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造城民:舊城改造與都市運動中的國家與個人(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研究文庫)
- 施蕓卿
- 1453字
- 2019-11-18 16:43:00
序一
據統計,中國已經有一半以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究竟是什么呢?美國學者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的序言中說:
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從許多實際內容來看,已變為一座城市。
在《城市文化》中他還說過:
城市——如人們從歷史上所觀察到的那樣——就是人類社會權力和歷史文化所形成的一種最大限度的匯聚體。在城市這種地方,人類社會生活散射出來的一條條互不相同的光束,以及它所煥發出的光彩,都會在這里匯集聚焦,最終形成人類社會的效能和實際意義。
人類創造出聚集在一起生活的方式,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在城市這個舞臺上,上演人類的政治、文化的精彩劇目,創造了燦爛的城市文明。可是,城市化是一個怎樣的進程?特別是在當下的中國,這個“化”字背后的現實過程是怎樣的?這個“化”字改變了什么?要回答這些問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施蕓卿是我指導的第一位博士生。她從小生活在大都市里,對都市生活有著自己的體察。通過碩士階段的學習,她將都市運動中的拆遷維權事件作為理解社會的切入點,通過將自己“浸泡”在各種收集到的資料中,把這些資料爛熟于心,抽絲剝繭,終于找到了解釋的頭緒。她嘗試把這個“化”字背后的某些故事講出來,講清楚。這部分故事,如果不在當事人那里,可能就被遮蔽或用“隨著時間的流逝”這樣的句子一風吹掉了。而施蕓卿執著地將這部分故事鍛造成打開“化”字大門的一把鑰匙,從接觸案例到寫成專著,差不多歷經了十年。
施蕓卿的學術訓練主要是社會學,她比較習慣觀察社會結構、社會權力關系,我則是擁有社會心理學和華人本土心理學的訓練背景。因此,我們就城市拆遷中的抗爭事件的討論有了“把人放入結構和關系之中”來考察的問題意識。“既見結構又見人”,這是費孝通先生意識到自己一生即將“謝幕”后特別提醒社會學家注意的視角(費孝通,1994: 18)。有了人,結構就有了被理解、被詮釋的內容,就變得鮮活多樣起來。但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施蕓卿采用了質性研究方法,特別將所接觸到的案例按照“事件—過程”暗含的多條邏輯線索進行梳理,從國家、市場、社會和個人四者間的互動與互構的角度給讀者解讀一幕一幕稱得上驚心動魄,又經常令人熟視無睹的、即將被一風吹走的城市化之“化”的過程。
這個“化”的過程,不僅是多方利益主體之間的博弈拉扯,也不僅是行動者在情理法上的分寸拿捏,它還讓我們看到一些基本的理念在現實中的“運動演化”過程。例如公平,在感受到公平的天平失衡、公平正義的信念被踐踏后,現實中的人們如何反應,這些反應如何可能,這些可能如何呈現,這些呈現如何堅持,這些堅持如何產生后果,這些后果如何回調人和制度/結構,從而讓我們看到人在制度/結構中,與制度/結構在人的觀念、意義感、決策、情緒中的種種真實的樣貌和演變印記。
這本書是施蕓卿的處女作,讀者可以看到她駕馭資料的能力和扎實的理論訓練。更為可貴的是,書中體現出一位學者的現實關懷和學術勇氣。我相信讀者可以在很多地方與她產生共鳴,或者透過她的文字了解到中國城市化具體過程的一些側面。
為施蕓卿的專著寫序,是我第一次為專著寫序,也特別體會到學生可以帶領老師走入新的境界這樣一件事。
楊宜音
二〇一五年元月十日
文獻來源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美〕唐納德·L.米勒編《劉易斯芒福德著作精萃》,宋俊嶺、宋一然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美〕劉易斯·芒福德著《城市發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宋俊嶺、倪文彥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費孝通:《個人、群體、社會:一生學術歷程的思考》,《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第3期春季卷,1994,第1~22頁。
- 自救圖強
- 中國金融創新再出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書系)
- 大浪潮:崛起的發展中世界
- 高鐵:歐亞大陸經濟整合與中國21世紀大戰略
- 中心城市論:廣州走向國際中心城市發展戰略研究
- 中國國家資產負債表2020
- 中國陽光私募年度報告2010
- 白銀帝國:一部新的中國貨幣史(修訂版)
- 國外智庫看“一帶一路”(Ⅰ)
- 大資管進化再啟航:2022中國資產管理發展趨勢報告(《21世紀經濟報道》深度觀察)
- 經濟與改革:厲以寧文選(1980-1999)
- 新疆文化發展戰略研究
- 中等技術陷阱: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挑戰
- 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綜合測評和動態監測研究
- 尋求突破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加大背景下的經濟金融形勢分析(中國經濟金融形勢展望報告(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