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寺院概述
- 寒山寺史話(中國史話·文化系列)
- 溫波編著
- 7682字
- 2018-12-20 15:06:07
姑蘇城外,大運河邊,楓橋之畔,矗立著一座聞名遐邇、精巧雅致的江南園林式寺院——當我們這樣開始敘述的時候,相信許多讀者耳畔已經回響起唐代詩人張繼那吟詠千年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據史書記載,寒山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可謂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是馳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寺,是中外游子、信眾向往的圣土。歷史上,寒山寺曾數易其名,屢毀屢興,書寫了正法久住、生生不息的歷史。
1 地理位置
寒山寺坐落于江蘇省蘇州市老城區西側約十里處,今屬姑蘇區。寒山寺的歷史盛名與其處身于江南福地、江左名城有很大的關系。蘇州自古繁華,因此俗語稱“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位于長江三角洲中部、江蘇省東南部,地處東經119°55′~121°20′、北緯30°47′~32°02′,東傍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長江,總面積為8488.42平方公里。全市地勢低平,平原占總面積的54.8%,海拔4米左右,丘陵占總面積的2.7%。境內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太湖水面絕大部分在蘇州境內,全市水域占總面積的42.5%。在經濟騰飛、居民生活日新月異的同時,蘇州市非常重視對歷史建筑的保護,形成了西有新區、東有工業園區的“一體兩翼”式的發展格局,使古城風貌得以最大限度地展現在今人的眼中。蘇州古城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基本保持著“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以“小橋流水、粉墻黛瓦、史跡名園”著稱,風貌獨特,是全國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寒山寺地處開闊的平川,傍京杭大運河,臨楓橋灣,景致絕佳,交通便利,這里一直以來就是商旅云集、貨物集散之所。明人姚廣孝所作《寒山寺重興記》載:“出閶門西行不十里,即楓橋。橋之南去尋丈地,寒山寺在焉。臨運河塘,其塘北抵京口,南通武林,為沖要之所。舟行履馳,蟬聯蟻接,晝夜靡間。”清人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對“閶門”一帶也有這樣的描述:“城中閶門,最是紅塵中一二等富貴風流之地。”正是得益于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張繼等文人墨客的題詠,寒山寺聲名遠揚,蜚聲中外。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的各項宗教政策不斷落實,寒山寺迎來了修復、發展的黃金時期,古剎逢春,香火再盛。寺院于1978年重新開放,1980年經批準成為全國首批重點開放寺院之一。作為中國十大名寺之一的寒山古寺,處于紅塵鬧市,卻能佛音裊裊,自成一清涼世界,其不僅聞名于國內,在國際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來自世界各地(特別是東南亞地區的日本、韓國)的朝圣者絡繹不絕。
