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川史話(中國史話·社會系列)
- 徐廣國主編
- 1035字
- 2019-10-14 10:02:19
9 寧夏省首次設立
早在西夏滅亡之初,元太宗窩闊臺曾一度將西夏故地分封給其次子闊端,王府設在涼州(今甘肅武威)。元代,在中央設中書省(或稱“尚書省”),全國各地分設行中書省(或稱“行尚書省”),省以下分層設路、府、州、縣,共五級。中書省管轄京畿腹里之地;行省分別管理各級地方事宜。
1259年7月,元憲宗蒙哥死于四川,次年3月,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石別蘇木)登大汗位,建年號中統。為了加強對西北地區的控制,以利于汗國南下徹底消滅南宋政權和鞏固西征中亞的后方基地,更是為了開發得天獨厚的塞上天府沃區,支持龐大的軍糧供應,忽必烈決定于中統二年(1261),設立西夏中興等路中書行省,特命開國重臣粘合重山之子粘合南合(女真族)為中書左丞,任中書行省最高長官。行省省城仍設于西夏故都中興府(今銀川),轄境亦基本上為前西夏國的疆域,即大約為今寧夏北部、陜西北部、甘肅黃河以西、內蒙古自治區西部以及青海、新疆東部部分地區。

元世祖忽必烈
1264年,忽必烈改元為至元。為了加緊對西夏行省地區的移民開發和經濟恢復,改命曾在漠南根據地邢州(今河北邢臺)地區從事治理開發很有成效的漢族儒士張文謙為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中興等路。張文謙又推薦漢族名儒董文用為行省郎中,著名水利專家、天文學家郭守敬為行省提舉諸路河渠、加銀符副河渠使。由于用人得當,在短時期內,就使寧夏地區的經濟得以恢復。
至元三年(1266),西夏行省被撤,改設西夏宣慰司,旋改西夏惠民局。至元四年(1267),忽必烈從開平南遷大都城(今北京)并定都于此。同年,忽必烈發動對南宋的戰爭。至元八年(1271),忽必烈正式宣布定國號為元。同年,恢復西夏中興等路行省,以趁海參知行尚書省事,陳祐僉尚書省事。至元九年(1272),又改回行中書省。至元十年(1273),再罷西夏行省。至元十八年(1281),又恢復行省,但省名改稱“甘州行中書省”,省城從中興州(今銀川)改遷甘州(今甘肅張掖),轄境未變。而西夏故都地區則被降格為中興路,隸屬甘州行省。至元二十二年(1285),再恢復西夏行省的舊名、舊制和舊省城,前西夏國故都改為中興府,仍為行省治城,轄五州三縣(中興州、靈州、應理州、鳴沙州、定州和懷遠縣、靈武縣、河渠縣)。至元二十五年(1288),中興府改為“寧夏府路”,“寧夏”之名由此而誕生。至元三十一年(1294),又對原西夏行省實行分治,將其分割為甘肅和寧夏兩個新行省。甘肅行省仍治甘州,寧夏行省仍治興州。元貞元年(1295),寧夏行省又被撤銷,以寧夏府路隸屬于甘肅行省。元朝末,因形勢變化,寧夏行省又被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