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研究報告
- 李培林 蔡昉主編
- 4017字
- 2019-09-20 16:23:56
二 “十三五”時期我國服務業發展前景預測
做好服務業發展規劃與戰略研究,需要對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和前景進行科學預測。一般意義下的預測,是指人們根據所獲得的信息,對某種情況在特定條件下將會發生什么變化所做的推斷。任何預測的目的都是合理規劃未來行動。在現有的信息下準確預測未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甚至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我們可以盡量利用已有的信息和方法,使預測結果更加精確。
對于服務業發展的預測,一般都是根據時間序列數據進行簡單外推方法獲取。李勇堅(2009)構建了服務業總生產函數,對服務業的規模、服務業增長速度、服務業占GDP比重等變量進行了預測,但是該方法從總量生產函數進行預測,無法了解服務業內部結構的變化。因此,本文將從服務業的需求角度出發,考察服務業作為中間使用、最終使用(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和投資)的比重的國際變化趨勢,進而來預測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趨勢。
(一)服務業使用法預測理論和假設
從服務業使用角度來看,服務產品可以分為中間使用和最終使用,中間使用也就是經常說的生產性服務,未來幾年是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關鍵時期,合理預測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具有重要決策參考意義。服務業最終使用主要包括居民服務消費、政府服務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服務部分以及服務凈出口。除外在投入產出表中服務產品的使用的結構數據,國家統計局沒有公布每年生產性服務業、居民服務消費、政府服務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中服務部分以及服務凈出口等具體數據,故本研究利用投入產出表中有關的結構數據并結合國外的演變歷史,來推算“十三五”時期,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居民服務消費和政府服務消費等數據,進而預測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就業比重、服務貿易規模、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等。
本研究中利用對服務業結構數據變化來預測我國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一是,充分考慮到了我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結構轉型時期,不符合經典宏觀經濟模型中有關穩定狀態的假設,計量預測方法中一般也要求假設經濟中沒有結構變化。二是,本研究在分析國外主要國家服務業的發展結構變化趨勢時,對中國經濟發展中服務業使用結構參數進行合理的假設。
接下來,主要從服務業使用法預測理論、預測假設的國際經驗依據、服務業使用法預測結果的三個方面展開。
1.服務業使用法預測理論
從服務業總產出的使用角度來看,服務產出作為中間使用(生產性服務)、最終使用——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和資本形成(包括存貨)。在開放經濟下,應增加一項凈出口(出口減去進口)。于是我們可以得到以下關系式:

其中,YServ為服務業總產出;IntServ為中間使用的服務產品;CServ為居民消費的服務產品;Gserv為政府消費的服務產品;Invserv為資本形成中服務產品;EXserv為服務產品出口;Imserv為服務產品進口。
從國民經濟核算角度來看,服務業的總產出等于總投入,總投入由中間投入和增加值兩部分組成,于是我們可以得到:

其中,Vaserv為服務業增加值;Rvaserv為服務業增加值率。
由(1)可以變形得到:記,中間使用的服務產出占GDP的比重;
,居民消費的服務產品占GDP的比重;
,政府消費的服務產品占GDP的比重;
,資本形成中服務產品占GDP的比重;
為出口服務產品占GDP的比重;
為進口服務產品占GDP比重。于是我們可以得到:


由式(2)和(4)式可以得到:

于是可以得到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記為,可得:

根據以上式子,如果我們能夠預測RintServ, RcServ, Rgserv, Rinvserv, Rexserv, Rimserv, Rvaserv,就可以預測服務業增加值占GDP中的比重,如果進一步能預測GDP值,還可以進一步預測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出口、服務進口,服務業貿易規模等變量水平值。
2.國際服務業發展趨勢及結構參數假設
從以上的預測理論來看,為了預測我國服務業發展趨勢,需要對2014年后服務業使用結構參數做出合理假設。因此,為了科學論證結構參數的這種變化趨勢,本文根據WIOD項目的全球投入產出表數據,分析世界主要國家服務業變化趨勢及相關結構參數變化,為本文預測假設提供經驗證據支持。由于篇幅限制,以下只列出了相關分析結果。
表6 國外主要國家服務業使用結構變化及比較

續表

續表

3.參數假設和校準
根據中國歷年的投入產出表,計算了相關結構參數值。基于前文對國際服務業發展的相關結構參數的比較分析,本研究假設2011~2020年的相應結構參數的變化幅度與以前年份的平均增長幅度相同。具體估算的結構參數見表7。
表7 結構參數的假設

