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與上海健康保險交易所設立構想(基地報告(第6卷))
- 閻建軍
- 1010字
- 2019-11-18 16:39:40
第四節 小結
對于21世紀以來國際基本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趨同——走向“第三條道路”,本書提供了兩個線索。
第一,擴展了OECD(2004)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二維坐標分類框架,借鑒哈貝馬斯(1999)對公共權力領域和私人自治領域的劃分,把“第三條道路”的內涵界定為強制私營健康保險。該方法也可用于重新界定醫療保障制度的多樣化模式。鑒于醫療保障制度的獨特性,本書沒有采用吉登斯(2000)基于“古典社會民主主義”與“新自由主義”之劃分對“第三條道路”所做的一般性界定。
第二,揭示強制私營健康保險作為一種醫療保障制度安排與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目標的關系。要認清私營健康保險控制醫藥費用膨脹的內在機理,不能就保障論保障,而是要看到私營健康保險對醫療服務的精細化管理功能,發揮其對醫療供給方的制約作用以及對醫療消費者的引導作用。私營健康保險既是現代醫療保障體系的運營載體,又是現代醫療服務體系的核心。強制保險包含更大范圍的互助機制和政府再分配機制,能夠克服自愿健康保險的局限性以實現醫療保障全覆蓋。
進一步的研究至少應當關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主要國家走向強制私營健康保險的路徑依賴和互補性制度安排。直觀的解釋為:代議制框架內的政治左右搖擺調整機制(資中筠,2011),或許是醫改兩種福利思想實現融合與妥協并最終走向中間道路的重要因素。二是探討實現政府強制與私營保險有機結合的內在機制。如何化解強制私營健康保險兩大運營原則的內在矛盾?這兩大原則分別是社會互助原則和競爭原則。
本書關于國際醫療保障制度改革趨同的研究,對中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借鑒意義。
第一,中國醫改應當超越“左”與“右”,避免在“政府失靈”還是“市場失靈”等表層問題打轉,著力探索“第三條道路”。美國、德國、英國等大國近百年來的醫改實踐表明,雖然在特定階段各國對醫改的兩個目標有所側重——有時著重醫療保障全覆蓋,有時強調控制醫藥費用膨脹,但近百年來各種力量、各種思潮博弈的結果是選擇了中間道路。
第二,在醫療保障幾乎全覆蓋的情況下,下一步醫改應重點引入競爭機制,在更廣范圍內更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明確基本醫療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是走強制私營健康保險之路。
第三,明確醫療服務體系的改革方向是建立現代醫療市場機制,逐步培育包括醫療供給者、醫療需求者和私營保險機構在內的三邊醫療市場。強制私營健康保險改革和三邊醫療市場機制改革相輔相成,至于公立醫院改革、藥品流通體制改革、醫保付費制度改革均是從屬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