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和積累理論(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孟捷
- 4166字
- 2019-11-18 16:34:00
2 由第一種理論派生的問題
馬克思認為,在技術變革后,勞動轉化成為“自乘的簡單勞動”或復雜勞動(complex labor)。初看起來,馬克思在此是自相矛盾的。因為《資本論》在論述分工和機器大生產時,曾經深刻地分析了采用機器和圍繞機器的分工所帶來的使勞動失去內容、工人的技能被替代和技能退化等現象。但是,這些現象只是技術變革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技術變革在消滅既有類型的復雜勞動的同時,往往還會創造出新類型的復雜勞動。深受馬克思影響的美國學者拉佐尼克在探討這個問題時就指出了這種雙重后果:“不管勞動的技術分工的等級制結構如何,技術變革既可以增加技能(skill augmenting),也可以替代技能(skill displacing)。”
關于勞動在使用機器后成為復雜勞動的原因,可以提出下述幾種解釋,這些解釋程度不等地可以在馬克思那里找到依據。第一種解釋是把復雜勞動規定為“濃縮了勞動時間的”勞動,也就是勞動密度增加了的勞動,譬如馬克思說:“使用機器就可以增加絕對勞動時間,從而增加絕對剩余價值。這是通過所謂濃縮勞動時間的辦法來實現的,這時,每一分一秒都充滿了更多的勞動;勞動強度提高了。由于采用機器,不僅勞動生產率(從而勞動質量)提高了,而且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勞動量也增加了。時間的間隙由于所謂勞動緊湊而縮小了。因此,一個勞動小時所提供的勞動量,可能等于完全不使用機器或使用不那么完善的機器的平均勞動條件下的6/4個勞動小時的勞動量。”
首先要問的是,增加勞動的“密度”是否符合勞動生產率的定義。在界定勞動生產率的時候,一般是以勞動時間既定為前提的。乍一看來,第一種解釋似乎有違勞動生產率的定義,因為“在一定時間內消耗的勞動量也增加了”,也就是說,勞動時間既定的前提被取消了。但事實上,在使用機器時增加勞動強度,與提高勞動生產率并不一定相違背,這是因為,增加勞動強度的條件是使用了新機器,這使得產出量比勞動量增長得更快。
在這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聯系在一起的。隨著新機器的使用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勞動強度也相應地增加,與此同時,勞動力價值并沒有成比例地增長。然而,勞動“密度”的增長并不是無止境的。如果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每一次都以勞動的緊湊和濃縮為前提,沒有多久便會達到難以逾越的生理和心理界限。法國“調節學派”的創始人阿格列塔,曾結合福特主義勞動過程對這里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在整個20世紀60年代,尤其是在機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門,人的能力遭到毀滅的這種現代形式的綜合征成倍地增長。存在著大規模的曠工現象,并且曠工的人數極不規則,以至于無法進行準確的預測;由于神經系統日積月累的耗竭,暫時喪失工作能力的現象在增長;裝配線上事故在增加;次品比例在增加,以及相應的用于質量控制的時間在增加。”
第二種可能的解釋是把此處的復雜勞動理解為經過培訓的勞動(Qualified Labor 或Educational Labor)或熟練勞動(Skilled Labor)。在《資本論》里有這樣一段話:
比社會平均勞動較高級較復雜的勞動,是這樣一種勞動力的表現,這種勞動力比普通勞動力需要較高的教育費用,它的生產要花費較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價值。既然這種勞動力的價值較高,它也就表現為較高級的勞動,也就在同樣長的時間內物化為較多的價值。但是,無論紡紗工人的勞動和珠寶細工的勞動在程度上有多大差別,珠寶細工用來補償自己的勞動力價值的那一部分勞動,與他用來創造剩余價值的那一部分追加勞動在質上完全沒有區別。
在關于復雜勞動還原的那一章里,筆者概括了對這段話里某些觀點的一些批評意見。不過,撇開這些意見不談,馬克思在此指出了如下重要一點:較高級、較復雜的勞動在同樣長的時間內有可能物化為較多的價值。應予強調指出的是,與片面提高勞動的強度和密度的情形不同,在存在復雜勞動還原的場合,車間工人和資本家有可能分享價值創造的好處,因為勞動力價值和剩余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可以按相同方向增長。這也有助于解釋資本主義企業為什么會有動力培訓和教育工人、提升工人的資質和技能水平,而非僅僅把消滅技能、使勞動失去內容作為控制勞動過程、增加剩余價值的手段(詳見本書第6章的討論)。
下面再來看看第三種解釋,這種解釋的特點是擴大形成價值的勞動的外延,即除了直接生產活動以外,還把管理活動以及與企業技術進步相關的研發(R&D)活動考慮在內。這個觀點和第二種解釋既有一致性,又在下面一點上成為第二種解釋的補充:在第二種解釋里馬克思所提到的高級勞動力,指的還只是直接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勞動力,而這里則擴展到直接生產過程以外的R&D部門的“科學勞動”。
馬克思曾經提出了與“直接勞動”不同的“一般科學勞動”的概念,并預見到了直接勞動的重要性下降、“一般科學勞動”的重要性增加的趨勢。他說:“勞動時間——單純的勞動量——在怎樣的程度上被資本確立為唯一的決定要素,直接勞動及其數量作為生產即創造使用價值的決定原則就在怎樣的程度上失去作用;而且,如果說直接勞動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那么它在質的方面,雖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一方面同一般科學勞動相比,同自然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相比,另一方面同產生于總生產中的社會組織的、并表現為社會勞動的自然賜予(雖然是歷史的產物)的一般生產力相比,卻變成一種從屬的要素。”
