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導論
- 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研究(澳門研究叢書)
- 呂冬娟
- 20344字
- 2018-12-27 16:30:24
第一節 研究背景
車輛的廣泛使用好似一把雙刃劍,使人類在享受車輛帶來的前所未有的便利和舒適方便的同時,亦要不斷面對環境污染、噪聲污染、交通事故等副產品,尤其是車輛交通事故,可能不僅導致巨大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也往往會給受害人帶來極大的精神痛苦。損害發生后,對損失的承擔就是車輛損害賠償的民事責任。道路交通事故似乎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是人們揮之不去的夢魘,因為幾乎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道路交通事故的受害人,而車輛交通事故可能帶來巨大的威脅和災難,由此引發的交通事故糾紛也是不可小覷的社會問題。說“車禍猛于虎”并不過分,對陸地面積僅有30.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的澳門來說更是如此。澳門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其車輛密度也堪稱世界之最。交通安全問題是橫亙在人類社會中令人困擾的問題,交通事故已經成為人類面臨的一大難題。當前,道路交通肇事已經成為案發率較高的民事侵權行為,日益凸顯的道路交通事故在侵權法領域越來越受關注和重視,道路交通侵權民事責任已逐漸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性問題和重要課題。對交通安全問題的法律應對是永恒的話題,而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對車輛可能帶來的危險后果都給予高度重視,普遍透過相應的立法給予預防與救濟。一個國家或地區在這方面的立法完善與否,不僅能體現這個國家或地區的法制建設構筑發展程度,更能體現這個國家或地區對人權的尊重和維護程度。
根據澳門自2007年10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Lei do Transito Rodovi.rio)的基本法則,倘若有人違反該法,則根據其違反的類型承擔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刑事責任或行政責任。本書研究的重點是道路交通事故而肇致的侵權損害,主要探討《道路交通法》和民法的交叉領域——道路交通事故侵權民事責任制度。毋庸置疑,日趨嚴峻的道路交通事故侵權問題使道路交通事故侵權民事責任之研究日益成為侵權法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章節。在運用法律手段對道路交通安全進行綜合保護時,民法在道路交通安全保護方面起著非常獨特的作用,其透過調整平等主體之間因道路交通肇事致害而引起的民事責任關系,通過追究車輛侵權者的民事責任,使侵權行為人為其加害行為付出代價,這既是對民事權利的一種保護,也是對民事責任的一種限制,目的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不像英美法系國家一般有單獨的侵權行為法,賦予侵權法廣闊的發展空間,大陸法系一般將侵權法置于債法之中,中國澳門也不例外,目前沒有專門的侵權行為法。而且侵權行為法非但沒有獨立,甚至在《澳門民法典》中都沒有獨立成編或成章。澳門侵權行為的主要法律規定散見于《澳門民法典》《澳門商法典》和各種單行法中,顯得有些雜亂。而對于交通事故侵權及其損害賠償,澳門更是缺乏系統的規定。嚴格地講,澳門還沒有一部真正的有關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的民事法律,相關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之歸責原則、構成要件、責任主體、車輛侵權責任中的受益人、免責事由、車輛碰撞問題、侵權損害賠償機制、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和汽車保障基金等與社會化賠償機制有關的法律制度,分散于《澳門民法典》《道路交通法》《澳門民事訴訟法典》《修正汽車民事責任之強制性保險制度》及其他法律法規之中,這些松散的規定過于具原則性和模糊,給適用法律帶來困難。再者,由于澳門的特殊歷史,其侵權行為法制度與葡萄牙有著緊密的聯系,同時為了實現本土化也略微做了一些調整,但有些調整的可行性尚存在斟酌商榷的余地。以上因素導致澳門法學界和實務界對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等一系列法律問題爭議頗多,造成司法的嚴重不統一。這種狀況顯示出澳門有關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的相關制度還不夠成熟和完善,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顯然,法律的制定、發展和完善離不開理論研究,依賴于法學研究之配合,但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法學界對澳門地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理論研究不僅不夠深入,而且極為薄弱,令人擔憂。因為除了幾篇文章之外,筆者看不到系統的研究成果可供參考和借鑒,這也正是本書寫作的基本出發點。毋庸置疑,澳門地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理論研究的嚴重滯后會對澳門民事責任法律制度的進步與成長造成相當不利的影響,基礎理論的欠缺必然會成為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設立的根本性障礙,因此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有感于此,作為一名致力于研究澳門侵權法的學者,筆者深感焦慮并覺使命之沉重。筆者認為,結合澳門的實際狀況,對澳門地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理論進行深入探討,是一件具有很強理論和現實意義的工作。正是基于此,筆者在廣泛涉獵葡萄牙、其他歐美國家及地區,以及中國內地、臺灣、香港地區有關理論學說與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嘗試對澳門地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進行深入系統的梳理,并展開研究探討。研究的重點不僅包含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歸責原則、免責事由和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等,而且將研究的視角延伸至社會化賠償機制領域,以求對侵權法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和論證,這無疑對構筑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的規則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基礎上,筆者將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先進經驗,并結合域內外的實際發展狀況,針對法學界和實務界頗有爭議的問題做出粗淺之研究,在目標選擇和立法實踐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見解與建議,希望能有助于澄清部分錯誤認識和適用法律上的混亂。因為在不斷推進法制進程的今天,根據澳門的實際狀況,借鑒世界各國和地區先進的研究成果和立法是完善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必由之路。而且現實的需要迫切要求我們為最大限度地實現救濟交通事故損害的目標,而不斷地完善事故賠償的相關法律制度。出于對澳門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制度體系化的期待,統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是整合澳門有關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制度的需要,制定一部統一的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民事法律是當務之急。筆者期待透過本書的寫作能厘清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一些基本理論問題,希望本書能為道路交通損害賠償的處理提供參考意見,從而為完善相關立法和促進法律公平的實踐略盡綿薄之力,同時也對受害人權利的保護問題做出呼吁和推動,冀可促進澳門地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發展和完善。以下擬從四個方面來解讀本書的選題背景。
