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跨越三個世紀

1 初創時期(1899~1928)

鐘聲悠悠,樹影婆娑,鳥語花香,優美的環境、恢宏的行政大樓、寬敞的教學大樓、現代化的實驗大樓,是武漢四中給人的第一印象。

“美麗的校園、人才的搖籃”,這是人們了解武漢四中后的由衷感慨!

博學書院是武漢四中的前身,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由英國基督教倫敦會牧師楊格非創辦,其英文校名為楊格非學院(Griffith John College)。從博學書院(1899~1928)到博學中學(1928~1952),再到武漢四中,學校跨越了3個世紀,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蘊含了質樸的人文精神,取得了豐碩的教育成果。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增開漢口等10處城市為通商口岸。與此同時,在華開辦的教會學校急劇增長。1871年,武漢創設了第一所文華書院(美國圣公會,武昌),隨后相繼創辦了博文中學(英國循道會,武昌)和博學書院(英國基督教倫敦會,漢口)。

張之洞督鄂18年間,大力推行“湖北新政”,把武漢推到了中國近代化的前沿,為博學書院的誕生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博學書院的誕生,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是“中體西用”的結果。博學書院自誕生起,就直接同近代文明接軌,深受近代科學、理性和人文思想的洗禮。它的興衰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成為國運興替的一個符號、一種記憶。

博學書院的舊址在漢口后花樓街居巷(今花樓街交通巷),創辦人是職業傳教士楊格非牧師,第一任院長是馬輔仁牧師(英國牛津大學畢業)。1899~1928年,共計六屆校長全部由英國人擔任,校長們的學位之高、能力之強、管理之善,可圈可點。學校剛創辦時,只有小學和中學兩部,學生很少,后來學校增設了師范和大學預科,生源增多,校舍漸顯狹小。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基督教倫敦會借楊格非牧師來華傳教50周年紀念之機,決定募建新校舍。倫敦基督教牧師李家興先生(湖北孝感人)捐資1800串錢,馬輔仁牧師購買了漢口韓家墩處李姓土地200余畝,楊格非牧師協助馬輔仁牧師籌建新校舍。

1908年,博學書院由漢口后花樓街遷至當時名為“漢皋”的新址,即武漢四中·博學中學現址。

博學書院新校舍是典型的花園式教會學校建筑風格,氣勢非凡,在全國首屈一指。古老的校門坐西向東,校內聳立著古樸的鐘樓,悠揚的鐘聲響徹周邊郊野田園。學校被半堵圍墻環抱,牌樓式的校門,四角飛檐,紅墻黃瓦。氣勢雄偉,巍峨壯觀。佇立門首,東郊風光,盡收眼底;黃昏后,郊野校園更顯幽深、寧靜。大門通向鐘樓總堂(教學樓),二者相距200余米,高楊夾道,蔥郁茂密,形成一道綠色長廊。長廊兩旁,有3個足球場,球場上綠草如茵,置身其間,深感人與自然的融合。博學新園,主次分明,以總堂鐘樓為主軸,其右乒乓室、圖書室、尖塔聳天的教堂(魏氏紀念堂)及三幢西式住宅洋房一字排開;其左健身房、網球場、過道樓房毗連相依。背后是游泳池、發電房和汲水樓。學校后半部分為教員住宅,建有花圃涼亭,校園后方小橋跨澗,廣袤田疇,貫通它們的水渠和池塘,繞校園的東、北、西三面。校園新貌彰顯人文主義的格調,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

保留下來的博學書院時期的建筑有兩個:一是鐘樓,二是教堂,即魏氏紀念堂。魏氏即魏廉森牧師,他與楊格非牧師同時到漢口創立基督教倫敦會,但僅過兩年,魏氏因病去世,享年34歲。為此,魏氏遺族在博學書院內捐資建立教堂以志紀念?,F今,這兩座精美的哥特風格建筑,已作為武漢市一級文物、武漢市十大優秀古建筑之一而受到保護。

博學書院大門

博學書院教員宿舍之一

博學書院創始人楊格非牧師

馬輔仁牧師

1908年的鐘樓

1908年的魏氏紀念堂

博學書院襲用英國學校體制,與香港大學接軌,設有大學、中學、師范、經學四部,學制為普通科和正科兩個階段。普通科為6年中等教育,經過考試,學校每年取第一名免費送往香港的大學就讀;正科除中國文史課外,一律用英語教學。師范則培養小學教員,用漢語授課3年;博學書院附設譯學館,教授神學及中外歷史等課程。學校自創辦始,就提倡嚴謹的教學理念,用嚴明的紀律來規范學生的行為。

學校在課程設計上,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宗教課,學習圣經,參加宗教儀式,體現了書院的宗教特色和傳教士在華辦學的初衷;第二類是傳統的經學課,學生得以傳承弘揚本土文化;第三類是近代的科學文化課,如英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生理衛生、地理、歷史、音樂、美術、體育等,特別是英語,分量很重,高年級即可達到用英語進行教學。單從這點講,學校課程設計促進了近代中國的教育改革,同時也為中國新式學校的創辦提供了借鑒。