2 寒山寺十二勝景
為了使讀者諸君對寒山寺能有整體上的把握,本節簡介寒山寺十二勝景。2011年年末,寒山寺為了提升寺院的文化吸引力,經過寺內外人士廣泛討論,擬定十二勝景,可以說,這代表和反映了寒山寺的基本風貌。《蘇州日報》稱:“這十二勝景,展現出寒山寺的歷史遺跡、和合文化的特征、改革開放的巨大變化,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寒山寺文化的經典,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贊譽。”此后,《姑蘇晚報》及網絡媒體(如“新華網江蘇頻道”“蘇州新聞網”等)做了相關報道,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同時,寒山寺還邀請專業人士將十二勝景以傳統文人畫的方式繪制出來,由方丈秋爽大和尚親題畫款,制作成2012年的吉祥掛歷,廣泛流通。
勝景一:山門夕照
由于寺院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山門朝西成為寒山寺的一大特點。寒山寺坐落于京杭大運河東岸,加上楓橋、江村橋飛架河上,水陸交通便捷,山門朝西為古代的達官顯貴、游人墨客等登岸入寺、吟詠觀覽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同時,從佛教義理來說,西方為極樂世界所在,山門朝西以示隨時迎請諸佛菩薩到寺教化眾生、愿力加持。相傳,古時大運河中曾有河妖興風作浪,過往船只不時遭遇災禍。寒山寺僧侶本著佛家的慈悲情懷,悲天憫人,山門朝西開,以祈諸佛菩薩護佑眾生,而僧侶亦常誦經講法度化妖邪,遂使運河風平浪靜,行船平安。山門前有照壁,上嵌“寒山寺”三個大字。寺前運河流水潺潺,江村橋形態優美,景致清麗。日暮時分,夕陽西照,清風徐來,波光粼粼,落日余暉灑在赭黃色照壁上,溫暖、寧靜。寒山寺山門朝西,構成了弘法、朝圣、進香三位一體的佛教勝景。
勝景二:普明寶塔
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此普明寶塔為寒山寺初創期的顯著標志。然而,由于歷史上寺院幾經廢毀,塔或由于人為破壞,或因自然損毀,也破舊不堪,經歷了幾度重建。自元朝以來,寺院無塔已超600余年。改革開放以后,寒山寺前任方丈性空法師苦心孤詣,發愿重建寶塔,從籌備到竣工歷時九年,寶塔于1996年終告落成。新建普明寶塔是佛教建筑藝術的精品,該塔為仿唐木結構樓閣式寶塔,通高42.4米。塔內供諸佛造像,莊嚴雄偉。塔級間有木梯相連,陡峭難攀,使游客生登臨之嘆,并彌增佛法足畏之感。登塔四望,則寒山寺、楓橋周邊景象一覽無余。塔的建成,一方面恢復了舊觀,結束了寒山寺600年“唯聞鐘聲,不見塔影”的歷史,了卻了一樁憾事;另一方面,填補了唐代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在國內絕跡的空白,再現了唐代建筑藝術的輝煌,使人可以撫塔懷古,遙想大唐盛世,實為功德無量之舉。
勝景三:寒拾問道