一 對澳門侵權行為法的歷史梳理
筆者首先擬對澳門侵權行為法和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或回顧。澳門現行的法律模式主要是以葡萄牙法為藍本而建立起來的,是從葡萄牙移植過來的,以其為主要法源。因為葡萄牙在法律制度上秉承大陸法系的法律傳統,[1]遵循羅馬日耳曼式的系統化,凸顯成文法的重要性,重視法典的編纂工作,法律基本上是成文法,都由立法機關按立法程序,以條文的形式制定并公布實施,故而承襲于葡萄牙法律制度的澳門法律制度也表現出鮮明的大陸法系特征,以法典法為主,這與香港法不同。現行《澳門民法典》也以葡萄牙法律制度為模式,以1966年的《葡萄牙民法典》及有關制定法為主要法律淵源,當然不限于此,澳門現行民法還體現在法律本土化過程中對該法典進行修訂的相應法令之中。
澳門于1999年12月回歸祖國,但其法律制度,尤其是私法制度仍沿襲舊制。[2]由于澳門的特殊歷史,其私法制度與葡萄牙有著緊密的聯系,澳門現行的私法制度就是由葡萄牙法律和澳門當地法律構成的。[3]現行《葡萄牙法典》的前身是1867年作為葡萄牙第一部現代意義民法典的《塞亞布拉法典》(Seabra′s Civil Code),該民法典是由當時科英布拉大學著名的法學家安東尼奧·路易斯·塞亞布拉教授起草的,其在很多方面均參考了科埃略·達·拉奇(Coelho da Rocha)的《葡萄牙民法階梯》。[4]《塞亞布拉法典》追隨羅馬法的傳統,并受到《法國民法典》及其法律思想的影響,被認為彌漫著理性自然法思想的氣息,該法典依照1879年11月18日的法令將其延伸到澳門適用。[5]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該法典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隨之,1966年《葡萄牙民法典》誕生了,即現行的《葡萄牙民法典》,該法典借鑒了《德國民法典》和《意大利民法典》的成果,并深受它們的影響。[6]在結構上,1966年的《葡萄牙民法典》采用《德國民法典》總分則的五編制體例,即將民法典分為總則、債法、物權法、親屬法、繼承法五個部分,但在實質內容上,仍對以《法國民法典》與《意大利民法典》為代表的拉丁法族多有繼承,從而更靠近它們,故1966年的《葡萄牙民法典》被認為是德意志法系與拉丁法系的大膽結合。[7]這部法典于1967年9月4日正式延伸到澳門,并于1968年8月1日在澳門正式生效。在澳門回歸之前,理論上它一直是澳門民法的主要依據或淵源。為使其更好地適應澳門地區的實際情況,在澳門法律當地語系化進程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機關依照法定程序,對1966年的《葡萄牙民法典》進行了修訂,并依照立法轉換程序,在1999年8月3日頒布了現行的《澳門民法典》,該法典是澳門現行民事法律的主要或基本淵源。簡言之,現行的《澳門民法典》是以1966年制定的《葡萄牙民法典》為藍本制定的,《澳門民法典》秉承《葡萄牙民法典》的體例結構,后者是前者的基礎,盡管前者在某些具體制度的設計上可能與后者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但總體而言,無論在體系上還是在內容上,現行的《澳門民法典》與1966年的《葡萄牙民法典》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不僅體系編制相同,而且《澳門民法典》中的很多條文都是照搬《葡萄牙民法典》的規定,甚至在表述內容和方式上都絲毫不差,故而《澳門民法典》也同時蘊含著德意志法系和拉丁法系的因素。[8]
債法在澳門民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澳門民法典》第二卷“債法”共計784個條文,是整本法典中篇幅最長的一卷。根據《澳門民法典》第391條之規定,“債為法律上之拘束,使一人須對他人作出一項給付”。《澳門民法典》第392條(給付之內容)規定,“一、當事人得在法律限制范圍內自由設定給付之積極或消極內容。二、給付不以具金錢價值為必要,但應符合債權人受法律保護之某種利益”。債的淵源,即債所產生之來源,又稱債的發生原因或發生根據,是債形成的法律事實。澳門民法承襲了大陸法系民法對債的來源規定——債的淵源有合同[9]、單方法律行為[10]、無因管理[11]、不當得利[12]和《澳門民法典》第477~503條規定之“民事責任”等。囿于本書的研究目的和方向,筆者對前面四種債之淵源在此不做討論,直接切入正題。
民事責任也是債的發生根據之一,澳門民法中的民事責任包括違反合同產生的責任和合同外的民事責任,換言之,民事責任分為契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二元結構。如Antunes Varela所說,“‘民事責任’(responsabilidade civil)這個標題既可以涵蓋合同、單方法律行為或法律所生之債的不履行而產生的責任(合同責任),也可以包括侵害絕對權或做出一些雖然合法但是造成他人損失的行為所導致的責任(非合同責任)”[13],即民事責任涵蓋合同責任(或契約責任)和非合同責任。非合同責任就其本質而言,其實就是別的法域所說的侵權責任。嚴格來講,澳門并沒有侵權責任或侵權行為這一說法,但筆者在本書中一直有用到這些概念,這只是為了行文的方便和寫作的需要,即與別的法域進行統一,表述上可能是不太嚴謹的。澳門民法對民事責任的規定沒有獨立成章,較為分散,在《澳門民法典》中涵蓋民事責任的規定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債法”第一編“債之通則”第二章“債之淵源”中第五節“民事責任”(《澳門民法典》第477~503條);第二,“債之通則”第三章“債之類型”中第八節“損害賠償之債”(《澳門民法典》第556~566條);第三,“債之通則”第七章“債務之履行及不履行”中對違約的民事責任做了一般性的規定(《澳門民法典》第799 ~806條)。而本書所探討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澳門民法典》第496~501條)作為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涉及前兩個方面。
侵權行為法是《澳門民法典》或《葡萄牙民法典》債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侵權行為法上,《葡萄牙民法典》繼承羅馬法的傳統,將其視為債法發生的依據之一,列入債法范疇,而現行的《澳門民法典》也是將侵權行為當作債之淵源而把其規定在“債法”編中,將侵權行為視為合同之債(或契約之債)之外引致債之發生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主要以“債法”第一編“債之通則”第二章“債之淵源”中第五節“民事責任”單獨規定之,分為因不法事實所生之責任(第477~491條)與風險責任(第492~503條)。而非合同責任或合同外的民事責任或侵權責任主要包括因不法事實所生之責任和風險責任。[14]
在立法層面上,對于直接來源于羅馬法的私犯概念的侵權行為之概念,大陸法系國家多會以成文法的形式對侵權行為做出規定,只是各國的表達方式不盡相同。[15]侵權行為[16](factos ilícitos)或侵權責任或民事責任,是侵權行為法中一個最為重要的概念,[17]侵權行為的含義是研究和探討侵權民事責任法律制度其他問題的基礎與前提,是侵權民事責任法理論研究中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系到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侵權民事責任歸責原則等一系列問題的界定。德國學者克雷斯蒂安·馮·巴爾將侵權行為表述為:“在一定條件下,一方當事人如果沒有對對方的權利和利益予以必要的尊重,無論是故意的,還是過失的,他將要承擔責任。”[18]
