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道光年間山西糧價與市場
- 李鵬 郜明鈺 韓笑 焦亞楠 黃玉瑩 石濤
- 1786字
- 2019-09-20 16:12:46
摘要
根據糧食價格波動對災害發生進行預測至遲在北宋時期已經出現,《蘇軾文集》中多處記載了他通過糧食價格判斷災害發生的奏折。清朝汲取歷代經驗,約在康熙年間開始要求各地官員按月上報糧食價格。糧食市場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是不是已經基本可以依靠自身的價值規律對商品價格進行自動調節,還是依舊受制于集權政府的管控,抑或是掌握在其他社會團體的手中,這取決于市場和外部因素的力量對比。在這場市場和外部因素的力量對比中,糧價貫穿始終。素有經濟“晴雨表”之稱的糧價一方面受市場的作用,進而通過糧價反推出市場本身的特征;另一方面外部因素影響糧價,糧價波動程度的高低很好地反映了外部力量的強弱。
清代的國內糧食貿易多通過農村集市、中心鎮集、地區性集散點,以及某些有大區域影響甚至全國影響的糧食市場多級途徑進行。隨著全國性商業市場逐步形成以及地域性商幫的興起,糧食的販運不再局限于狹小的地域內,流通半徑和流量都大幅增加。因此若要在這樣區域聯系并不十分緊密的傳統時期,衡量市場依靠價值規律調節價格的程度,考察用于檢測區域內價格變動同步性的市場整合度似乎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市場整合度的判斷取決于交易費用和貿易條件。清代的交易費用包括運輸費用、搜索費用等,受限于史料,往往難以直接量化。本書試圖借助量化數理模型模擬估測清代山西省內太原府和汾州府府間貿易的交易費用,考慮是否可以通過比較府間價差與交易費用的大小初步判定兩地進行這種簡單貿易時不同種糧食的貿易壁壘或者說貿易阻力大小,并且試圖引入環境變量,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造成這種差異性的原因,還就如何排除假性市場整合的情形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討。
貿易市場的發展是人類在生產和商業流通中逐漸形成和完善的。由于它影響著不同地區之間的商品流動,所以逐漸成為貿易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尤其是市場發展趨于完善的清代,在對跨區域貿易問題的研究中對于貿易條件的探討就顯得更為必要。貿易條件分為貿易量與貿易方向,清代貿易頻繁,不會存在完全貿易壁壘,那么可以通過對貿易量和貿易方向的判定得出清代山西省內主要的糧食貿易站點(包括生產中心、轉運中心和消費中心),并且不同種糧食之間的貿易具有一定差別。本書依舊試圖通過引入環境變量解釋這種差別,并且找出每種糧食可能的貿易運輸路線。這或許可以對研究區域制度的形成提供參考。
對于外部因素,從大方面來說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即外生的環境變量,具體來說有自然災害、人為戰爭以及政府政策等因素。那么這些外部環境變量對于糧價勢必會有一定的影響。在明確基本環境情況后,我們可以運用學過的計量經濟學知識,將衡量指標量化來探究其對糧價的影響,或者通過具體數據得到糧價與因素的變化趨勢。
山西素有“十年九災”之稱,尤其在道光中期災害頻發。其對農作物種植影響頗大,且古代彌補影響的措施一定程度上有所欠缺。一旦發生災害,農民可能顆粒無收,那么這一年糧食勢必減產,相應供給有所減少,在需求保持不變的前提下,糧食價格也會隨之產生一定的變化。
1840年英國用鴉片和大炮打開中國的大門,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隨之簽訂,中國近代史也由此拉開序幕。也正是這一年的國門洞開,才讓西方思潮得以進入中國,穩定且原始的小農經濟結構才得以有可能被打破,延續幾千年的中央封建集權制度也因此受到挑戰,或改良或改革。社會大環境的改變,也促使此前此后的糧價因此存在一定的差異性特征。
清朝已經形成一套完整的糧價奏報體系,且有完備的倉儲體系,盡管在清朝末期倉儲作用很小,但政府對于糧食的重視和極強的操控力由此可見一斑。因此政府對于糧價的影響不可忽視。但道光朝已經處于清朝中后期,政府對于糧價的影響雖仍然存在,但操控力遠沒有那么強大。
我們以那個特殊的年代為基點,沿溯展開整個清代道光年間,追隨前人的足跡,對史料、古籍或近現代著作做了一定的分析整理,加以自己的想法,以期對當時山西乃至中國的社會圖景,尤其是糧食方面有一清晰的簡單勾畫,特著此書。本書主要分為糧價描述、糧價影響因素分析以及糧食貿易三部分:一是立足數據對糧價變動做基本描述,結合史料分析各年度人均耕地以及人均倉儲變動情況,對比糧價變動趨勢得到彼此之間的聯系;二是結合道光時期山西地區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以及貿易運輸等對山西省內府州之間的貿易情況進行了多角度的分析;三是以太原府與汾州府為例,計算兩個相鄰府州之間糧食貿易的交易成本,據此分析市場整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