現自身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市民的本質是“市場里的私民”,每個人都用所有其余的人作為手段來滿足他的需要,“把他人看做工具,把自己也降為工具”, “以其個人的私欲和利益及其因自然人的身份而衍生的人際關系作為處世原則的,故私民無他,只有個人的 ‘權利’,沒有對他人、社會的責任和義務。”
“公民”是“政治社會人”而非“自然人”,與公共生活緊密聯系,通過行使權利,形成制約和限制國家公共權力行使的基本力量,這是“公民”與“市民”的最大區別。“市民意識”認同意思自治的契約自由原則,表達著一種對私人自主性的張揚,宣示著私人自由高于公權管制的理念,奉行權利至上觀念,缺少責任意識和對公共事務的關心。“公民意識”的存在反映的是社會權利制約國家權力的一種客觀需要,彰顯著“公權民授”的現代性理念,國家主權是公民平等、廣泛參與創制并共享的公共產品,而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和責任又表達著公共性對私人性的超越。
3.公民意識與人民意識
《辭海》對“人民”的解釋是:“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如我國在抗日戰爭時期,一切抗日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解放戰爭時期,一切反對美帝國主義和官僚資產階級、地主階級以及代表這些階級的國民黨反動派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在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所以,“人民”強調的是人的社會態度、政治立場及其階級屬性,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而“公民”強調的是個人在與國家和社會的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及其平等性。公民是人類社會發展到把國家當作公有物之后才出現的社會現象,是民主政治對專制國家的否定性成果,公民是公權權力來源的主體。“人民”與“公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重疊,在我國,屬于人民范疇的人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極少數被依法剝奪了政治權利的人就不屬于人民的范疇,但在形式和身份資格上仍然是我國的公民。“人民意識”主要表現為“主人翁意識”、“作為國家主人的自豪感”, “公民意識”更多地表現為“平等主體意識”、“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
(二)“公民意識”的語義分析
公民意識包含了“公民”和“意識”兩個語義單位。公民意識作為一種現代社會意識,與其他“意識”的差別在于它是“公民”的意識,故而,對“公民”語義的理解是理解“公民意識”的關鍵。
1.對“公民”概念的普遍解釋
學界對“公民”概念的認識普遍采用的是《憲法》的界定,即具有一國國籍,并依據該國的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自然人。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憲法》中的“公民”概念主要包含以下幾層含義。
(1)國籍是公民身份的前設。
國籍成為區分公民的依據,只有具備該國國籍的人才能成為該國的公民,并受該國法律的保護。在當今世界許多國家,依照國籍法的規定,公民資格大都是生而取得,自然擁有的,國籍從形式上決定了公民的普遍性,并奠定了公民與公民之間平等性關系的基礎。
(2)公民身份的實質性的價值是獲得了憲法所賦予的權利。
公民身份意味著擺脫了各種關系,成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具有獨立人格的權利主體,公民作為該國合法的社會成員,享有充分權利和自由,具有法律所確定的歸屬于公民個體的那部分事物,即給予他應得的合法份額。
(3)公民身份意味著存在一套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規范體系。
一個國家在賦予其社會成員以公民身份的同時,也“賦予了個人以責任和權利、義務和權利,限制和自由”。也就是說,任何一個公民都具有與之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處于社會體系中的個體必須按照法律所認可的行為規范來表現自己。
(4)公民身份濃縮了個體和國家共同體的關系。
公民與現代國家的關系是雙向的。一方面,公民是國家權力的主體,國家負有保護公民權利的義務;另一方面,國家又依賴于個人義務的履行,依賴于個體的忠誠和責任。公民與國家唇齒相依,離開公民無現代國家可言,離開現代國家也無公民可言。因此,國家要把公民看作是自己的主人來尊重,充分保障公民的正當權利;同樣,公民對國家要有歸屬感和認同感,履行自己的義務,捍衛國家的尊嚴和利益。
2.對“公民”概念的補充和修正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民主斗爭的成果,公民概念具有了“公權主體”、“平等權利”等意蘊,并以憲法和法律的形式將此固定下來是完全必要的,但這對公民概念來說并不是完整的和充分的。
(1)公民概念的法律界定更多地表現為形式上的意義,它可能在區別“公民”和“非公民”方面簡單明了,卻在區別“真正的公民”和“僅僅是名義上的公民”方面相當困難。“公民”不僅需要國家法律維度的界定,而且還需要社會文化維度和道德維度的補充。公民不僅是受法律強力的被約束者,同時也必然是以理性精神進行自我定位的自律者。
(2)公民不僅是法律賦予的一種被動身份,而是負有權利和責任的主動的成員。“公民”的權利不是“近現代法典”紙上的規定,而是生活現實中的事實主張,公民對義務的承擔不僅依賴外在強制的力量,更主要的是取決于公民的主動精神。實質意義上的公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參與公共生活中養成的。
(3)公民身份不僅表現為與國家共同體的關系,還表現為與社會共同體的關系。當代西方學者安東尼·D.史密斯認為,“現代民族是一個由共同的法律規范統治的共同體,因此在這樣一個共同體內,成員資格既是一種法律地位,也是一種社會身份。公民被理解為這樣一個人,他享有該民族的公共文化而對其他公民行使某些權利,履行某些義務。”因此,公民在與國家的關系中是“授予公權的權利主體”和“履行法定義務的成員”,而在與社會的關系中則是“表達公共訴求的個體”和具有“公共責任的人”。