根據《澳門民法典》第477條(一般原則)之規定,“一、因故意或過失不法侵犯他人權利或違反旨在保護他人利益之任何法律規定者,有義務就其侵犯或違反所造成之損害向受害人作出損害賠償。二、不取決于有無過錯之損害賠償義務,僅在法律規定之情況下方存在”,可知所謂侵權民事責任或非合同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故意或過失地不法侵害他人人身或財產而造成損害,從而依法應當承擔的法律后果,非合同民事責任認定以過錯責任原則為基本,并以無過錯責任原則為例外。侵權行為的直接后果是產生相應的民事責任,即侵權人由于其不法侵權行為,侵害受害人的合法權益,從而與受害人之間產生債權債務關系。他人的加害行為肇致自己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人是債權人,即受害人為債權人,享有要求加害人承擔民事責任之請求權;實施侵權行為的人是債務人,則須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法或侵權法的目標或功能就是為了在保障行為人的行為自由與保護他人的合法權益或社會公共利益之間達致平衡,當然這也是每一部民事責任法或侵權法都無法回避的必須要承擔的使命。由于人們對交通安全問題的重視,道路交通肇事及交通肇事發生后的處理,尤其是交通肇事導致的交通事故侵權行為及責任問題成為侵權民事責任研究領域的重點。很多國家或地區都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將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行為與一般的侵權行為區分開來,成為現代民法上特殊侵權行為法的重要構成部分。在澳門交通事故中,在應對陸地行駛之交通工具所肇致之損害中也采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將其歸入風險責任的范圍,適用以風險為基礎之客觀責任,[19]即實行道路交通事故風險責任原則,也就是除非車輛持有人可以證明自己具有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否則其必須履行向受害人賠償的義務,關于道路交通事故的相關規定見《澳門民法典》第496條及后續數條。[20]
二 澳門與交通安全有關的主要立法
首先,澳門道路交通法律制度之法律體制基礎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其次,2007年澳門立法會通過了《道路交通法》(第3/2007號法律,2007年10月1日生效),制定了澳門道路交通政策必須遵守的基本原則。為了交通安全和道路暢行無阻,澳門就多個方面以法律、法令及行政法規的方式頒布了多個道路交通法例。[21]最后,還有多項適用于澳門有關領域的國際公約。澳門對于涉及道路交通侵權的民事救濟制度的法律規范主要體現在《澳門民法典》《道路交通法》《修正汽車民事責任之強制性保險制度》中。
自2007年10月1日之后,澳門關于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規定主要依據的是《澳門民法典》和新的《道路交通法》的相關規定。在2007年10月1日之前,澳門道路交通管理的主要法律規范是1993年4月28日第16/93/M號法令所核準的《道路法典》及《道路法典規章》。如果要追溯得更早更遠,在第16/93/M號法令所核準的《道路法典》及《道路法典規章》生效之前,管制澳門道路交通的法律規范是葡萄牙1954年5月20日第39672號法令核準之《道路法典》和1991年4月22日第29/91/M號法令及附于其內之《道路法典》。[22]根據現行《道路交通法》的第152條,經4月28日第16/93/M號法令核準的《道路法典》被廢止,而《道路法典規章》經第15/2007號行政法規被更名為《道路交通規章》。2007年10月1日澳門開始正式實施新的《道路交通法》,即澳門特別行政區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其是澳門于2005年以實施了十余年的《道路法典》為基礎,修訂原有交通法例之相關法律條文而制定的新法例,于2007年10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23]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進一步細化了各項措施,對嚴重違規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新交通法的革新內容主要有:禁止駕駛員于駕駛車輛時使用移動電話,但利用免提功能通話者除外(第16條);規定輕型汽車駕駛員及前位乘客必須使用安全帶(第51條);禁止具摩托車駕駛資格不足1年的駕駛員運載乘客(第66條);將輕型摩托車的最低報考年齡由16歲提升為18歲(第81條);醉酒駕駛及濫用藥物后駕駛被刑事化(第90條)。再者,新法案還增加了對無牌駕駛和酒后駕車等方面的罰金及停牌時間的規定,增設了吊銷駕駛執照等附加處罰措施等。另外,根據新法案第148條之規定,該法的規定只適用于在該法生效后實施的違法行為,而對于在該法生效前所做出的違法行為,按輕微違反訴訟程序及現在被廢止的《道路法典》中的特別規定處理。而新的《道路交通法》當中沒有涉及歸責原則,因此,可以認為仍采用風險責任原則。
澳門地區還規定了車輛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基于車輛所導致的交通事故,根據現行《澳門民法典》第496條,肇事車輛所負的責任是一種不以其就損害發生有過錯為必要的無過錯責任。民事責任嚴格化的發展趨勢,促進責任保險制度的發展,透過強制保險來協助被害人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實現,以維護侵權行為法的完整性。為了使受害人的損害賠償請求之權利能夠真正地得到實現,葡萄牙和中國澳門地區都建立了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在解決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問題上,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和汽車保障基金(葡文縮寫為FGA)成為風險責任重要的配套機制。
在澳門,第一部汽車保險法律——《訂定汽車民事責任強制性投保》(7月9日第7/83/M號法律),頒布于1983年。1994年頒布了新修訂的《修正汽車民事責任之強制性保險制度》(11月28日第57/94/M號法令),于1995年1月1日開始生效。為了保護交通事故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新法例除大幅度提高了保險金額之最低限額外,亦將強制保險之保障范圍擴展至被撞車輛上的免費乘客。
理論上,上述以風險責任為主軸,輔以自1983年起頒布實施的車輛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所共同組成的確保受害人損害可以實際得到賠償的法制,應該是相當完美的。但是在實踐中,仍可能發生以下導致受害人的損害無法獲得填補的情況,如交通事故肇事汽車不明(如因駕駛者交通肇事逃逸,肇事汽車無法查知);或車輛駕駛人或所有人違法未投責任保險;或責任保險合同無效(如因損害系投保人故意促使保險事故發生的責任保險合同無效);或責任保險人被宣告破產,其自身喪失清償能力;或保險公司不愿意承保等。此時如果只依賴于強制保險制度,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仍然得不到有效的保障。[24]因此,鑒于車輛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可能出現的缺失或局限性,為了確保交通事故受害人的損害可以得到彌補,汽車保障基金制度(FGA)[25]應運而生。FGA是根據《修正汽車民事責任之強制性保險制度》(11月28日頒布第57/94/M號法令)第23條第1款設立的,適用于《修正汽車民事責任之強制性保險制度》所敘述的汽車類型于交通事故中造成的死亡及身體損害支付賠償。FGA的主要任務是,在交通事故發生后,當責任保險制度運作上有盲點或疏漏時,如交通事故責任者未投責任保險且無賠償損害的財力,由FGA出面負責填補受害人的人身損害,體現了一種對人權的尊重和保障。為避免在類似情形下被害人的損害無法獲得填補,其保障的對象原則上與車輛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相同,但在保障內容上具有從屬性與補充性。根據第57/94/M號法令第39條的規定,由澳門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汽車保障基金”的運作。[26]
