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倉儲的制度困境與救災實踐(東方歷史學術文庫)
- 吳四伍
- 2149字
- 2019-09-20 16:28:51
倉儲研究的新視角
倉儲研究在完成內部機制的細致考察后,仍需要積極探索倉儲與社會、國家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本身是建立在一種特定的救災邏輯之中。換句話說,倉儲是災害中的倉儲,災害是日常生活中間或發生的災害。重新思考倉儲的內外關系,特別是深度闡述倉儲制度的內在演進與社會實踐的復雜關系需要把握災荒史視角下倉儲研究的三個重要維度。
1.日常與災害
災害視角是一種擺脫過去以人、日常生活、管理為中心的全新視角,不再認為災害只是特定時期的特點,只是人類社會發展進行曲的插曲與片段,而是一種日常生活與災害危機的節奏變化,是一個災害與日常交替進行的系統行為。
以往災害研究基本局限于災害發生的本身,往往按照災前、災中和災后三個階段分析災害,或者按照災情、賑災與災后重建等事件邏輯分析,缺乏一種長時段的整體視角,特別是將日常的備災工作與賑災工作相整合。
將災害與重大社會事件研究結合起來,能取得不俗的成績,其突出的代表是李文海先生的系列研究。從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在宏大的社會進程中,災害怎樣以自己獨特的姿態呈現,自然因素與社會因素怎樣交融,促成整個社會發展軌跡的特定線路。這種研究思路的進一步拓展空間是,災害怎樣在日常生活或小事件中得以呈現?
救荒性倉儲的研究正是實現這一研究轉向的較佳載體。救荒性倉儲的核心邏輯就是以日常時期的糧食積累應對危機時期的災害。倉儲研究需要天然連接日常時期和災害時期的救災管理。平時儲備的糧食怎樣在災害時期用以賑濟,災害事件又給平時的倉儲準備提出何種要求,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而非單一的獨立個體。更重要的是,從事日常倉儲管理工作的人們必須自然具備一種災害的視野,需要以災害時期的糧食安全為奮斗目標,認清救荒工作與日常工作的不同之處。
2.成本與安全
救荒性倉儲本質是一種糧食儲備工作。糧食的儲備意味著一種特定的糧食消耗。倉儲怎樣尋求自身的運營成本與管理成本的節省,實現自身的救荒戰略安全目標,是其內在運行機制的基本內容。
尋求穩定的資金來源是倉儲工作的重要前提。從常平倉的糧價獲利,再到社倉的借貸獲利,最后到積谷倉的另類獲利。從以倉養倉到倉外養倉,倉儲制度走過了一條特殊的發展道路。
尋求妥善的管理方式同樣是倉儲發展的又一前提。從常平倉的以官為主,到社倉的以紳為主,再到積谷倉的官紳合辦。從官紳分辦到官紳合辦,倉儲制度的管理方式也經歷一個坎坷的過程。
救荒性倉儲的最終發展是建立在職能簡單化、管理精細化的基礎上。救荒性倉儲越來越只是一個倉庫,而非一個糧店,更非銀行。這種發展在維護糧食的救災戰略安全方面卻越來越集中,越來越高效。本質上,倉儲的經營成本的另類化和管理成本的整合都是戰略安全的內在需求。正是救荒的戰略需要,在日漸發達的社會中倉儲的功能越來越縮小,成本越來越減少,但是目的更加明確,效率更高。
經濟成本與政治安全在某種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對立。清朝政府要實現政治救災、皇恩浩蕩等政治安全或合法性的獲取,必須付出大量的經濟資源。相反,對經濟成本的過分強調,如平糶價格的限制,固然在限制官員不法行為、縮小救災成本方面有所斬獲,但是最終對于民眾救災的效果也多有影響。最為關鍵的是,作為清朝政府的管理人員不能簡單將倉儲設定為一個救災工具,同時還有自身的盈利可能。這種苛求往往成為倉儲持續健康管理的最大敵人。政治上的安全與經濟上的付出在大多數情況下是成正比的。清朝政府管理者不能要求倉儲如養牛一樣,即牛不吃草,還能跑。
3.技術與制度
救荒性倉儲制度的發展得益于局部技術的不斷演進。從廣義上講,每一倉類的出現都是一種新技術的誕生。常平倉的出現就是一種試圖從糧價波動中獲利支持救荒的技術的產生。義倉的出現是管理主體的變革,紳士和富民可以參與倉儲的建設。朱子社倉的出現更是推進各項技術的改變。一是管理主體的變化,紳士為主,官員監督;二是經營方式的變化,借貸為主。積谷倉的變化,同樣是技術的變革結果。一是經營方式的變化,只積不換,倉外養倉;二是管理主體的變化,從官督紳辦到官紳合辦。最終倉儲制度完成自身的變革,每一項變革同時也浸潤著更為微小的技術變革,如儲糧技術的變革直接推動積谷倉的擴張。征信冊等技術的發生使得官紳合辦的合法性得到大大加強。
新技術的誕生往往源于基層的倉儲實踐,無論是征信冊的引進,還是儲藏技術的改革,都是地方倉儲實踐的成果。技術成果何以傳播,以何種形式上升為國家政策,成為更為宏觀和久遠的制度,有賴于國家與地方社會的良性互動。歷史的經驗是,國家對無能為力的突出問題會暫時放任地方發展,會短暫地汲取民間的經驗,而最終的制度改革往往在整個王朝變革,或者在更大的事件中完成。倉儲背后的國家與社會,制度背后的基層源泉與大的社會環境都是其演變的重要因素。同光時期的積谷倉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很好地體現這一邏輯。
技術的進步本質上會改變制度的內在邏輯。本書觀察到同光時期積谷倉運營方式的轉變,從原有的以倉養倉到后來的倉外養倉,運營技術的改變使得倉儲的盈利方式發生根本轉變。依賴不動產的利潤遠遠高于倉儲自身參與糧食流通所獲的利潤。倉儲更多扮演一個投資者,而非生產者的角色。不過,倉儲力圖實現常平倉等具有價格杠桿的社會功能,也伴隨倉儲退出流通領域而失去。倉儲技術的改變最終結果是制度屬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導致倉儲的最終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