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對1979~2014年我國經濟增長的分解

根據索洛經濟增長模型對1979~2014年期間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進行分解。鑒于近年來我國產能過剩嚴重,治理環境污染投資快速增長,本報告在應用索洛經濟增長模型時,考慮了產能利用率和不能增加有效產量的治理環境污染投資對實際利用的資本存量的影響。具體思路如下,首先根據索洛經濟增長模型:

其中,ytt期的實際經濟增長率,ktt期實際利用資本存量的實際增長率,ltt期的勞動力增長率,β為資本彈性系數,γ為勞動力彈性系數,αt為索洛余值,也即技術進步率。根據國內相關研究文獻,假設該函數為規模報酬不變,1979~2014年βγ分別取值為0.6和0.4。

假定utt期的產能利用率(本報告運用Peak-Peak方法進行估計), Ktt期的資本存量(不變價),則t期實際利用的資本存量的增長率kt為:

其中資本存量Kt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INVtt期的資本形成額(不變價); δ為資本折舊系數,本報告取值0.05; ξt為資本存量消減系數,,其中IENVtt期的不能增加有效產量的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IALLtt期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該系數用來反映環境污染治理成本對經濟增長的制約。

根據公式(1)及上述假設,可以計算得到實際利用的資本存量、勞動力和索洛余值(即αt=y-βkt-γlt)對經濟增速的貢獻率及其貢獻度。表1給出了1979~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分解的結果。

表1 1979~2014年中國經濟增長動力分解

從表1可以看出,如果將資本、勞動力和全要素生產率(TFP)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投入要素,過去36年時間里我國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驅動(平均貢獻率為61.8%);勞動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1979~1985年的12.9%下降至2011~2014年的2.0%;全要素生產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1979~1985年的34.7%上升至2001~2005年的44.5%,然后逐步下滑到2011~2014年的26%。

從表1還可以看出,我國三大生產要素的一個基本發展趨勢是實際利用的資本存量基本上保持在一個較高的增長水平之上。我國的勞動力增長率逐步下降,這與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份額下降、人口撫養比上升相關。技術進步被認為是長期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之一,可以看到,我國的TFP增長率在1979~1985年期間總體處于相對較高水平;在2001~2005年期間我國的TFP增長率達到最高水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為4.4個百分點;2006年以后我國的TFP增長率總體呈現下降趨勢。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以來,TFP增長率有加速下滑的趨勢,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我國產能過剩加劇,與國際技術前沿面的差距正在縮小,利用外資勢頭趨緩,通過吸收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所帶來的邊際收益正在不斷降低。

為明確全要素生產率的內部驅動要素,我們依據相關理論,構建模型把全要素生產率進一步細分為以下6個子要素:城鎮化與勞動力轉移、國外技術溢出效應、人力資本提高、研發投入與科技進步、市場化進程、其他影響因素。

(一)城鎮化與勞動力轉移

由于中國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遠低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隨著城鎮化率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會不斷轉移到城鎮,從第一產業轉向第三產業或第二產業,這樣,總的勞動生產率將趨向于繼續提高。從表2可以看出,1995~2014年,城鎮化與勞動力轉移對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的貢獻度平均高達1.24個百分點,在6個子要素中貢獻度最大。

表2 各項因素對TFP增長率的貢獻度

注:由于表中部分指標在1994年以前沒有統計數據,因此從1995年開始計算。

(二)國外技術溢出效應

一般說來,外商直接投資在給東道國提供資金的同時,也會從管理和技術兩個途徑對東道國產生正向技術溢出效應,從而提高東道國的全要素生產率,外商直接投資占比越大,這種正向溢出效應往往越強。本報告用該變量來反映國外資本技術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1995~2014年,國外技術溢出效應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貢獻度為0.91個百分點,在6個子要素中貢獻度居第二位。從不同階段看,國外技術溢出效應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平均貢獻度呈現先升后降的發展趨勢,其中加入世貿組織效應顯著的2001~2005年間,其貢獻度達到1.35個百分點的最高值。但由于我國與國際技術前沿面的差距在不斷縮小,通過學習、模仿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所帶來的邊際收益正在逐步降低。2011~2014年國外技術溢出效應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已經下降到0.50個百分點,比2001~2005年大幅下降了0.85個百分點。

(三)人力資本提高

根據人力資本理論,教育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人力資本的有效途徑,一個國家的教育經費在GDP中的比重往往可以衡量該國人力資本的強弱,而人力資本是影響生產率的顯著因素,但由于中國缺乏家庭教育經費的可靠數據,因此,本報告用財政性教育經費在GDP中的比重來衡量教育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表2顯示,人力資本提高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呈現不斷增強的趨勢,尤其是2011年以來,貢獻度有所加大。這與我國近幾年大幅提高教育經費投入有關,1995~2014年期間,人力資本提高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平均為0.59個百分點。

(四)研發投入與科技進步

該變量以研究與開發(R&D)經費實際增長率進行衡量,根據經濟學理論,研發投入是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有效途徑,是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顯著因素。表2顯示,研發投入與科技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率總體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尤其是最近幾年上升幅度有所增加,這可能與我國近幾年來加強研發投入和激勵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有關。1995~2014年期間,研發投入與科技進步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平均為0.51個百分點。

(五)市場化進程

根據經濟學理論,一般來說,市場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市場競爭,從而加快提高技術進步和企業管理水平,這有利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和發展。本報告采用樊綱、王小魯、朱恒鵬著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2011年報告》中的中國分省市場化指數數據,并估算得到全國市場化總指數。其指標主要包括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非國有經濟發展、產品市場發育、要素市場發育、中介組織發育和法律5個子指數,用于衡量各省份市場化改革的深度和廣度,基本概括了市場化進程的各個主要方面。從表2可以看出,1995~2014年間,隨著市場化改革紅利的逐漸減弱,市場化進程對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逐漸走低,平均貢獻度為0.31個百分點。

(六)其他影響因素

其他影響因素是除了上述5種子要素以外的其他影響因素,比如規模經濟效應、管理經營能力、國外專利使用和技術購買、資源約束等因素。表2顯示,其他影響因素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時正時負,1995~2014年期間平均貢獻度為-0.57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其他影響因素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貢獻度負向影響較大,這可能與我國產能過剩嚴重導致規模經濟效應下降、生產要素成本過高導致企業經營贏利能力減弱、投資回報率顯著下降等因素有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善县| 尼玛县| 静海县| 乐安县| 昌黎县| 西华县| 会宁县| 天镇县| 泸溪县| 龙陵县| 昌平区| 东阳市| 平邑县| 古蔺县| 二连浩特市| 抚顺县| 永嘉县| 利辛县| 苍南县| 新民市| 房山区| 伊宁市| 金溪县| 明光市| 扬中市| 龙泉市| 江都市| 绥德县| 武鸣县| 安图县| 正定县| 祥云县| 同江市| 武胜县| 高青县| 陇南市| 井冈山市| 石嘴山市| 南陵县| 阿鲁科尔沁旗| 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