澳門特別行政區刑事法律方面最重要的淵源,就是1995年11月14日經第58/95/M號法令核準的《澳門刑法典》,澳門刑法中并沒有中國內地刑法第133條規定之交通肇事罪的罪名,但有包含交通肇事罪的各類危險駕駛犯罪。《澳門刑法典》依據不同的駕駛工具而規定了兩種不同的交通犯罪,分別為《澳門刑法典》第277條規定的針對空中、水路或鐵路運輸的交通工具之“危險駕駛交通工具罪”和同法典第279條規定的針對公共道路上行駛的車輛之“危險駕駛道路上之車輛罪”。此外,為了有效地遏制各類道路交通的違法犯罪行為,《道路交通法》及其他有關法律還對道路交通中可能發生的情形進行了規定,設立了專門的罪名以規制其他相關犯罪,主要集中體現在《道路交通法》第六章第三節中,具體涵蓋第88條規定之“遺棄受害人罪”、第89條規定之“逃避責任罪”、第90條規定之“醉酒駕駛或受麻醉品或精神科物質影響下駕駛罪”、第91條規定之“舉辦或參加未經許可的車輛體育比賽罪”、第92條規定的“禁止駕駛期間駕駛”以加重違令罪論處。同時,《道路交通法》第93條針對駕駛時的過失犯罪做出了規定。另外,同法第94條還對因犯罪而被禁止駕駛做出了處罰規定。
三 目前存在的問題
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是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中的基礎性問題,也是處理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實踐問題之一,如果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的歸責原則存在問題,就意味著基礎性或根本性要素出現了偏差,那么也就很難保證建基于、依賴于該要素的問題得到妥善解決。《澳門民法典》第496條第3款是對《葡萄牙民法典》第503條第3款的修改,將《葡萄牙民法典》所規定的雇傭駕駛人的過錯推定的歸責方式改為風險責任(即客觀責任),只是駕駛人比車主多一個免責事由。《澳門民法典》第496條第1款所說的“為本身利益而使用”旨在排除雇傭駕駛員的客觀責任,可是第496條第3款又規定了雇傭駕駛人的客觀責任。《澳門民法典》第496條第1款和第3款之規定的互相矛盾不僅會肇致實務中適用上的矛盾、混亂和歸責不明確,而且給受雇傭的駕駛人加上過重的責任的合理性本身也是令人十分置疑的。
當然,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除了存在上述歸責原則的問題外,還存在其他問題。例如,受成文法傳統的影響,澳門對案件類型化研究的重要性的認識仍然不足。針對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有關規定的原則性與復雜性,筆者認為,有必要通過類型化研究進一步明確法律和法理的具體應用,類型化研究有助于加強理論的實用性,并有助于理論的不斷豐富與發展。通過對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的分類研究可以看出,澳門對此類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的規定還不完善,澳門進行道路交通事故的專門立法時應當將不同情形下的賠償責任主體分類,并且明確各類賠償責任主體應當承擔的相應責任性質,使司法實踐有統一的審理標準,為受害人得到及時賠償和交通事故賠償責任主體的合法權益提供保障。在立法模式上,可以透過制定專門的車輛交通事故侵權損害賠償法律,在現有的《澳門民法典》所規定的確立判斷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的一般原則與具體標準的基礎上,采取列舉方式對部分交通事故侵權類型中的責任主體進行規定。道路交通事故責任主體的確定是侵權責任法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也是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核心和關鍵。科學界定歸責原則與責任主體,可為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體系的構建、改進和完善奠定基礎。
另外,在社會化賠償領域,經過數年的努力,澳門車輛強制責任保險和汽車保障基金的法律制度逐步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澳門車輛交通事故侵權損害賠償中的保險、基金等救助機制的作用日益得到強化,車輛強制責任保險和道路交通事故汽車保障基金在填補損害、救濟交通事故受害人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理論研究的不足和實踐經驗的匱乏,澳門車輛強制責任保險法律制度和汽車保障基金制度在條款內容與制度設計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立法原則及體系并不一致,經過實務運作后產生諸多問題,這樣不利于更好地保護交通事故受害第三人的利益,所以應彌補當前立法的疏失,重新架構此制度,以健全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保障體系。
為了完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的有關制度,實現歸責結果的正當性,有必要對上述問題進行研究。本書在對中外有益成果進行分析與吸收的基礎上,結合司法實際,對上述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當然,需要改進的遠不止以上這些問題,完善的道路交通事故侵權民事責任制度對澳門社會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改進工作任重而道遠,也許永無止境。筆者希望通過本書的研究,對澳門現行道路交通事故侵權民事責任制度以后的調整或完善提出一些建議。
四 以時機為視角
本書寫作之時,正值美國侵權法一再重述、歐洲統一侵權法、中國內地的《侵權責任法》剛剛出臺、東亞嘗試建立《東亞侵權法示范法》(Model East-Asian Tort Law)之際,本書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做的選題,筆者認為這個大環境對澳門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乃至整個侵權行為法的發展及完善是一個契機。當然,它既是千載難逢的機遇,為侵權法學界提供大有可為的空間,也是嚴峻的挑戰。
美國法律研究院(American Law Institute,以下簡稱ALI)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制定侵權法重述(torts)。侵權法重述是對美國有關民事侵權法律的著述,前后一共有三個不同的版本,即《第一次侵權法重述》《第二次侵權法重述》,以及現在的《第三次侵權法重述》[27]。《第三次侵權法重述》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關于故意和過失總則部分的內容,另一部分更新了產品責任的內容。
以羅馬法為基礎的歐洲在統一侵權法方面,H.考茨歐(Helmut Koziol)和克雷斯蒂安·馮·巴爾(Christian von Bar)各自創立的兩個小組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8]1992年,奧地利科學院歐洲侵權法研究所的學者H.考茨歐成立了“歐洲侵權行為法小組”(European Group on Tort Law),其成員主要來自歐盟各成員國,當然也邀請了美國專家和南非專家。該小組自2001年起開始舉辦“歐洲侵權法年會”。歐洲侵權行為法小組的成果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歐洲侵權法的統一”(Unification of Tort Law)叢書;二是2005年正式出版的《歐洲侵權法原則》(Principles of European Tort Law)。該成果由來自歐洲十多個國家的學者合著,他們不僅介紹了本國行為法的相關制度,而且就許多比較法的問題表達了自己獨特的見解。而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教授克雷斯蒂安·馮·巴爾于1998年創立了“歐洲民法典研究小組”(Study Group on a European Civil Code),小組下設之“契約外債務工作小組”(Working Team on Extra-Contractual Obligations)于2006年11月公布了《造成他人損害的契約外責任》(Non-Contractual Liability Arising out of Damage Caused to Another)。
