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理解創業:一個創業者的途中思考
- 周航
- 1218字
- 2019-01-03 16:51:25
中美對待失敗的差異
我在中國創業二十多年,也去過美國很多次。近十年來,中國的互聯網行業從經濟總量上來計算,已經快速接近美國,在不遠的將來甚至會將其超越。這兩個國家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不是經濟上先進和落后的差異,不是開放和混沌的差異,而是中美創業創新文化上的差異,這種差異最核心的表現是對待失敗的態度。
沒有人會樂于失敗,但是我們會看到,在美國人們會以平常心態談論和面對失敗。埃隆·馬斯克固然把創業形容為“一邊嚼著碎玻璃一邊凝視深淵”的殘酷過程,因為確實需要付出極大代價,然而,在三次發射火箭失敗之后,他仍然獲得了第四次發射的機會。這一次,他成功了。
也許大家是因為他成功了,才對他前三次的失敗正眼相看,但很多時候,失敗就是一種常態。我看過一部美國電影《醉鄉民謠》,記錄美國20世紀60年代民謠浪潮中的一位民謠歌手。導演科恩兄弟沒有刻意地講述一個勵志的故事,就是從開頭到結尾一直在“折磨”主人公,總是讓他經歷“演出—收工—挨揍”的循環場景。主人公身邊圍繞著各種在他眼中低俗得不可理喻的表演者,卻一個接一個地獲得成功,但是他自己因為性格上的不諳世事和藝術上的不肯妥協,最終也沒有出名。可是他放棄了那樣的追逐,堅持做自己心中的藝術,因為那是真實存在的。即便他沒有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導演還是給出了這樣的關懷:“你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浪潮的一分子?!币驗樵诿裰{浪潮中,他的存在必不可少。
我們再去看歷史好了。在硅谷博物館大廳的某個角落,擺著一臺碩大的機器。因為外形古舊,甚至看不出來是干什么用的??礄C器旁邊當年的廣告畫和簡介說明才知道,這臺像商用復印機那么大的機器,竟然是最早的家用計算機,放在廚房里,供家庭主婦們記錄菜譜之用。可想而知,這么不實用的家伙的確很難風靡,很快便銷聲匿跡。
再拐一個彎,就看到施樂實驗室開發的家用電腦,也是因為成本過高,功能過于簡單,失敗了。再拐兩個彎,是第一代上市售賣的蘋果電腦。在喬布斯手里,它開啟了一個時代。
我們看到在大廳里展示的許多硬件和機器,在當年根本就不是什么成功的發明,更不用說賺大錢了,但就是這些發明,打開了一扇窗,啟發了后人的智慧和熱情。這中間,你不過拐了兩個彎,將近20年的時間就已經過去了,而前人“失敗”的點子終于在后人手中“成功”。
硅谷的商業文明正是在這一代代人的努力探索中向前。而現在,我們又開始談論,蘋果公司是否已經喪失了創新的活力,那下一個數字英雄會是誰?歷史就是這樣循環往復。
回溯科技史,我們發現推動行業發展的產品,并不全部都是成功的,失敗在其中的作用舉足輕重。正是那些失敗的產品成為革新的養料——失敗的嘗試也是歷史中群星閃耀的時刻。這樣一看,所謂的失敗是多么美好的事情,這是失敗對于我們全社會的價值。如果一個社會還在恥于談論失敗、害怕失敗、排斥失敗,只崇尚成功的話,我們不太可能有探索意義上的創新。所以,如果你希望這是一個創新的國度,一個創新的社會,那么我們必然需要重新定義失敗,重新理解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