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走向全面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研究報告
- 李培林 蔡昉主編
- 1482字
- 2019-09-20 16:23:52
“十三五”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機制問題及對策
張平 王宏淼 張自然
摘要:從總體上看,“十二五”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取得了很大進展,“十三五”經濟增長年均達到6.5%就能實現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總量目標,但趨勢性、結構性、機制性三大方面的問題不容忽視。一是經濟效率低下,如投資邊際效率下降,勞動生產率、人力資本積累、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均出現放緩,從而引起經濟增長速度趨勢性下滑。二是結構性的問題,長期趕超造成的“結構性扭曲”帶來了諸如消費率持續疲軟,初次分配中勞動者份額低位徘徊,“空氣質量”“食品安全”問題嚴重,引起較大的民生關切。三是“機制”上的問題,如收入分配中的GINI系數、城鄉收入分配差異、區域不平衡雖然在縮小,但很多是靠政府的轉移支付來實現的,沒有完成太多的機制性變革,特別是貧困問題依然難以消除;城市化率不穩定,城鄉一體化的機制不完善;全面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仍在推進中,很多市場機制、宏觀調控體制仍是短板。上述挑戰已經成為“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直接風險,如果經濟失速與失業率上升過快,與機制不完善導致的分配差距再次拉大,以及金融的過快膨脹和外部沖擊交織在一起,很可能會激化經濟社會矛盾甚至引發危機。因此未來五年政策的核心是防止經濟增長趨勢下滑和外部沖擊帶來的總量風險,同時應注重消除結構扭曲帶來的初次分配偏低、非農就業率低引起的消費不足、空氣污染等常年積累下來的弊端,積極按新千年目標中的每天1.25美元的標準徹底消除貧困,通過體制建設來保證機制性地克服短板問題,從根本上建立一個自主決策、風險分散、有序競爭、普遍分享的市場經濟體制機制,實現經濟、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才能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關鍵詞:“十三五”小康 短板 經濟增長
小康社會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中不能繞開的必經發展階段。這一重要目標具有動態探索的特點。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確立21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把這看作實現現代化第三步戰略目標必經的承上啟下的發展階段。2012年中共十八大又做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部署。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準備開啟“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一年。評測“十二五”全面實現小康目標情況,檢視其中的機制和風險問題,才能未雨綢繆找尋對策以按預定進程實現國家的小康社會偉大戰略。
從總體上看,“十二五”期間全面實現小康目標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為“十三五”經濟增長打下了很好的物質基礎,“十三五”經濟增長年均達到6.5%就能實現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總量目標。國家統計局和《小康》雜志社公布的“十二五”各類綜合指標,都取得了長足進展,污染問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問題也有了重大轉機。但從經濟增速趨勢以及金融債務壓力來看,風險仍較高,特別是中國將更全面地融入世界,也存在著受到外部沖擊的風險。“十二五”期間雖然在短板上出現轉機,但收入分配、污染問題更多的是政策平抑的結果,不是制度機制保障下的趨勢必然改變。展望“十三五”,核心是防止經濟增長趨勢下滑和外部沖擊帶來的總量風險,更應該注重體制機制建設,才能在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中央《建議》把“構建發展新體制”作為堅持創新發展、著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一項要求。這既是達到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也是能夠實現五大發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體制機制保障。本文分析“十二五”時期的機制體制問題,揭示“十三五”的相應挑戰,提出防范風險、完善體制機制的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