另外,歷時七年打磨,跨越兩屆人大,經四次審議,與每個中國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作為中國法律體系中支架性法律的《侵權責任法》于2009年12月26日通過,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施行。該法與每個中國公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被譽為彰顯人權進步的標志,對包括生命權、健康權、隱私權、繼承權等一系列公民的人身、財產權利提供保護。在中國內地侵權法施行三天之際,即2010年7月3日,東亞統一侵權法國際研討會暨東亞侵權法學會第一次年會在黑龍江省伊春市召開。中國內地《侵權法草案建議稿》的起草人、侵權責任法起草的主要參與人、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楊立新教授在會上提出成立“東亞侵權法學會”(Academy for East-Asian Tort Law,縮寫“AETL”)這一學術團體的建議。該會議通過了這一提議,即成立了“東亞侵權法學會”,并通過了東亞侵權法學會《伊春宣言》,其宗旨是“團結東亞各法域以及亞洲其他法域的侵權法學者和司法工作者,研究東亞各法域侵權法,制定‘東亞侵權法示范法’,促進東亞各領域侵權法的統一,為亞洲侵權法的統一奠定基礎”。[29]此次會議標志著《東亞侵權法示范法》開始進入我們的視野,將制定一部統一的東亞侵權法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東亞侵權法學會擬先對東亞侵權法進行統一,再逐漸推進亞洲整體的侵權法的統一。隨后,東亞侵權法學會的學者們以這一決議為依據開始進入學術研究階段,以比較法研究為依托,致力于未來的《東亞侵權法示范法》的建設,透過各種各樣的學術工作試圖構建這一示范法的理論框架,從而積極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終于使這一項關乎亞洲法律制度建設之貌似不切實際且雄心勃勃的學術構想發展成一種不可阻擋的趨勢。
在筆者的導師唐曉晴教授的主導下,筆者有幸參與了這個比較法項目,我們共同完成了《東亞侵權法示范法》澳門法域報告,該報告涵蓋了侵權法的保護范圍、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因體系及調整范圍、行為與違法性、損害、因果關系、故意與損失、共同侵權行為、侵權責任形態、損害賠償、抗辯事由與消滅時效、產品責任、環境污染責任和網絡侵權責任13個專題,[30]從而得以參加于2011年8月16~17日,在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召開的由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復旦大學法學院民商法學科、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復旦大學醫事法研究中心、東亞侵權法學會共同舉辦的“借鑒與融合:侵權法的統一——第二屆國際民法論壇暨東亞侵權法學會2011年年會”。[31]
楊立新教授的理想遠不只“東亞侵權法學會”和《東亞侵權法示范法》,其也正在醞釀成立“世界侵權法學會”。在該次會議中,楊立新教授代表東亞侵權法學會和奧地利歐盟侵權法研究中心主任Ken Oliphant教授、美國法學會侵權法第三次重述第三次協調人兼報告人Ellen Pryor教授、英國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Donal Nolan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法學院Mark Lunney教授、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法學部部長Carolyn Sappideen教授等一起發起了以中國人民大學民商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和歐洲侵權法研究中心為實體機構的“世界侵權法學會”,介紹產品責任法的基本情況和典型案例,同時研究世界侵權法的融合和統一的問題。[32]對于澳門的產品責任法,唐曉晴教授和筆者也做了深入研究。在2013年9月,“世界侵權法學會成立暨第一屆學術研討會”在黑龍江召開。唐曉晴教授成為“世界侵權法學會”的成員,[33]唐教授希望為澳門的產品責任法的發展和完善貢獻出自己的力量,更加重要的是,唐教授希冀透過東亞侵法學會和“世界侵權法學會”等平臺使澳門成為國際社會侵權法學術研究中相當活躍的一分子。
以比較法研究為基礎汲取東亞侵權法制度的共同核心,從而制定《東亞侵權法示范法》頗富探索性和艱巨性,雖然示范法的立法取向是基于對法的示范力而非強制力的追求,但由于各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各不相同,所以在這一進程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和障礙,特別是關于在一個超國家跨地域的共同體層面上制定統一侵權法的可行性、內容框架體系、方式選擇和調整范圍,東亞侵權法的多樣性與統一性的矛盾,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沖突與融合等。它對當今侵權法學的一系列重大命題均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東亞各國或各地區乃至整個亞洲的侵權法立法、司法實務和學術研究必定會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無論如何,筆者相信,中國內地制定《侵權責任法》和正在進行的《東亞侵權法示范法》的制定經驗必將十分有利于澳門統一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法律和澳門侵權責任法的制定、發展與完善,希望澳門能把握這一契機。
以上述四個方面為選題背景,本書擬以立足澳門的實際狀況為前提,借鑒域外先進的立法與學說,以多視角對澳門道路交通事故之民事責任制度進行分析研究。本書總的思路是詳細地介紹和解讀澳門道路交通事故之民事責任的立法成就和主要內容,全景勾畫出澳門交通事故之民事責任法律體系的架構;同時,深入剖析澳門現行交通事故之民事責任法律制度在條款內容與制度設計方面亟待解決的問題,并針對各項制度的適用提出改進或完善的建議,以求解決爭議,并期為澳門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的民事法律的統一制定乃至澳門整個侵權行為法的制定貢獻綿薄之力,并為實務提供可操作的參考。
第二節 選題研究現狀及文獻綜述
一 選題研究現狀
如前所述,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中存在一些問題,如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歸責原則問題、澳門學界對案件類型化的研究甚少涉足的問題,以及在社會化賠償領域,澳門車輛強制責任保險和汽車保障基金的法律制度仍有不少可以完善的空間。但是,根據筆者目前掌握的資料,現今對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之系統的可供參考和借鑒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也還沒有專著或碩士或博士學位論文,該課題的研究仍處于初級起步階段,理論、制度設計與司法實踐之間還存在較大的距離與隔閡。
二 域內外研究現狀
(一)侵權法
法學界對于侵權法的研究廣泛且富有成果,許多學者在有關論文和專著中對侵權法進行了大量研究。具體來說,關于英美法系主要國家的侵權法的專著,主要有文森特·R.約翰遜著、趙秀文等譯的《美國侵權法》[34],愛德華·J.柯恩卡的《侵權法》[35],肯尼斯·S.亞伯拉罕和阿爾伯特·C.泰特選編、許傳璽和石宏等譯的《侵權法重述——綱要》[36],李亞虹的《美國侵權法》[37],徐愛國的《英美侵權行為法學》[38],李響的《美國侵權法原理及案例研究》[39]等。而對于大陸法系主要國家的侵權法研究,主要有于敏的《日本侵權行為法》[40]、張民安的《現代法國侵權責任制度研究》[41],另外還有由D.F.比亞斯和B.S.馬克西尼斯撰寫的關于德國侵權法的專著[42]等。關于歐洲各國對侵權法具體立法、司法和主要學說的概況與整理,主要有由歐洲侵權和保險法中心組織編寫、B.A.考柯(B.A.Koch)和H.考茨爾(H.Koziol)主編的“歐洲侵權法的統一”從書[43]和《歐洲侵權法原則》,以及由克雷斯蒂安·馮·巴爾撰寫、張新寶和焦美華譯為中文的《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下冊)一書[44]。