博學書院的辦學特色除宗教、英語、科學外,還有體育。博學書院校園面積很大,運動場所很多,有能容納數百人的體育室、游藝室,還有籃球場、網球場、田徑場、乒乓球室等。這種環境造就了不少體育人才,尤其是足球人才。1901年,博學書院與文華書院、博文中學三校舉行了一場校際足球賽,這是武漢地區的第一場足球賽事,由此拉開了武漢地區足球運動的序幕。1921年前后,博學書院足球隊與英國海軍足球隊比賽數場,勝多負少。湖北省的足球隊馳名全國,而代表省隊出征全國的足球健兒中,2/3的隊員是來自博學書院的學生。

博學書院的創辦是荊楚大地開啟民智的重要一步,是黑暗中的一束燭光,是中國新文明的一次蹣跚起步,開荊楚早期現代化基礎教育之先河。

接受近代文明教育,具備開闊國際視野的博學學子,強烈要求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擺脫列強的欺壓、蹂躪,客觀上對近代武漢先進知識分子群體的形成起到了孵化作用。

博學書院時期的足球運動

在舉國盛行科舉八股的時代,博學書院即以“重理算、授生化、近自然、習英文、強體魄”的辦學理念而聞名。

創辦之初的博學書院是一所收費高昂的貴族學校,學生最初以150人為定額。在興盛時期的1925年,學生增至260余人。1916年,博學書院已有英籍教師5名、華人教師6名及助教4名。書院的師資力量很強,很注重教育質量。

博學書院初期,實行的是6年學制,分春、秋兩季招生。

1924年,武昌文華大學和博文、博學兩所書院的大學部合并組成私立武昌華中大學(現華中師范大學前身)。

民國17年(1928),博學書院改為春季招生。學校開設的主要課程有圣經、經學、史學、古文、英文、數學、地理、歐洲史、格致理化等,教材采用英國版本。普通科招收12歲以上的小學畢業生,需要接受6年的中等教育。學生畢業后可報考英國各大學及中國香港大學,前三名免費保送到英國或中國香港大學就讀。正科傳授3年的專門教育,除中國文史課程外,一律用英文教學。學生除學英文外,還要必修第二外國語。師范旨在培養小學教員,因此用漢語教授3年師范課程。附設的經學館教授神學及中外歷史等課程,畢業后想升學的學生,經學校推薦可插入博學書院三年級學習。

博學書院的教學內容由三個方面構成:一是宗教教育。課程主要以圣經為主,重點在創始論、贖罪論和耶穌生平等教義上。此外,學生還參加各種宗教活動,如禱告、禮拜等。二是中國傳統的儒家經書。一般包括《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及四書五經等。三是西方科學知識,開設諸如理化生之類的新式科學課程。在清政府極少重視西方科學的情況下,教會學校開設的科學課程對落后的中國來說,具有重大的科學啟蒙作用。此外,從19世紀60年代起,一些教會學校還開設了英語課,這為中西文化的溝通和交流開辟了一條渠道,有助于中國的近代化發展。

書院在成立之初就成立了學生基督教徒團契組織,設靈修股專司。該組織監督學生每日做早禱告,在每周五檢查各班是否分組討論圣經內容。周三和周日大禮拜的祈禱活動,學校更是嚴格要求全校師生按照宗教秩序執行,并且寫出心得體會,及時上報。學校還要求信教的學生外出傳教,宗教活動頻繁。

由于學校創建于國家多災多難的時期,博學人具有異乎尋常的愛國熱忱,博學學子沉痛地把母校比作“國恥紀念碑”。而與國恥意識相伴的,是強烈的“多難興邦”責任感?!安恍抑校W獨幸而獲受國恥之賜。既享特別權利,自當負特別義務?!睆娏业膼蹏衽c責任意識,形成了博學“愛國、奉獻”的光榮傳統,激發一代代博學學子將自己的命運與祖國、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李賜生攻占蛇山

博學書院1905年的首屆畢業生李賜生先生(學籍注冊名,后用名李次生)在校時成績優良,特長全面而突出。他不僅講得一口流利的英語,而且操得一手精湛的拳術,踢得一腳流暢的足球。他志存高遠,胸懷祖國,在目睹了清廷的腐敗,列強的驕橫、欺壓后,萌生了革命的念頭。1909年,李賜生結識了湖北共進會首領孫武,不久便加入共進會,致力于辛亥革命。他多次冒著生命危險擔任革命團體之間的秘密聯絡員,使革命的多項準備工作能夠順利開展。1911年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三位革命志士因起義計劃泄露被清政府逮捕,后慘遭殺害,就在革命危在旦夕之時,革命黨人提前發動起義。當晚7時許,以推翻清朝反動統治,讓中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為目標的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博學學子李賜生高舉十八星旗,帶領10位敢死隊員沖在隊前,引導新軍二十九標二營的戰士攻占蛇山,將十八星旗首次插在蛇山山頂。此舉成為辛亥革命初步取得勝利的標志。李先生為辛亥革命立下了赫赫戰功,榮獲革命政府頒發的金質獎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平顺县| 偏关县| 平罗县| 鞍山市| 广丰县| 申扎县| 长岭县| 红河县| 北京市| 日照市| 从化市| 昌宁县| 同德县| 温州市| 藁城市| 沾化县| 都昌县| 衢州市| 肇源县| 灵丘县| 朔州市| 宕昌县| 墨玉县| 田东县| 新野县| 安阳县| 阜宁县| 图木舒克市| 肃北| 玛沁县| 长阳| 兴文县| 双辽市| 犍为县| 白山市| 龙州县| 青海省| 平原县| 临夏市|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