注:根據歷年投入產出表數據計算得到。“—”表示沒法獲得該數據,1990年、1992年和1995年投入產出表沒有區分出口和進口,表中只有一欄凈出口。2011年后的數據根據前面數據的變化趨勢預估的。
由于投入產出數據與GDP核算之間存在一定誤差,尤其是在2000年以前,投入產出表中的數據與GDP核算中對應數據差別相對較大。為了與歷年GDP核算數據保持一致,本文通過校準服務增加值率,以使本文推算的結構數據與已有公布歷年GDP保持一致。校準結果表明我國服務業增加價值率大多數年份在56%左右。在后續預測2014~2020年的服務增加值占GDP比重、生產性服務業等變量時,本文取服務業增加值率0.5808。
利用以上比例結構數據,就可以預測服務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若需要進一步預測生產性服務業、服務業進出口等水平數據,還需要進一步假設整個經濟的GDP增長情況。因此,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以及相關著名研究機構對我國未來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數據,本研究假設未來GDP實際增長率在2014年7.4%以下,每年遞減0.2%,到2020年的GDP增長率6.1%。同時,考慮的價格指數變化,我們假設在2015~2020年的GDP縮減指數年均為2.38%(2010~2014年的GDP縮減指數的平均值為3.38%,考慮到“十三五期間”經濟增速下降,通貨膨脹也將隨之下降,故假設比2010~2014年的平均值低1個百分點。),此外我們也對相關參數的假設進行了敏感性分析。
(二)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及相關變量的預測
根據以上理論模型和假設,我們預測“十三五”時期服務業發展主要經濟變量。以下列出了一些主要預測結果。
從表8可以看出,在本文的假設條件下,到2020年時,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能夠提升到約54.99%。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較2015年(49.33%)提升5.66個百分點,平均每年提高1.134個百分點。
表8 我國“十三五”服務業占GDP比重的預測結果

表9顯示了中國服務業各具體消費項目的變化情況。根據國外的經驗,在經濟水平邁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經濟進一步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將加速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將得到快速發展,到2020年,中國中間服務消費將達到48.45萬億元,比2015年(31.43萬億元)多17.02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9.04%。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的升級,居民對服務產品的需求進一步增加,到2020年,居民服務消費將達20.61萬億元,比2015年多7.0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8.68%。隨著人口老齡化,2020年政府服務消費達15.13萬億元,比2015年多5.1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8.60%。固定資產形成中服務消費也進一步增多,到2020年將達到4.66萬億元,比2015年多1.6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9.08%。中間服務消費、居民服務消費、政府服務消費和固定資產形成中服務消費的增長速度都明顯高于該期間的GDP的增長速度(6.50%), “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將進一步服務化,生產性服務將加速發展,各類最終服務需求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表9 中國服務業消費情況

隨著我國經濟的進一步開放,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全球價值鏈的深入發展,服務外包方興未艾,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貿易投資自由化繼續推進,降低服務貿易成本,這些因素將推動世界服務貿易穩定增長。預計,“十三五”期間,我國服務貿易將保持較快的增長。到2020年,中國服務貿易的進出口總額將達到7.09萬億元,比2015年多2.36萬億元,年均增長率達8.4%。中國的服務出口到2020年達4.83萬億元,比2015年多1.56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8.13%。服務進口到2020年達2.26萬億元,比2015年多0.9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9.06%。
從生產性服務業、居民消費服務、政府消費服務和服務凈出口對服務業總產出的貢獻來看,中國服務業產出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從2015年到2020年,服務業總產出的增加中,生產性服務業的貢獻率為53.94%,居民服務消費貢獻率為22.22%,政府服務消費貢獻率為16.20%,資本形成中服務產品需求的貢獻率為5.215%。服務凈出口貢獻率為2.43%。
(三)服務業就業占全社會就業比重的預測
關于服務業就業人數的估計,本文使用勞動力需求彈性進行估計。我們分別估算了整體經濟的勞動力需求彈性和服務業需求彈性,然后利用GDP和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率推算整體經濟和服務業就業人員,從而可以計算服務業就業占全社會的就業比重。勞動力的需求彈性定義:

其中,η為(服務業)勞動力需求彈性,l為(服務業)就業人員,y為(服務業增加值)國內生產總值。Δ表示變化量。
1.就業彈性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就業彈性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且波動性較大。服務業就業彈性明顯高于整個經濟的就業彈性。1979~2013年,服務業就業彈性平均為0.6696(剔除1990年奇異值,0.4717),比整個經濟的平均就業彈性(0.2856,剔除1990年奇異值后為0.1622)高0.3840(0.3095)。進入21世紀后,我國就業彈性大幅下降,2006~2010年服務業平均就業彈性僅為0.2114,整個經濟的就業彈性為0.0348。到2010年后,就業彈性略有回升,呈現一定的穩定性。
鑒于就業彈性變化趨勢,服務業的資本密集化程度加深,本文假設自2014年后,服務業的就業彈性為0.3,整個經濟的就業彈性為0.04。根據服務業和整個經濟的就業彈性,推算出服務業就業比重見表10。
表10 “十三五”服務就業比重預測

2. “十三五”服務業就業比重估計
由于服務業的就業彈性和增加值增長率都高于整個經濟的就業彈性和增長率,服務業的就業比重穩步上升,到2020年,服務業就業比重達45.39%,比2015年提高5.05個百分點(見表10)。服務業新增就業崗位遠遠多于全社會的新增就業崗位,也就是農業或工業在未來可能出現就業負增長。
綜合上文,我們可以得到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服務業就業比重的預測結果(見表11)。到2020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達到54.99%和45.39%,比“十三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分別增加5.66個和5.05個百分點,年均增加分別為1.13個和1.01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在未來服務業發展中占主導地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是服務業發展的最大貢獻者。
表11 使用法預測“十三五”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