另外,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成果,如中國學術界對侵權嚴格責任制度之研究的探索主要包括王軍先生的專著《侵權法上嚴格責任的原理和實踐》[45]、吳兆祥先生的博士論文《侵權法上的嚴格責任研究》[46]。另外,涵蓋有嚴格責任章節的侵權法論著的主要代表作有張新寶先生的《侵權責任法》[47]、王利明先生的《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48]、楊立新先生的《侵權責任法》[49]、胡雪梅女士的《過錯的死亡——中英侵權法宏觀比較研究及思考》[50]等,以及臺灣地區的王澤鑒先生的《侵權行為法》[51]、陳聰富先生的《侵權歸責原則與損害賠償》[52]、丘聰智先生的《從侵權行為歸責原理之變動論危險責任之構成》[53]。關于因果關系的專著主要有H.L.A.哈特、托尼·奧諾爾著,張紹謙、孫戰國譯的《法律中的因果關系》[54]和陳聰富的《因果關系與損害賠償》[55];論文主要有羅伯特· J.皮斯里的《復合因果關系及賠償》[56]、王旸的《侵權行為法上因果關系理論研究》[57]、左傳衛的《質疑侵權法中因果關系的二分法》[58],以及閆仁河的《論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中的因果關系與過錯——一種關系論的考察》[59]。關涉損害賠償的專著主要有李昊的《純經濟上損失賠償制度研究》[60],意大利教授毛羅·布薩尼和美國教授弗農·瓦倫丁·帕爾默主編、由張小義和鐘洪明翻譯的《歐洲法中的純粹經濟損失》[61];論文主要有朱凱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在侵權法中的基礎及其適用》[62]等。
(二)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
1.葡萄牙
葡萄牙著名學者Antunes Varela在其發行過十余版的經典著作《債法總論》中用一個章節對葡萄牙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介紹,[63]主要針對由車輛造成之損害的責任人、可賠償之損害、責任的受益人、排除責任的原因、車輛碰撞、責任的限制、復數責任人、責任的競合、汽車民事責任的強制保險及汽車保障基金(FGA)等方面進行分析。該書由唐曉晴教授等翻譯,對本書的基礎性研究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使本書對葡萄牙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做較全面的研究成為可能。Dario Almeida的專著《交通意外手冊》(Manual de Acidentes de Via??o)極大地豐富了本書研究的資料來源,不僅如此,Dario Almeida對一般問題的深刻見地對本書中許多觀點的形成有著重要作用。[64]Eurico Consciência在其兩本著作《關于交通事故和汽車保險——法律、學說和判例》(Sobre Acidentes de Via??o e Seguro Automóvel-Leis,Doutrina e Jurisprudência)和《汽車民事責任強制保險》(Seguro Obrigatório de Responsabilidade Civil Automóvel)中有對葡萄牙汽車民事責任強制保險詳細而深入的探討。[65]對本書的研究有直接幫助的資料還包括Pires de Lima和Antunes Varela教授的《葡萄牙民法典之注釋》(Código Civil Anotado),該書對《葡萄牙民法典》中葡萄牙車輛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所適用的法條進行了相當透徹的詮釋。[66]此外,Carlos Alberto da Mota Pinto所著的《民法總論》(Teoria Geral do Direito Civil)對侵權行為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原理的詮釋也給本書的寫作提供了相當大的支撐。[67]最后,唐曉晴教授等翻譯的《葡萄牙民法典》也是本書研究工作的“寶典”之一。[68]
2.中國內地及臺灣地區
對中國內地道路交通事故侵權問題進行專題研究的專著主要有楊立新先生的《道路交通事故責任研究》[69]、楊秀清女士的《交通事故損害賠償》[70]、廖煥國先生的《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71]。另外有對其他國家和地區介紹性的研究成果,如李薇的《日本機動車事故損害賠償法律制度研究》[72]和于敏的《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與過失相抵——法律公平的本質及其實現過程》[73]都對日本機動車事故損害賠償制度進行了全方位的介紹和剖析。
在機動車侵權研究方面,中國內地主要有梁慧星先生的《關于中國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的法律制度》及《“行人違章撞了白撞”是違法的》兩篇論文[74];而劉曉紅的《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歸責原則研究》[75]和張華薇的《道路交通事故歸責原則的比較研究》是對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歸責原則的闡述分析[76];程嘯的《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研究》是對道路交通事故侵權責任主體的剖析[77];于敏的另外三篇論文《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保險的定位與實務探討》《機動車損害賠償與交通災害的消滅》《機動車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研究》則對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損害賠償責任保險的定位與實務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討。[78]在機動車責任保險制度方面,有馬永偉先生主編的《各國保險法規制度對比研究》及周延禮先生主編的《機動車輛保險理論與實務》, [79]劉銳先生的《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與強制保險》, [80]張新寶、陳飛的《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研究報告》,丁鳳楚的《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責任強制保險制度》, [81]以及趙明昕的文章《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的利益衡平問題研究》。[82]關于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制度,有侯永康、黃民主的《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的建立與運行之構想》, [83]以及華東政法學院劉萬江2007年的碩士學位論文《論強制保險和社會救助——對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制度的思考》。[84]另外,還有對其他國家汽車保險制度的探討,如張栓林的《美國機動車輛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法規窺查》[85]、段昆的《美國的無過失汽車保險》[86]、郭麗軍的《英國車險業對我國的啟示》[87]等都是對他國汽車保險進行特別研究的成果。