馬克思雖然在這里使用了“一般科學勞動”一詞,但對什么是這種科學勞動,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界定。為了便于討論,我們把馬克思所說“一般科學勞動”看作企業進行的R&D活動。曼德爾曾在討論第三次技術革命時,分析了資本主義公司內部R&D部門的巨大發展給價值增殖過程帶來的影響。他認為,所謂R&D部門應限定為對于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所必需的領域,那些僅僅與銷售成本(如廣告方面的研究)以及與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殊社會條件相關的領域則不應包括在內。
企業的R&D活動在資本主義發展之初并沒有獨立化為一個單獨的部門,譬如,在18世紀產業革命中,一些重要的技術創新就是直接由工匠發明的。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以及科學在生產中的越來越多的應用,上述情況有了改變。馬克思曾極其深刻地指出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以下趨勢:
生產過程成了科學的應用,而科學反過來成了生產過程的因素即所謂職能。每一項發現都成了新的發明或生產方法的新的改進的基礎。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科學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成為致富的手段……資本不創造科學,但是它為了生產過程的需要,利用科學,占有科學。這樣一來,科學作為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同時就和直接勞動相分離,而在以前的生產階段上,范圍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是同勞動本身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并沒有發展成為同勞動相分離的獨立的力量……由于自然科學被資本用做致富手段,從而科學本身也成為那些發展科學的人的致富手段,所以,搞科學的人為了探索科學的實際應用而互相競爭。另一方面,發明成了一種特殊的職業。
在19世紀末的技術革命中,R&D開始成為資本主義企業內部勞動分工的一個分支。最早的工業研究實驗室,即在資本主義公司內部進行R&D活動的職能部門,是于19世紀70 ~80年代在德國的化學工業部門出現的。自那時以來,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晚近資本主義時代,工業研究實驗室的數量、企業的R&D開支、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的數量等都有了巨大的增長。
曼德爾在談到這個問題時正確地寫道:“把研究和開發作為一個特殊的事業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有系統地組織起來——換句話說,自動地投資于R&D(既投資于固定資本,也投資于雇傭勞動),只是在晚近資本主義中才充分地實現。”而馬克思的上述光輝預見,也“是在較晚時才充分實現的,即在第二次技術革命開始后,特別是伴隨著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技術和科學上的發現和發明加速了”。
企業R&D支出的增長和激烈的競爭有關,它已成為企業生存和成長的必要費用。《工業創新經濟學》的作者弗里曼和蘇特這樣寫道:
(企業的)管理部門實際上往往把它們的研究開發預算建立在一個銷售收入的百分率上。這份保險費,在工業界的不同行業中是不一樣的,是由技術上競爭的激烈程度決定的;但在同一個行業的許多企業中,開支數額則往往是相當一致的。雖然管理部門不能準確地計算出任何個別項目或一部分研究開發的回報,不過它們從經驗和從觀察競爭對手,已經懂得這個“常規水平”的研究開發經費將有可能幫助它們生存和成長。
由于上述這些變化,投資于R&D對于資本的價值增殖過程的影響,和馬克思的時代相比就變得更加令人矚目了。在開發出來的新商品的價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R&D部門創造的。R&D部門如何創造價值,取決于這一部門的勞動是不是,以及在何種程度上是生產性勞動,曼德爾就此寫道:
投資于處在實際生產之前或之后的R&D部門里的資本,要視這些部門里進行的勞動在多大程度上是生產性的——即能帶來新商品的生產——而實現增殖。從資本主義企業的觀點來看,任何一種不能應用的發現或發明,都是生產的雜費或企業的一般費用,而這些費用是應該降低到最低限度的。
與任何其他生產性資本一樣,投資于研究領域的資本,是由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組成的。固定資本包括建筑和實驗室的設備,可變資本則包括其所雇用的人員的工資和薪水。這些雇員的勞動只是在較晚的時候——或再也未能——納入特定商品的價值這一點,并不能改變研究和開發部門所進行的勞動的總體勞動的性質。這些勞動在下述意義上是生產性的,它們對于新的使用價值的生產來說是必需的,因而對于新的交換價值來說也是必需的。
為了論證這些觀點,曼德爾還進一步引證了馬克思的意見,馬克思明確地認為企業研究人員和工程師的勞動是生產性的,在《直接生產過程的結果》里,馬克思把技術人員包含在生產性勞動范圍內;在《剩余價值理論》里,馬克思寫道:“自然,所有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商品生產的人,從真正的工人到(有別于資本家的)經理、工程師,都屬于生產勞動者的范圍。”因此,R&D部門在上述意義上直接參與創造價值。
如果大企業通過對技術進步的壟斷阻礙了超額利潤的普遍化,這些超額利潤就將進一步轉化為技術租金。曼德爾就此寫道:“技術租金作為超額利潤,產生于對技術進步的壟斷,即產生于那些降低商品成本價格的發現和發明,但由于壟斷資本本身的結構:進入困難、最低投資規模、對專利的控制、卡特爾協議等,這些發現和發明(至少在中期)不能在既有的部門中普遍化,并為所有競爭者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