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理解創業:一個創業者的途中思考
- 周航
- 1270字
- 2019-01-03 16:51:25
失敗是一種宿命
有很多人問,學習失敗,是為了避免失敗嗎?我覺得恰恰不是。
創業就像跳高比賽,如果以探索和挑戰為終極目標,那么失敗就是一種必然的宿命。當你知道失敗是創業的宿命的時候,就會全然地接受失敗,才會有一個要從失敗中去學習的心態。你可以成功地攀上一個高峰,讓所有人為你歡呼;你也可以就此謝幕,自此離場——但如果你想不斷攀越更高的山峰,跨過人生的極限,從終極意義上講,你的宿命就是失敗。
在20多歲第一次創業的時候,我犯了很多很多的錯誤。當時我聊以自慰地說:“這太好了!在年輕的時候,付出這么小的代價,能犯這么多的錯誤,學到這么多的東西,以后我就可以避免犯這些錯誤了。”可是在后來不斷創業的過程中,我還是不斷在犯錯,有新的錯誤,也有老的錯誤。后來我才發現,錯誤和失敗幾乎是無法避免的。我們學習失敗的真正目的在于,面對它,接受它,解決它,放下它,然后從中成長,讓自己以后生活得更好。
于是我總結,學習失敗的真正意義在于,我們可以坦然面對失敗、接受失敗、解決失敗、放下失敗,而不是避免失敗,因為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失敗幾乎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拒絕失敗,就是拒絕生命本身。這也是失敗對我個人的意義所在。
那么,到底什么是失敗?我問過很多所謂的成功人士,在你過去的生涯里,有沒有什么失敗的時刻或者失敗的感覺?我發現每個人或者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至暗時刻”,奇怪的是當我們在談論一家已經消亡的公司時,會認為它是一家失敗的公司,會像智者一樣去點評,大說特說它曾經犯過怎樣怎樣的錯誤。但是,假如回到10年前,回到它所處的那個輝煌的時代,我們還會想到它的失敗嗎?好像很難。
最近一次,我又跟朋友們一起討論失敗這件事。某個手機公司,它推出了一個低端系列,被認為是一個敗筆,因為這個系列極大地傷害了品牌本身。但反過來想,如果不做低端系列,它會有這么大的用戶量嗎?它的商業模式能成立嗎?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也沒有絕對的成功和失敗,更沒有絕對的強大和脆弱——無論從得失的角度還是時間的維度,都是如此。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里,開篇就借渡邊之口講,死不是生之對立,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我想,失敗和死亡一樣,失敗也不是成功之對立,而是生命的一部分,失敗甚至是成功的一部分。
人性中對死亡就是恐懼的,尤其是權力集中的統治者,所以才經常會有長命百歲的妄念,可我們知道生命的常態是死亡,所謂的生不過是瞬間。某種程度上期待長生不老是對生命沒有敬畏之心,結果是既沒有享受當下,也失去了未來。我們對于生命和失敗恰恰需要懷有敬畏之心,要意識到,失敗是一種常態,沒有企業可以長命百歲,企業的終極宿命跟人的生命一樣,會經歷出生、成長、青壯年的強壯、中年的瓶頸、衰老直至死亡,關鍵是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情。
世事無絕對,成功無絕對,失敗無絕對,活法無絕對。這個時代,我們尤其應該重新理解失敗,重新定義失敗,重新談論失敗,把失敗當作重啟我們生命觀的引子。倘若把這件事情解決,哪怕只是部分解決,都是我們這些創業者對社會莫大的貢獻,也希望我們這樣的角色,我們的重新理解,如一種陪伴,對正在創業的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