臺灣地區對汽車責任侵權及保險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江朝國先生在其著作《強制汽車責任保險法》中全面探討了中國臺灣現行的“汽車強制責任保險法”,同時對德國和日本的強制責任保險制度也進行了介紹。[88]另外,江朝國先生在《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之功能及補償關系之厘清》一文中,以臺灣高等法院高雄分院2001年度易字第二二號民事判決為對象,分析了特別補償基金在現行實務的運作情形,透過對判例的探討,希冀能有助于相關問題的厘清,從而達到健全汽車交通事故受害人保障體系之目的。[89]邱瑞利先生在《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之運作及檢討》及《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之研究》中,介紹了臺灣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的業務內容,并探討了法律規定與實務操作之間的爭議。[90]而陳忠五先生的《法國侵權責任法上損害之概念》《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法的發展趨勢——以一九八五年七月五日法律的改革為中心》《論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責任的成立要件》[91]則是以法國交通事故損害賠償制度為視角的專題研究。
3.中國澳門地區
作為歐盟與中國澳門在法律范疇的合作項目,法律改革及國際法事務局對澳門立法會通過的第3/2007號法律《道路交通法》做了解說和評論,于2011年出版了《〈道路交通法〉注釋》。[92]澳門理工學院公共行政高等學校李莉娜老師的論文《論車輛駕駛人在非公共道路上的侵權責任——從澳門法的規定出發》探究了車輛駕駛人在澳門非公共道路上的民事責任問題。[93]澳門大學Manuel Trigo(尹思哲)教授所著的《債法概要》對車輛造成之事故的民事責任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和探討,給本書的道路交通事故之民事責任理論思考提供了一些視角和論據。[94]澳門大學艾林芝老師在他的專題論文《車輛碰撞的民事責任——以澳門民法典之規定為中心》中對澳門車輛碰撞的民事責任進行了剖析。[95]澳門大學譚新美的碩士學位論文《論澳門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對澳門侵權行為法的歸責原則體系及其適用范圍進行了研究。[96]華僑大學林偉2004年的碩士學位論文《澳門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則主要從澳門精神損害賠償的一般理論、賠償的范圍、賠償金的確立及澳門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現狀和完善四個方面探究了澳門精神損害賠償制度。[97]
4.其他
由克雷斯蒂安·馮·巴爾著、張新寶和焦美華譯為中文的《歐洲比較侵權行為法》(上、下冊)一書比較簡單地對歐洲主要國家的機動車交通事故侵權問題的基本內容,如交通事故侵權損害賠償、歸責原則、免責事由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研究。[98]
上述研究成果對本書的寫作起了非常大的啟發作用,沒有上述較為豐富的資料作為研究的基礎,本書的研究目的即便不能說無法實現也可以說是相當困難的。但毋庸諱言,由于受多種因素制約,上述研究成果也存在不足之處,最為顯著的問題就是法學界大多注重侵權行為法制度的討論研究,并在此方面有豐碩的成果,但對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探討剖析還是極為薄弱的。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研究雖有學者涉及,但系統全面地論證其歸責原則、責任原理、存在基礎、侵權法賠償機制及社會化賠償機制,同時密切結合司法實踐對其進行研究的還較為少見。換言之,即便是研究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他們也大多只是關注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構成要件的構建或歸責原則的探討,對其法律適用少有關注;研究的視域大多局限于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框架下的某一種制度的解讀或探討,缺少對澳門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內在邏輯體系的系統研究,對其他相關制度,如道路交通事故社會化保障制度的研究較為欠缺。以法律適用為視角的論著則寥若晨星,運用案例方式展開分析的雖然不能說完全沒有,但那些案例基本都來自域外,對發生在澳門現實生活中的交通肇事侵權案件加以評析的尚不多見。
有鑒于此,本書試圖站在前人辛勤探索得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力圖通過一定程度的理論創新彌補這一不足。本書的研究力求對相關理論問題有自己的看法,如在歸責原則基礎理論上主張受雇傭駕駛人的過錯推定責任觀點等,這種理論認識上的不同會直接影響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具體構建,因而在具體制度的設計上本書將有不同的觀點和見解。進一步而言,本書將以澳門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為依托,嘗試以法律的適用、解釋的維度,從多角度對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結合審判實務剖析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之特色與缺陷,并在借鑒澳門域外的相關法律制度的基礎上提出改進或完善之建議,以期通過這種飽含嘗試性的理論探討為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系統研究及侵權行為法體系的發展與完善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并為司法實踐提供有益的幫助。筆者相信本書的研究是有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價值的。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思路
一 研究方法
本書主要運用歷史分析、比較研究、實證研究、法經濟學分析及交叉學科分析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做一個全景式的掃描。
首先,本書采用歷史研究的分析方法,因為我們只有了解過去,才能知曉現在、把握未來,割裂歷史可能會導致一葉障目。對域內外的車輛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發展變遷演進和現狀進行研究,洞察其發展趨勢,進而對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提出建議,并以此為基礎對該制度的未來進行展望。這種研究方法有利于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和特征,透過歷史研究的分析方法可以洞窺或見證一個法域法律生命的成長,力圖在歷史的隧道中發現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癥結所在,從而使自己的理論研究建立在對實際問題之探究分析基礎之上,具有針對性和可行性。
