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歐洲的樹林水岸》。

艾爾弗雷德·埃蒙德·布雷姆,1883—1884。

物圈,是在任何給定時間地球上所有有機體的總和,是你在閱讀這段文字時,地球上所有活生生的植物、動物、藻類、真菌和微生物的加和。

生物圈的上層界限由被風暴席卷到萬米高空的細菌構成,其實際高度可能還要更高。在這一高度上的細菌物種占據了所有微觀粒子的20%,其余都是沒有生命的塵埃顆粒。有研究人員認為,其中一些細菌物種能通過光合作用和對死亡的有機物質進行分解,來實現物質的循環和個體繁殖。有關這種“高高在上”的生物層級能否被視為一個生態系統,目前尚沒有定論。

生命的最底層界限,存在于科學家所稱的深層生物圈的下部邊界,即位于陸地和海洋之下至少3公里深的地方,細菌和線蟲能在地球巖漿釋放出來的強大熱量中維持生存。目前,科學家在這煉獄般的地底找到的為數不多的幾類物種,可以依靠從身邊巖石中提取的物質與能量來維持生存。

與龐大的地球整體相比,生物圈簡直薄得像紙一樣,重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整個生物圈像一層薄膜一樣覆蓋在地球表面,即使是在地球大氣層外延軌道運行的飛行器上,如果不通過工具進行觀測,都無法察覺到它們的存在。

人類自認為是生物圈的主宰,是生物進化的終極杰作,相信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可以為所欲為地對其他生命做任何事情。在地球上,“權力”就是人類的代名詞。上帝對約伯設下的挑戰,都不會令我們感到怯懦。

你曾進到海源,或在深淵的隱密處行走嗎?

死亡的門曾向你顯露嗎?死蔭的門你曾見過嗎?

地的廣大你能明透嗎?你若全知道,只管說吧!

光明的居所從何而至?黑暗的本位在于何處?

誰為雨水分道?誰為雷電開路?

《圣經·約伯記》,欽定版欽定版《圣經》特指由英王詹姆斯一世下令翻譯的版本。——編者注

(38:16-19:25)

我們或多或少已經做到一些了。探險家下潛到海洋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之中,看到了魚群和大量微生物。人們還完成了太空旅行,雖然這樣做并沒能讓人們更接近不言不語的上帝。科學家和工程師向太空發射出太空艙和機器人,對太陽系中的其他行星和路過的小行星進行細致入微的考察。用不了多久,我們就將有能力探索其他星系,以及那些星系之中的星球。

然而,人類自身、人類的軀體依然像百萬年前進化之初那樣不堪一擊。我們依然是有機體,完全依賴于其他有機體維持生存。借助生物圈中的其他有機體,人類便能生存于沒有人工制品的環境中,但生物圈中可供我們利用的部分極其有限。

我們極端依賴于軀體,脆弱不堪,而且無人能幸免。我們都必須遵從軍隊在生存訓練中提出的“萬事皆三”原則:沒有空氣能生存三分鐘,冰點氣溫環境下沒有住所和衣物能生存三小時,不喝水能生存三天,沒有糧食能生存三周。

為什么人類會如此脆弱,如此強烈地依賴于外部條件呢?原因與生物圈中其他所有物種的脆弱性和依賴性如出一轍。就連老虎和鯨在特定的生態系統中都需要保護。每一個物種都有自己的軟肋,都受到“萬事皆三”原則的限制。舉個例子,如果你把一個湖泊的水質變酸,其中的某些物種就將消失,但也有一些物種會活下來。那些依靠滅絕物種維持生存的幸存者,大多都以滅絕物種為食或依靠滅絕物種而免遭捕獵者的攻擊。這些幸存者將在不久之后消失殆盡。因物種間互動而引發的群體規模效應,被科學家稱為“密度調節”(density-dependent)主要指生物種群的密度調節,以使生物圈保持平衡。種群密度增大時,某一種群的增長受到抑制;密度減小時,可促進某一種群的增大。——編者注,適用于所有生命。

密度調節的經典案例,是狼群在樹木生長過程中發揮的促進作用。在黃石國家公園,只要某個區域內有一小群狼,就會極大地降低同一地區的駝鹿數量。一匹狼可以在一周之內吃完一只駝鹿(狼能在幾個小時之內就將一頓飽餐消化掉),而一只駝鹿能在同一時間段吃掉大量的白楊幼苗。狼群作為頂級捕獵者,能將駝鹿從該區域嚇跑。只要有狼在,被駝鹿吃掉的楊樹苗就會減少,楊樹林的密度就會增加。而當狼群離開后,駝鹿就會回來,楊樹的生長速度也會大幅下降。

孟加拉孫德爾本斯國家公園中有一片紅樹林,在那里,老虎也扮演著同樣的角色。那里的老虎以梅花鹿、野豬、獼猴以及人類作為捕獵對象,導致這些物種的種群數量不斷減少,也由此促生了更加豐沛、更具生物多樣性的動植物種群。