一般來說,寺院的大雄寶殿內佛祖塑像照壁后多為“海島觀音”群雕像,而寒山寺卻嵌以寒山、拾得的石像。這種布局在全國寺院中是絕無僅有的,凸顯了寒山、拾得兩位祖師的特殊地位。畫像為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作,用筆大膽、粗獷,線條流暢、爽利。畫像中,寒山、拾得兩人半搭僧服,慈眉善目,暢談幽理,共參玄機。其造型生動逼真,頗具感染力。該布局蘊含著寒山、拾得向佛祖取經問道的深意,也昭示著以寒山、拾得為祖師的寒山寺僧眾在求取佛法的道路上不懈精進,故曰“寒拾問道”。另外,相傳寒山、拾得為普賢、文殊兩位菩薩的化身,以兩位菩薩替代慣常之觀音菩薩,當不為違制。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圣”,是和合文化的化身。因此,寒山寺大雄寶殿又稱“和合大雄寶殿”,體現出寒山寺和合文化的特色。
勝景四:和合祖庭
除了上述造像外,寒山寺還設有專門供奉祖師寒山、拾得的大殿,名為寒拾殿。大殿內云臺之上,供奉著與真人等高的寒山、拾得的金身像。二者皆為立像,袒胸赤足,衣帶飄搖,相視而笑,以心印心。二人一持荷花,一擎凈瓶,寄寓“和平美滿”之意。相傳,豐干禪師是寒山、拾得的師傅,他在圓寂前,給寒山半部真經和一枝荷花,給拾得半部真經和一個篾盒,并囑咐誦透此經即可得道。于是,寒山、拾得各自外出參尋。數年后兩人相遇于蘇州,分外高興,各拿出半部真經放在一起,又拿出荷花和篾盒放在一起,兩人頓悟:原來荷諧音為“和”,盒諧音為“合”,將真經合在一起方可參透,真是一部“和合”真經啊。兩人誦透此經,在蘇州創立寒山寺,以和合文化教化眾生,成為傳承和合文化的祖師。寒山、拾得在民間被譽為“和合之神”“和合二仙”,清雍正皇帝敕封他們為“和合二圣”。因此,寒山、拾得成了公認的中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而供奉兩位祖師、踐行和合精神的蘇州寒山寺則成了人們向往的和合祖庭。
勝景五:寒拾遺蹤
寒山寺留下了寒山、拾得兩位祖師的許多遺跡,今日可知者約有三處。其一,進山門左手邊有一花壇,上植古黃楊一株,距今約160余年。傳說此處舊有寒山親手所栽黃楊樹,以供過往行人乘涼、歇息,黃楊樹后毀于戰火,故后人原地再植以資紀念。壇圍以條石,上嵌明清時期的兩塊石匾。一者題“寒拾遺蹤”,由明翰林學士姚希孟題,由章美書、時任住持明吾立,刻石時間為崇禎六年(1633)冬天。另一者題“妙利宗風”,于宣統二年(1910)九月為江蘇巡撫程德全所立。其二,大雄寶殿左后方有一口古井,水質清醇甘美,井相傳為寒山、拾得所挖,用來為行旅之人施舍茶水。因此,寒、拾二人在此設座施茶,還應機接物,談論佛法,解人心結。飲水思源,看到這口古井,就會追思當年祖師在此修持、弘法的情景。其三,寒拾殿北側有一亭名為寒拾亭,相傳即寒山“縛茆以居”的舊址。當初,祖師在此建茅屋而住,卻能安然向道,憂思及于他人,令人傾慕。游人立于亭前,腦海中或可浮現寒、拾二人笑歌互答、吟詩唱偈的情景吧。
勝景六:千年鐘聲
佛門鐘聲是弘揚佛教文化的重要媒介,于字外傳達佛法真諦。歷史上,寒山寺的鐘皆以制作精良、傳聲悠遠而馳名。寒山寺的鐘聲源于唐代的“夜半鐘”,張繼的《楓橋夜泊》詩是對寒山寺鐘聲的最早記載。唐鐘早已不知去向,現在鐘樓上所懸之鐘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重鑄,鐘高1.2米,重約2噸,聲音洪厚,梵音長傳。改革開放后,千年鐘聲又有了新的內涵。自1979年起,寒山寺在每年公歷跨年夜舉辦“迎新年聽鐘聲”活動,到2015年已連續成功舉辦37屆。該活動隆重、熱烈,中外游客摩肩接踵,影響十分深遠。從全國來看,寒山寺的“迎新年聽鐘聲”活動創辦最早、規模最大、影響最廣,已成為蘇州文化旅游的精品項目和國際性的文化交流盛事。寒山寺方丈室前有聯曰“佛祖傳心如指月,詩人得句在聞鐘”,為前任方丈性空法師所作,可謂妙矣。此聯既道出了“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的經典詩話,又彰顯了借鐘聞禪、以指指月的佛門智慧。鐘聲被譽為“獅子吼”“海潮音”,希望聽聞寒山寺和合鐘聲的人們能夠消除煩惱,重獲平靜。
