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察罕帖木兒親率大軍抵達虎牢關,遣兵攻占汴梁南面的歸德(商丘)、亳州、陳州(淮陽)、上蔡等地,而主力在戰船的配合下沿著黃河水陸并進,直取紅巾軍的首都汴梁。
本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人馬不能行,所落溝塹盡平(嚇人),民大饑。
七月出搠思監為遼陽行省左丞相,便宜行事。搠思監是順帝心腹,至正十四年九月,奉命帶兵到淮南討伐反元起義軍,在戰斗中身先士卒,流矢傷臉不為所動。十五年,遷陜西行省平章。又召回京,拜知樞密院事。不久,再任中書平章,兼大司農分司,管理大都留守司及屯田事。有一天,入侍皇上,皇上見其臉上有箭疤,深為感慨,升他為首平章。
十六年,再升御史大夫。四月,拜中書左丞相。十七年五月,進升為右丞相。十八年,加太保銜,詔封其曾祖孛魯海為云王,祖父也先不花為瀛王,父親亦憐真為冀王。
天下大亂,丞相的位置哪有那么好坐,自脫脫以后,這個位置上已經更換過好幾位了。對外,軍旅繁興而疆土日削;對內,庫藏空虛而用度不繼。
搠思監久居相位,對大局無所作為,反而公開接受賄賂,貪財之名聲遠揚,國人對此議論紛紛。此年冬,監察御史燕赤不花向皇上劾奏搠思監任用私人朵列及妾弟崔完者帖木兒印造偽鈔(當時這是大罪,要殺頭)。事將敗露,搠思監又令朵列自殺以滅口,自請解除職務。順帝只下詔收其印綬。
御史答里麻失里、王彝仍不停地彈劾此事,順帝終不采納。恰好遼陽反元聲勢大張,第二年便起用搠思監為遼陽行省左丞相,前往鎮壓,因續繼祖死后,遼陽紅巾軍東進朝鮮。搠思監也就沒去上任。
八月,察罕帖木兒督諸將閻思孝、李克彝、虎林赤、賽因赤、答忽、脫因不花、呂文、完哲、賀宗哲、孫翥等齊攻汴梁城。迅速奪取了外城。
躊躇滿志的察罕帖木兒親自帶領鐵騎屯于城外的杏花營,手下諸將環繞著城墻而筑壘,把汴梁圍了個水泄不通。劉福通擅長的利用夜間偷襲的戰術在元軍堅固的營壘之前已不能奏效,只能困守危城。在圍城期間,元軍不止一次采取“引蛇出洞”之策,故意用老弱殘兵為餌,把對手引出城外,然后出動鐵騎等伏兵進行猛攻,一再重創了試圖突圍的紅巾軍。
劉福通糧食匱乏,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察罕果斷發起總攻,各個城門成了元軍重點打擊的對象,當激戰到夜間時,汴梁終于易手。紅巾軍首領韓林兒、劉福通僅率數百騎從東門殺出條血路南逃,從此一蹶不振。
察罕帖木兒捉獲了數萬俘虜,同時下令對城內幸存的二十萬居民采取安撫之策,以收買人心。一戰定乾坤!汴梁既克,元軍立即席卷河南,分兵鎮駐關陜、荊襄、河洛、江淮等地,并集結重兵屯于太行山周圍,各個營壘的旌旗連綿不絕,長達數千里。
此時的南方三位大佬各有各的態度,陳友諒堅決抗元,頂住了元軍。朱元璋和察罕帖木兒暗通款曲,迷惑察罕,讓他去打山東。張士誠不管怎么說還算是元廷的人,他倒是不太擔心。
河南、河北受蝗災影響,饑民遍野,大都也要挨餓了。元廷詔遣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戶部尚書曹履亨,以御酒、龍衣賜張士誠。又以方國珍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讓二人精誠團結,好為大都供運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