生物多樣性作為一個整體,對生存于其間的每一個物種都具有保護作用,也包括人類。除了那些因人類行為導致滅絕的物種之外,倘若再有10%的物種、50%的物種,甚至90%的物種消失會發生什么事情?隨著越來越多的物種消失或瀕臨滅絕,幸存者的滅絕速度也越來越快。在某些情況下,這樣的效應會立即顯現出來。一個世紀之前,曾經在北美洲東部隨處可見的美洲栗樹,因遭受來自亞洲的真菌疫情幾近滅絕。7個飛蛾物種因其幼蟲以美洲栗樹的枝葉為食而消失,而最后一批旅鴿也隨之滅絕。隨著當地生物滅絕情況的加劇,生物多樣性到達了一個臨界點,至此,生態系統徹底瓦解。目前,關于這樣的全球性大災難何時以及在什么樣的情況下最有可能發生,科學家才剛剛開始展開研究。

真實的災難性場景中,某個棲息地可能由于外來物種的侵入而被完全掠奪,這并非好萊塢劇本。每個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的國家都發現,殖民物種的數量在以指數級速度增長。其中一些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對人類有害,或對環境有害,抑或對兩者皆有害。美國應頒布總統的行政命令,以明確政府政策,將這些物種界定為“入侵”物種。一小部分入侵物種就能造成巨大的破壞,還有可能誘發災難性事件。其中一些物種因其巨大的破壞性而家喻戶曉。在一張迅速拉長的“入侵”物種名單中,包括了外來火蟻(紅火蟻)、亞洲白蟻(“吃掉新奧爾良的白蟻”)、吉普賽蛾(舞毒蛾)、翡翠榆樹甲蟲、斑馬貽貝、亞洲鯉、蛇頭魚,以及兩種蟒蛇和西尼羅河病毒。

在其原先居住的地區,入侵物種是作為生活了成千上萬年的本土物種存在的。在自己的家園中,它們在自然條件下適應了其他本土物種,同時扮演著捕食者、獵物和競爭對手的角色,因此種群數量受到了控制。研究人員發現,入侵物種最能適應那些人類喜歡的環境,比如草地、河岸等。遍布美國南部、蜇傷疼痛難忍的外來火蟻作為入侵物種,在草地、住宅院落和道路旁最為活躍。而其南美洲的原駐物種則十分馴良,只在草原和沖積平原一帶活動。

外來火蟻一直是我在野外考察和實驗室中非常關注的研究對象。一次,為了拍攝一段影片,我將手伸進了火蟻巢穴。剛伸進去沒幾秒鐘時間就被暴怒的工蟻蜇了54下。在接下來的24小時之內,每一個受到火蟻攻擊的傷口都變成了又疼又癢的膿包。所以我建議:千萬別將手伸到火蟻巢穴里,更不要坐在它們的巢穴上。

不被人類聚居地的規則所容納的入侵物種,對自然環境而言,危害性尤其大。不起眼的火蟻比普通火蟻(我的另一個研究對象)的個頭還要小,也是南美雨林的原生物種,但它能成群結隊深入熱帶叢林,單槍匹馬地滅掉幾乎所有生活在落葉層和土壤中的無脊椎動物。

另一種可怕的棲息地破壞者是棕樹蛇。這種蛇是在20世紀40年代被人們從新幾內亞或所羅門群島不小心帶到關島上的。棕樹蛇尤其擅長捕食在樹上筑巢的鳥類,因此,關島上的7種鳴禽幾乎被掃蕩一空,幸存者屈指可數。

一些學者認為,隨著時間的推進,入侵物種最終會在當地安定下來,融入穩定的“新型生態體系”,但實際證據并不支持這樣的說法。應對生物界的混亂現象,唯一經實踐證實的方法就是盡可能對大規模的保護區以及其中的本土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

人類也受到物種相互依存的鐵律的制約。我們并不是空降在伊甸園之中的成品入侵物種,也不是靠神明指引去主宰這個世界的統治者。生物圈并不屬于我們,而我們屬于生物圈。

圍繞在我們身邊的種類繁多、五彩斑斕的有機體,是自然選擇通過38億年的進化形成的產物。人類作為舊世界靈長類動物中的一個幸運物種,是自然選擇演進至今的產物之一。而這一切從地質角度來看,不過是轉瞬之間的事。我們的生理和思想都適應了存在于生物圈之內的生活。而關于生物圈,我們才剛剛開始了解。人類雖有能力保護其他生命,事實上卻依然毫無顧忌地傾向于毀滅其中的很大一部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丰原市| 喀喇| 嘉祥县| 高阳县| 汶上县| 抚远县| 正定县| 香河县| 会同县| 永昌县| 锦州市| 巴彦淖尔市| 荣昌县| 手机| 安义县| 谢通门县| 牡丹江市| 安乡县| 长葛市| 扶沟县| 防城港市| 永济市| 邯郸县| 边坝县| 泌阳县| 崇义县| 新民市| 昌平区| 杂多县| 怀安县| 广安市| 五河县| 密云县| 宣城市| 焦作市| 平凉市| 清徐县| 林口县| 奈曼旗| 吐鲁番市| 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