勝景七:古碑長廊
寒山寺碑刻遍布寺院,隨處皆可觀賞。可以說,寒山寺就是一座碑刻博物館。古碑長廊主要包括三處碑刻:一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寺院時所建碑房;二是在1996年普明寶塔落成后建立的塔院碑廊;三是“和合福道”上新建的寒山子詩碑廊。在寒山寺的碑刻中,以《楓橋夜泊》詩碑最為馳名。張繼詩成之后,其詩就與寒山寺互證,共同流傳,因此也成了書家至愛。北宋翰林學士王珪所書《楓橋夜泊》詩碑,被稱為“詩碑第一石”,此碑早失,后又有明代才子文徵明所書石碑,今僅存殘碑,亦漫漶不可識。近年來通過集字的方式又重新刻制此二碑,重現風采。第三方石碑為清代學者俞樾所書,此碑影響甚廣,拓片流傳四方,堪稱寒山寺鎮寺之寶,被珍藏于碑房之中。碑房中還有岳飛、唐寅、康有為等名人的手書,亦不可多得。寺中還有一塊御碑,正面刻雍正皇帝書《寒山子詩·序》,碑陰為乾隆皇帝所書《寒山曉鐘》詩,碑由江蘇巡撫程德全立。一碑而集兩代帝王之墨寶,可謂“和合御碑”,表明了寒山的詩以及寒山、拾得象征的“和合文化”在人們心目中的巨大影響。
勝景八:塔影伴樓
寒山寺中有一蘇式小園,名為楓江園。園內辟有一池,可用作放生,名為常樂池。池中有錦鯉數尾,擺首搖尾,自在穿梭。池周邊圍以太湖石,可供駐足。池上橫跨雙橋,一者為微型拱橋,跨度僅1.5米,小巧玲瓏,頗惹人愛,名為香花橋;一者為曲橋,名為塔影橋。岸邊有一榭,名為多聞榭。佇立于榭前平臺,倚欄可觀游魚相戲,更可見遠處之普明寶塔倒映池面,倒影隨波搖動,發出細碎而明亮的光芒,此古人所謂“塔影映前浦”是也。池畔有一樓,名為楓江樓,上懸謝孝思書“楓江第一樓”匾。樓本名花籃樓,是蘇州修仙巷宋氏祖傳名樓,1954年宋氏將其捐出,整體移建至寒山寺。花籃樓為二層木樓,飛檐斗角,造型精美,成為寒山寺一大景致。此番捐贈既體現出寒山寺佛教文化、和合文化深入人心,又可以看出蘇州民眾護持佛法、為寺院增色的虔誠愿望。同時,這樣還可以更好地保存古跡,使藝術精品得以展現在更多人的面前,可以說是一舉而三得,堪稱佳話。由于常樂池中時時掩映普明寶塔雄姿,故此景名為塔影伴樓。
勝景九:華夏詩碑
鐘聲詩韻,歷來是寒山寺的重要文化符號。為勵志鑄魂,寒山寺從2002年開始策劃籌建“大鐘大碑”工程。該工程從籌劃、論證、審批、調研、選址、募資到最后實施,歷時六七年,工程浩大。大碑的石料開采自山東,其原石重達400噸,開采、運輸和雕刻的難度都很大。歷盡艱辛,大碑終告落成。大碑由基座、須彌座、碑身及碑帽四部分組成。其中,主體碑身高10.26米,寬5.3米,厚1.3米。加上其他幾部分,大碑通高為16.9米。大碑正面鐫刻清代俞樾所書的《楓橋夜泊》詩,碑陰刻清代乾隆皇帝手書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部,共計289字。落成后的“中華第一詩碑”制作精良,氣勢恢宏,九龍纏繞,雄峙河東。詩碑毗鄰何山大橋主干道,凡路經行人皆能一睹雄姿,使得寒山寺的詩韻文化又多一載體。2008年12月,詩碑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詩碑”。
勝景十:天籟響音
