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從貧民窟到總統府:印尼傳奇總統佐科作者名: 許利平本章字數: 2507字更新時間: 2019-11-18 16:38:01
四 考入名校 日惹求學
1980年,佐科從梭羅六中畢業,總成績全校排名第一。他參加國立大學入學考試,順利通過,以優異的成績被日惹的卡查瑪達大學錄取,終于實現了心中存在已久的夢想。
因為受母親一方家庭的熏陶,潛移默化,佐科打小就有將來進軍木材業的打算。所以,他堅定地選擇了卡查瑪達大學林業學院的木材加工技術專業。他上大學的目標一點也不含糊,就是盯著家族經營的行業,即認真學習與木材家具業相關的那些方面,將來學以致用在這一行中大展身手。
兒子能夠成功進入名校深造,本來是一件大喜事。然而,對于只是一個木工的佐科父親來說,卻又是另一回事。由于家庭經濟的拮據,對于兒子的學業成就,諾托·米哈爾佐可謂悲喜交加。
喜的是兒子有出息,金榜題名,光宗耀祖,誰人不對他諾托·米哈爾佐投來羨慕的目光?誰個不對他豎起大拇指,對他另眼相待?而且,這也是他夢寐以求的結果呀。讓兒子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是他這個做父親的早就定下的目標。可當這一刻到來時,他又感到手足無措。他經營的小生意,時好時壞,沒有保障。他的收入,僅夠一家人勉強過日子,哪來的余錢供兒子讀大學呢?
喜的是兒子有出息,悲的是自家的經濟狀況。上大學需要額外增加一大筆開銷,以佐科家當時的情況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我上大學時,家庭經濟不光是有限,而是拮據。”佐科回憶道。
盡管生活拮據,開銷不足,但這位堅強的父親并沒有喪失信心。他更加拼命地工作,爭取讓他四個孩子都能完成學業。為此,佐科的姥爺,甚至將牛賣掉,籌錢給外孫上大學。其他親戚,也紛紛解囊相助,伸出援手。佐科從這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情誼的可貴。
而佐科也非常爭氣,他在高考前就反復考慮過,一定要考入國立大學,國立大學最省錢,家里東拼西湊,也許還有希望。若要上私立大學,昂貴的學習費用,他們家無論如何也承受不起。
由于家境貧寒,他上大學的一切費用都得精打細算,能省則省,一點也不含糊。在日惹上學期間,他選擇了寄宿,為了給家里省錢,他選擇住最便宜的宿舍。因此,他總是在搬家,大學四年多,最少搬過五次家。他每周或者每月回家一次,所選的交通工具是大巴。
他不想再增加家里的負擔,這樣他就得盡快地完成學業,不能留級。他對于木業很有感情,因為姥爺家世代以此為生,佐科的父親也加入了這一行,佐科對該行業也十分喜歡。所以,他學習起來非常上心,他甚至對各種木材產品的文化和價值都非常敏感。
在大學校園里,除了學習學科專業知識,佐科的批判精神還進一步得到加強和提升。在校園里,談論大學生的行動變成日常最時髦的事情。大學生學報在學生中秘密流傳著,佐科也有自己的渠道,能搞到這些學報,并熱衷于去拜讀它,那些文章和消息揭露了社會上的許多秘密,令他眼界大開,明白了許多事情。當然,在當時的形勢下,這樣做也是非常危險的。
佐科也經常跟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一起,找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一道對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做深入的探討。
當時,一些大學同學無端被逮捕,一些被認為危險的大學生組織被當局取締,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作為一個年輕人,佐科認為不讓學生講真話是不行的。但他當時并沒有具體的行動,更多時候是他作為一個觀察者去審視那些敏感的問題。
在那個時代大學校園的氛圍中,佐科意識到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就是要具有批判精神。他清楚地觀察著對人民公平的問題,他自覺地學習這些。從大學生關于平民百姓平等問題的討論中,佐科學到了“民主精神”,以及如何去關注和幫助那些沒有獲得公正對待的地區和群體。民主應當是創造美好的,而不是擴大不公平。這些當時佐科還沒有完全認識清楚,但討論為他的思想打開了思路,并擴大了他的視野,想當年大學生們所批判的,還是很有道理的。在大學里,佐科的批判精神得到充分培養。他非常熱衷于政治事件的探索。
此外,他也喜歡聽音樂和爬山。佐科喜歡音樂的興趣在大學里進一步得到加強,而野外爬山的興趣也是在大學時代培養起來的。除了爪哇島的高山,蘇門答臘島的科林吉山,也被佐科及同伴們一塊征服過。
20世紀的80年代,卡查瑪達大學看起來像平民學校,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簡樸。那些富有的學生,也跟著簡樸的學生一塊裝簡樸,雖然他們肯定感到不自在。簡樸也成了那個年代卡查瑪達學生的突出特點,但學生的學習勁頭很足,求知精神讓人欽佩。
當年,開著車到校園的學生幾乎沒有,大多數學生是騎自行車或者成群結隊走路去上學的。學生們從各個寄宿點,穿過彎曲的小巷子走出來。那些寄宿點有的非常簡陋。很多寄宿學生是不吃早點的,因為吃早點被認為太奢侈了。大家都空著肚子,說笑著一塊熱熱鬧鬧地上學去。
那時,很多同學在一起寄宿,十幾個人圍著一個收錄機欣賞音樂,或者十幾個人輪流玩一把吉他都是常有的事,在那些寂寞的苦讀日子里,這是他們的樂趣。很少有學生能夠買齊教材和講義,許多人的教材都是從舊書攤上淘來的,復印教材的生意十分興隆。很多學生一日只吃兩頓。現實生活有點苦,但同學們很有苦讀精神和求知欲望,大學時光簡直是天堂。
年輕的佐科心中堅信:不管現實生活怎么貧困,那也是人生教育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教育可以點燃人們的希望之光,教育可以改變人們的生活。那年復一年、背井離鄉、經濟拮據的求學日子,不會是白過的,將來必有回報。
一般來說,在印尼社會,人們對卡查瑪達大學的畢業生是高看一籌的。這是一所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就建立起來的大學,在印尼眾多高校中,歷史最為悠久,底蘊最為深厚,學科門類也最為齊全。在世界高校的排名中,在印尼各高校中名列第一位,比在首都雅加達的印尼大學還有名氣。若要從政,該校的畢業生就好像是進入了快車道,升官速度也常令人刮目相看。印尼政府的很多高官,都出自該大學。
然而,佐科對“升官晉爵”卻看得很淡,他在卡查瑪達大學就讀之時,對學生會等權力部門一點也不感興趣,反而對興趣和才華的發展更有感覺。他認為,與其當學校那些活動的積極分子,還不如去選擇爬山、野營、打籃球等活動。這位梭羅市提爾托約梭111國立小學的畢業生,從來就沒有認為自己也有成為政治家的資本。在大學就讀時,也從來沒有過做政治家的美夢。政治,似乎離出身草根的他太過遙遠。
佐科在大學本科的成績很優秀,是所學專業五名最快獲得本科文憑的優秀學生之一,歷時僅四年半,他便獲得了林業工程師的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