由上可知,公民是民主憲政的產物,它反映著公民與國家、公民與社會、公民與公民之間互為依存、互為制約的關系。現代公民是在國家和社會共同體中享有平等權利并承擔責任的成員,從靜態看,公民是一個制度化了的獨立平等身份,從動態看,公民體現為一組在國家和社會公共活動中的權利與責任的實踐。這一定義包含了公民概念的五個重要層面:(1)國家和社會共同體的成員身份;(2)獨立平等;(3)法定的權利與義務;(4)根據法律原則推定的權利與社會責任;(5)公共生活實踐。
3. “意識”概念的一般理解
對“意識”概念的理解我國學界比較統一,按照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意識”與“物質”相對,屬于“精神”的概念范疇,指的是人們的觀念活動及其結果。“意識”首先是人腦的機能,是人的神經細胞活動的過程和結果;其次,意識是人腦對外部世界的主觀映像,內容是外部世界,形態是觀念;最后,主觀映像不同于純粹的“鏡像”,而是對外部世界的觀念性創造,“意識”不僅是主體對外部世界的普遍反映,而且是主體對外部對象的自覺反思。
基于“公民”和“意識”的語義綜合,可以對公民意識做出這樣的解釋:公民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公民現象的主觀映像,既包括公民對自己在國家和社會共同體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其與國家、社會、其他公民之間關系的理性認識和反思,又包含公民對于自身在國家公共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利和責任的意識和行動的自覺。
(三)“公民意識”的本質揭示
對“公民意識”的描述展示著公民意識感性存在的表征,對“公民意識”的語義闡釋體現了公民意識多層次的豐富內涵,但是,上述的描述和分析僅僅表明“公民意識是什么”,至于“為什么是”的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剖析。
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對于不同于公民權的人權,“只有用政治國家對市民社會的關系,用政治解放的本質來解釋。”對于公民意識同樣需要從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關系出發,才能得到本質的、科學的理解和把握。朱學勤認為“公民意識首先姓 ‘公’,而不是姓 ‘私’,它是在權力成為公共用品以及在政府與私人事務之間出現公共領域之后的產物”
。社會出現私人利益和社會分裂為階級是市民社會和國家產生的共同前提,把人變成公民是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二元化進程中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當然結果。
在以人治為主要特征的前資本主義社會,市民社會在創造國家之時即反過來被政治國家所異化和同一,強權的絕對自由吞噬了社會成員的主體自由,公共利益變作與廣大群眾相分離和對立的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皇權、神權成為套在人們身上的沉重枷鎖,從而衍生俯首帖耳的“臣民意識”。
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把自己從封建政治國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這種“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歸結為市民社會的成員,歸結為利己的、獨立的個體,另一方面把人歸結為公民,歸結為法人”,從而使人擺脫了政治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同一異化狀態的奴役,日益獲得自由自主的主體性存在。馬克思強調人在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中的不同身份,公民是政治國家中的人,是“政治的人”, “人為的人”,這種人的權利,即公民的政治權利,是“只有與別人共同行使的權利。這種權利的內容就是參加共同體,確切地說,就是參加政治共同體,參加國家”
。馬克思強調公民是政治國家中作為“人”的一種政治身份,人只有從孤立的、利己主義的個人上升為政治國家的公民,才能實現政治解放。具體而言,一方面,市民社會以交換價值為紐帶的商品經濟運行形態,奉行財產私有、契約自由和責任歸己原則,獨立自由的個人擁有和追逐著特殊的私人利益,奉行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每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目的,市民社會儼然是一個“私人利益的戰場”,陷入“無聊的激情和幻想的角力場中”
;另一方面,為了解決市民社會的沖突與缺陷,在民主契約原則上,“每個人把自身及其全部都置身于一種共同的公意之下,且共同體所接納的每一個成員構成全體不可分割之一部分”
,這個只能以市民社會為目的的政治共同體(政治國家),通過法律、權力分立與制衡、民主代議制等來保護人們的自由權和財產權。正如馬克思所評價的:“市民社會通過議員參與政治國家,這正是它們分離的表現,而且正是它們的純粹二元性統一的表現。”
國家的活動范圍為公共領域,與市民社會的私人領域有了基本分野。在政治國家中,憲法以最高法律權威的形式,宣布社會成員為公民,具有獨立主體資格,享有公民權,自然人的身份因此轉換成了法律形式上的公民身份,進而成為制約國家與公共權力的基本力量,公民獲得了政治共同體和市民社會的雙重組織生活,主體自由得到充分的確認和空前發展,個性獲得了空前解放,大大加速了人從社會關系中解放出來的歷史進程,公民意識正是從此意義上萌發的。
由上可知,公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是人類在自然個性與社會性的悖論下,為擺脫自然界和人類自身的雙重限制,而尋求主體自由發展的過程。作為一種不斷上升的“自由自主活動”的必然要求,要經過“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三個發展階段,最終實現市民社會的“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而走向“自由人聯合體”。公民意識的本質是人類自由自主活動內在精神的自覺反映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