大鐘工程與大碑工程同步進行。2008年12月,仿唐式佛鐘落成。懸掛此鐘的大鐘樓與“中華第一詩碑”、普明寶塔位于同位于中軸線上,形成了另外一條觀景禮佛的線路。大鐘樓為仿唐木結構、傳統八角形樓閣建筑,樓為三層。樓內中空,用來支放鐘架,懸掛大鐘。樓內大鐘四周有依樓而建的三層觀景圍廊,廊有木梯相連,使游人可以登臨,從不同角度欣賞大鐘。鐘樓從臺基到寶頂通高28.9米。“天下第一佛鐘”為仿唐式佛鐘,鑄料為傳統“響銅”,即由銅、金、錫、鋅、鉛組成的合金。鐘高8.588米,鐘底裙口最大直徑為5.188米,總重量達108噸。鐘面銘刻《大乘妙法蓮華經》一部,經文有69800字。鐘面還鑄有飛天等佛教形象,古樸、厚重,又不失俊美、靈逸。鐘成之后,中國科學院聲學計量測試站對大鐘做了聲學特性的實地測量,證實鐘聲和諧優美、洪亮悠長。這不僅是我國目前佛門寺院里最大的梵鐘,2008年12月還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評為世界上“最大的佛鐘”。
勝景十一:和合福道
和合福道,位于寒山鐘苑(大鐘大碑苑)與寒山古寺之間,為東西走向,諧音“和合福到”,代表寒山寺對游人、香客的美好祝福。同時,這條大道也是寺前香道,是游客到寒山寺正門的引道,游客未進寺院,就能感受到和合文化。和合福道東端新建一仿古山門,風格仿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的山門。山門較大,共分三門,中門偏大,上刻“寒拾遺蹤”四字。進得此門,南為寒山鐘苑,時聞巨鐘洪音。大鐘苑外壁設曲廊,廊內嵌寒山之詩300余首,待游人駐足觀摩。道北側為寒山寺圍墻,黃墻黛瓦,古樸、肅穆。黃墻之上,有寒山的勸善詩,語言通俗平易,含義雋永深厚。游客若能悟得一兩句,即不虛此行矣。墻內佛殿隱隱,尤其是普明寶塔高聳入云,使人未到寺院先參佛閣。道西端立有“和合”湖石一塊,玲瓏、精致,以優美的姿態迎接游客的到來。和合福道上,和合文化處處彰顯,寺內梵鐘聲聲隨風傳揚,使游客洗滌塵心,接引游客走進這座千年古寺。
勝景十二:楓橋夜泊
楓橋坐落在寒山寺外西北角處,橫跨古運河。唐天寶年間,詩人張繼夜宿楓橋,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作《楓橋夜泊》,此詩神韻天成。從此,詩與寺共興,鐘聲詩韻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千古奇觀,形成了寒山寺的獨特魅力。在中國歷史上,一首詩與一座寺有如此緊密的聯系,恐怕也僅此一例。清俞樾稱“吳中寺院不下千百區,寒山寺以懿孫(張繼字)一詩,其名獨膾炙于中國,抑且傳誦于東瀛”。今天,寒山寺之名更傳遍全世界,游人、信眾至此都會情不自禁地吟誦起張繼的詩篇。因此,《楓橋夜泊》一詩成了思接千載與古賢對話、鐘敲夜半與佛法融通的代表性符號。隔了千年再次夜泊楓橋,當別有情懷。
3 寺院導引
如今的寒山寺,殿堂高聳,環境清麗,曲徑通幽,啟人心智,鐘聲、詩韻、塔影揚四海,和合文化傳九州,古寺早已成了人們旅游、參佛、凈化心靈的圣地。寺內主要建筑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一層為寒拾殿)、方丈室、鐘樓、普明寶塔、碑廊、楓江樓、霜鐘閣、方丈書齋、齋堂、祖堂、禪凈堂等。主體建筑多為清代遺存,是典型的蘇式風格,粉墻黛瓦,雕門凈窗,飛檐翹角,彩梁畫棟,發人幽思,引人入勝。寺內文物眾多,游人隨處皆可駐足觀賞,或拜佛,或參禪,或懷古,或觀景……此節以西入山門、東出寺院為順序,將寺院今日之盛況略述一二,亦可以為有緣之士參訪古寺做一導引。不過,“紙上得來終覺淺”,讀者諸君當親臨寒山古寺,移步換景,只要具足慧眼,處處皆是般若。
