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川史話(中國史話·社會系列)
- 徐廣國主編
- 692字
- 2019-10-14 10:02:19
8 北典農城——銀川市的雛形
西漢時期,漢王朝為了政治經濟的需要,在寧夏平原實行移民實邊政策,寧夏北部成為重要的農業開發區。同時,寧夏也成為西漢王朝安置匈奴降眾的民族實驗區。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匈奴渾邪王率四萬余人歸降,漢武帝在寧夏境內設置北地屬國安置匈奴降眾,于是,“隴西、北地、河西益少胡寇”。第二年,漢武帝進一步加大對銀川平原的開發力度,“徙貧民于關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萬口,衣食皆仰給縣官”。官府供給糧食、衣服、耕牛、種子,鼓勵移民開渠灌溉,屯墾戍邊。當時的銀川平原全境隸屬于漢北地郡,大批移民的到來,使銀川平原勞動力充足,引黃灌區得到迅速開發,為沿黃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人口基礎。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漢朝政府下令修建了北典農城,是當時上河農都尉的駐地之一,主要負責管理銀川平原屯田事業,這座在史書上被稱為“北典農城”的古城,就是銀川市的雛形。北典農城故址在今銀川市興慶區掌政鎮洼路村一帶。
在《水經注》中,有一段文字記載了北典農城的地理位置:黃河“又北逕典農城東,俗名之為呂城”。北典農城又被叫作“呂城”。呂城疑為“呂”字形的一座城池,是由一大一小的兩個方形城構成的一座城池。中間有道路可通。黃河畔有一渡口叫“呂渡”,大概因靠近呂城而得名。《西夏紀事本末》卷首所附“西夏地形圖”上還標有此名。在唐《元和郡縣圖志》上,北典農城也被稱為“飲汗城”。據有關專家考證,飲汗城應該是北方游牧民族對北典農城的稱呼。北典農城為銀川建城史揭開了新的篇章。300多年后,建立大夏國的匈奴鐵弗部首領赫連勃勃將飲汗城(北典農城)改名為“麗子園”,它成為黃河邊上一處風景秀美的園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