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序
- 寒山寺史話(中國史話·文化系列)
- 溫波編著
- 1459字
- 2018-12-20 15:06:07
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監年間,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因普明禪師而得名。唐朝貞觀年間,詩僧寒山子來此“縛茆以居”,留下很多美妙的傳說,因而此寺更名為寒山寺。隨著歷史的變遷,因戰亂、火災等,寺廟此后又經歷幾度損毀與重建。在北宋時寒山寺又改名為“普明禪院”,到了南宋成了“楓橋寺”,元代又重稱寒山寺,并沿用至今。其間,寺僧希遷、法遷、深谷昶、本寂等,地方官吏孫承佑、況鐘、陳夔龍、程德全等,都為寒山寺的復興、重建傾注了心血。
寒山寺歷代僧眾持戒弘法,傳承、發展寺院文化。唐代高僧寒山子的流傳于世間的300多首白話詩,至今仍受社會大眾廣泛喜愛,長期也一直為世界所關注,近幾十年來,國內外形成了對寒山子其人、其詩進行研究的熱潮;寒山、拾得被清朝雍正皇帝御封為“和合二圣”,成為“和合文化”的象征。古剎夜半鐘聲,自古以來就有啟迪心智、凈化人心的獨特神韻,唐代張繼的《楓橋夜泊》一詩,千古絕唱,婦孺皆知。詩與寺結緣,寺以詩聞名,禪、詩一味,儒、佛互補,成為美談;歷代名賢雅士的書畫、碑刻,承載著文化與歷史,為世人所稱道。
改革開放以來,寒山寺僧眾抓住機遇,苦心孤詣,殫精竭慮,對寺院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與建設,寒山寺迎來了最為輝煌的時期。1980年,寒山寺經批準成為全國首批重點開放寺院之一,成為吸引國內外游客的景點和香客朝拜的圣地。從1979年到2015年,寒山寺連續舉辦了37屆“迎新年聽鐘聲”活動,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架起了中外友誼的橋梁。1996年,寒山寺建成普明寶塔;2008年,建成“天下第一佛鐘”“中華第一詩碑”;2010年,又建成了寒山子詩碑廊,并重建了“妙利宗風”石碑坊,還建成了嶄新的和合大道等,寒山寺面貌煥然一新。
近年來,寒山寺十分重視文化建設,成立了寒山書院、文化研究院、禪意書畫院、佛教圖書館、慈善中心、弘法部、青年佛學社、寒山寺佛學網、和合安養院、蘇州和合文化基金會等,培養僧才,弘法利生,濟貧幫困,發展文化。寒山寺還在蘇州科技學院設立了“寒山教育獎”,獎勵品學兼優的貧困生和優秀的青年教師。2011年,寒山藝術會社移至寒山寺,與寒山寺禪意書畫院合署辦公;2012年,《和合祖庭報》發行,這對寒山寺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今天,寒山寺正以更加恢宏的襟懷,歡迎四海友人和八方來客。
寒山寺已經成為中國佛教十大寺廟之一,成為弘揚佛教文化、莊嚴國土、利樂有情、服務社會的一個重要場所。寒山寺的鐘聲、詩韻、塔影、碑刻、書畫、經藏、慈善、教育等都體現了獨特的文化內涵,聞名遐邇,譽滿中外。寒山寺的文化,以佛教文化為主體,以和合文化為核心,寒山、拾得“和合二圣”為其人格化身。寒山寺文化具有和合文化的鮮明特征,已成為中華和合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合精神在寒山寺有深厚的基礎和廣泛的影響。寒山寺被公認為“和合祖庭”,是人們向往的和合圣地。
寒山寺堅持推進慈善事業。寒山寺慈善中心成立后,下設慈善超市,幫助低保戶、大病困難家庭、困難殘疾人、下崗職工、遇突發事件的困難人員;寒山寺重視助學、助教,多次救濟貧困學生及傷殘兒童,捐資建立希望小學,向民工子弟學校開展捐贈活動,在蘇州科技學院設立“寒山教育獎”,從文化、教育方面提供幫助;開辦和合安養院,為老年人養老提供幫助。寒山寺對促進社會和諧、增進眾生福祉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寒山寺史話》記錄了寒山寺發展的珍貴足跡,展示了寒山寺多姿多彩的文化,弘揚了寒山寺以和合文化為核心的人文精神。此書的出版,對進一步發揮寒山寺的文化優勢和特色,對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將會做出巨大的貢獻。我期待《寒山寺史話》成為一部文化精品。
201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