其次,比較研究是本書最主要的研究方法,永恒存在的共性和差別構成了比較法研究的基礎或前提。比較分析方法是法學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種方法,沒有比較的法學可能會顯得有些狹隘。因為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借鑒學習域外的優秀成果早已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當然,這也是我們現實的選擇,尤其是在法學研究尚顯薄弱的交通事故民事責任領域,通過比較分析共性和差別,能夠為豐富和完善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理論與立法提供方法和途徑,所以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比較分析是貫穿始終的研究方法,希冀在比較的基礎上尋找出對澳門最為適宜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問題不僅是澳門面臨的現實問題,這也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由于澳門在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方面的理論研究嚴重欠缺、立法滯后,因此,通過比較澳門法域內外的交通事故民事責任方面之異同,學習、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或地區先進成功的立法經驗顯得尤為重要。正是基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種觀念,本書運用比較法的研究方法,上述歷史研究方法是透過縱向的剖析來尋找規律,而比較研究分析則是通過從橫向上根據來自域外的思想資源找出解決相比較之問題的最好方法。透過比較法的研究方法,考察主要發達國家及地區的制度內容,尋求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國家或地區在解決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損害賠償問題上的最佳解決方案,同時在比較和借鑒域外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構想和思路,建構理論依據和提出立法完善的建議,以使本研究命題更具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由于澳門現行的法律模式主要是以葡萄牙法為藍本而建立起來的,所以本書使用得較多的是葡萄牙的法律規定和學說觀點,其次是日本和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及中國臺灣地區的相關法律規定與研究成果。歐美國家的法律規定和理論見解也是本書的資料來源,這些資料主要是從有關譯著和法律草案文本上獲取的。
再次,實證研究的方法也是本書寫作過程中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實證研究即是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在法學研究中僅僅解讀制定法是遠遠不夠的,尤其是對民法中最貼近時代前進步伐的民事責任法而言,無論我們對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的理論做多么深入的探討,我們終將面臨的是如何解決客觀實際問題,我們不能離開實例空談理論架構,還需要對案例進行研究,因為法學的基本任務是揭示法的實然狀態,法學理論要對現實中的疑難案例做出合理解釋,理論的存在就是為了深入指導實踐,為實踐之船保駕護航,所以我們需要考察法律實踐,即這些制定法事實上是如何被法官適用以解決交通肇事侵權問題的。從具體案例中我們才能發現處理交通肇事民事責任時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及其產生之深層原因。判例研究之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判例體現著法官觀念和法學理論的進步與發展,每一個判例都有它的法律靈魂,從個案、具體的情境中去探求理念貫徹過程中的合理性問題,有利于深化對抽象問題的理解,而且通過對不同判例的分析解讀研究可臻法制健全或完善。所以筆者始終注意讓本書的分析研究探討都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將有關理論和制度設計與澳門的司法實踐結合起來分析,揭示出文本的法律與現實的法律之間的差距,以冀探討研究能夠最大限度地聯系澳門當前的實際狀況,以實現有關制度的規范化和具體化,使澳門的交通肇事民事責任制度趨于科學合理。
最后,法經濟學分析的方法也是本書的重要研究方法,其是將法律分析與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理查·A.波斯納的《法律的經濟分析》引發了一場用經濟學方法分析研究法學的熱潮,經濟分析方法逐漸成為法學界相當熱門的研究分析方法。法律是一種社會控制和調整方式,亦是對社會生活現象的解釋,法律制度的本質在于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平衡各方利益。人類社會生活中沒有一個方面是與法律無關的,對同一社會現象的解釋應是多角度的,不同視角的詮釋可以給法律理論提供更多養分,尤其是在現代社會,無法忽略的是經濟成本問題,故而經濟分析方法無疑已成為一種至關重要的思考工具,其在學術研究和法律適用中的重要意義是不容抹殺、否定的。的確,法律是理性的,法律的設定并不是一種隨性的武斷安排,法律的適用也絕非一種粗糙的對應涵攝,這便凸顯了法的經濟學分析方法的重要性,這種方法主要是以經濟學中的“效率”和“均衡”等概念與原理作為核心判斷標準,透過“成本—效益”及效率最大化方法作為基本分析工具來進行法律問題的研究。例如,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之免責事由作為法律制度,符合效益最大化的經濟學要求,經濟學中的“效率”和“均衡”等原理可為探討與詮釋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免責事由的正當性提供正確的方法和路徑。又如,在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分析過程中,筆者也嘗試用經濟學的方法探討剖析與強迫性金錢處罰等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有關的內容,認為其有在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中適用的空間。因為從成本效益角度看,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可以透過加大道路交通事故侵害人的不法行為成本,遏制其侵權行為以維護道路交通的安全和順暢,所以,筆者在探討懲罰性損害賠償的功能時試圖以經濟學為視角,對強迫性金錢處罰等懲罰性損害賠償制度的合理性和正當性在理論上給予支撐。
除此之外,筆者也將體系性的研究方法和交叉學科分析研究的方法貫穿于本書寫作研究的過程之中。所謂體系性的研究方法,是指本書所探討的主題本身是建立在公認的侵權法上的基本概念和理論制度基礎之上的,絕非閉門造車,欲準確把握澳門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具體內容,脫離了以上基本概念和理論制度是無法想象的,[99]同時本書的主題也合理地融于現有的法律制度和法學理論的有機體中。另外,還注重厘清本書所研究的課題與其他相關制度之間的區別和順應它們之間的客觀聯系,避免部門法研究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以偏概全、整體不和諧等問題。本書也將借助于涵蓋其他學科的理論和實踐知識來豐富與深化對澳門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的認識和理解。例如,在本書中表現為對侵權法矯正正義功能目標及安全正義價值目標探討的法哲學分析方法的運用,因為如果將侵權法領域之外的內容剔除,則難免會犧牲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觀性。
二 研究思路
隨著澳門車輛保有量的急劇增加,澳門道路交通的安全形勢十分嚴峻,但和域外一些法域道路交通事故賠償立法相比,澳門尚未制定專門的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法,為此,本書選取道路交通事故民事責任制度作為研究課題。本書主要圍繞澳門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之歸責原則和構成要件、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之責任主體、交通事故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之免責事由、侵權損害賠償機制、強制汽車責任保險制度及汽車保障基金等社會賠償機制等方面進行探討。值得指出的是,筆者在寫作準備過程中非常注重資料,尤其是第一手資料的收集,強調引文的權威性。本書主要依托澳門大學及澳門大學法學院圖書館(含數字資源)豐厚的藏書資源,收集相關的研究材料,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資料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