寒山寺屬于園林式寺院,不刻意注重對稱,不過,其主體建筑都處于相對居中的位置。“庭院深深深幾許”,具有蘇式園林風韻,含而不露、崇尚含蓄,從山門起大致分為五進院落。這些院落一般都由曲廊回護,構成了相對封閉的空間,院落間一般又以花墻、拱門相連,有“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效果,讓人在探幽尋蹤中得佛法清涼之妙諦,自凈其意,化煩惱而為菩提。行人至山門外,映入眼簾的先是一面黃墻照壁,上嵌“寒山寺”三個大字。照壁前即是古運河,凌空飛架一石拱橋,名為江村橋,而有名的楓橋今已另辟為景區。轉過照壁,即是寒山寺正山門,山門坐東朝西開,建于清末,上懸“古寒山寺”金字朱匾。山門為三開間殿宇,亦用作天王殿,里面供奉彌勒佛、韋馱菩薩及四大天王。
出得天王殿,即進入第一進院落。毫無疑問,第一進院落的主體建筑是面向山門、坐落于高臺之上的大雄寶殿。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金身像,像后壁嵌清“揚州八怪”之一羅聘所作寒山、拾得的石像,頗有特色。院落南側為大悲殿,北側為羅漢堂。院西北角有一花壇,壇內植有一株古黃楊,壇圍以條石,嵌有明代所刻“寒拾遺蹤”碑及清代所刻“妙利宗風”碑。與山門平行,南側為園林小品江楓園,曲橋流水相通,綠葉紅萼相映,園內有楓江樓、多聞榭、常樂池等;北側為霜鐘閣,現辟為寒山寺素齋館。向南穿過大悲殿,為一相對獨立小庭院,院南為弘法堂;院東側為鐘房,收集著寒山寺的部分古鐘;西側為碑房,俞樾所書《楓橋夜泊》原碑被精心珍藏于此,此處還有岳飛、唐寅等人的手書碑。鐘房盡頭,一軒置寒山寺,前任方丈性空書《楓橋夜泊》碑,碑房盡頭為御碑亭,中立雍正皇帝所書《寒山子詩·序》碑,碑陰為乾隆皇帝所書《寒山曉鐘》詩。
穿過大雄寶殿,或者經殿兩側之耳門,可進入第二進院落。正面西向的主體建筑為寒拾殿,為供奉寒山寺祖師寒山、拾得而專辟,為全國所僅有。殿有兩層,上層作為藏經樓。院落兩側有曲廊回護,南側的曲廊接鐘樓,寒山寺夜半鐘聲即于此敲響。穿過曲廊中部的小石門,向南為客堂,客堂西側的小空地上立有遼重熙年間的文物——佛頂尊勝陀羅尼石幢。第二進院落北側的曲廊東端接聞鐘亭、寒拾亭,西端起始處有一古井,名為寒拾泉。曲廊以北,有漏窗花墻阻隔,里面設有祖堂、禪凈堂、齋堂及僧侶生活區。寒拾殿北側拱門內為方丈書齋,為寒山寺方丈讀經、待客之所。
穿過寒拾殿或者殿南拱門,就進入第三進院落普明塔院。寒山寺初創時即名為“妙利普明塔院”,后經變亂,塔、寺俱毀。今所見普明寶塔為近年來重修,結束了寒山寺600多年無塔的歷史。普明塔氣勢恢宏,寶塔為五層,加上塔基、塔剎共高42.2米,為寒山寺的標志性建筑。塔院設一門亭,亭內立著題有“普明塔院”的巨大漢白玉照壁。塔院四周圍以回廊,廊壁嵌高僧大德、名士先賢題贈的書法作品刻碑,名為“寒山寺碑廊”,首碑為早已廢毀、近年集字重刻的宋代王珪的《楓橋夜泊》碑,歷史上此碑曾被譽為“寒山寺第一碑”。塔院北側為法堂。
穿過塔院東側的碑廊,進入第四進院落。院落正中,主體建筑為寒山寺接待室,接待室位于二樓,底層辟為寒山寺“金色寶藏”佛教珍寶館。院落南側為一組玲瓏假山,頗堪賞玩,北側為寒山寺弘法部與佛教刊物《寒山寺》編輯部。
由方丈室兩側可進入第五進院落,此處為寒山寺后院,院中立靈璧石一方,其形似觀音,故名為觀音峰。院南側為古鐘陳列室,北側為寒山禪房,再向東即出寺矣。
另外,在古寺院南側,近年新修了寒山鐘苑,又稱大鐘大碑苑。寒山鐘苑景色宜人,粉墻掩映,湖石聳立,綠草如茵。其主體建筑為大鐘樓,樓內懸有“天下第一佛鐘”,樓南側立有“中華第一詩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