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堅持不懈的高僧鑒真
- 青少年科普知識枕邊書:海洋知識全知道
- 李芙蓉
- 1835字
- 2018-12-11 13:59:16
鑒真(688—763),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
7世紀以后,隨著和中國交往的增加,日本直接向中國派遣使團和留學生,學習中國的經驗。榮睿、普照是733年由日本派遣,來中國邀高僧去日本傳法受戒的。他們經過10年的訪察,才找到了鑒真。鑒真當時已55歲,為了弘揚佛法,傳播唐代文化,欣然接受了榮睿、普照的邀請,決定東渡日本。第一次東渡日本,鑒真和弟子祥彥等21人從揚州出發,因受到官廳干涉而失敗。第二次東渡他買了軍船,采辦了不少佛像、佛具、經書、藥品、香料等,隨行的弟子和技術人員達85人之多。可是船出長江口就受風擊破損,不得不返航修理。第三次出海,又因在舟山海面觸礁而告失敗。公元744年,鑒真準備由福州出海,可是在前往溫州途中被官廳追及,只好回揚州,第四次東渡又沒有成功。
748年,鑒真進行第五次東渡。他從揚州出發,在舟山群島停泊3個月后,橫渡東海時遇到了臺風,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到了海南島南端的三亞市。在輾轉返回揚州途中,弟子祥彥和日本學僧榮睿相繼去世,鑒真本人也因長途跋涉,暑熱染病,雙目失明。但鑒真未因失明而灰心喪志,又過了5年,66歲高齡的失明老人,毅然決定再度出航。753年,他離開揚州龍興寺,乘第二艘遣唐使船從沙洲的黃泗浦出發,直駛日本。這一次,這位夙志不變、決心東渡弘法的盲僧,終于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鹿兒島縣川邊郡坊津町的秋目浦上陸,隨行的有普照、法進和思托等人。40多天后,鑒真一行到達當時的京都奈良,轟動日本全國,受到天皇為首的舉國上下的盛大歡迎。
根據圣武和孝謙的意愿,鑒真作為律宗高僧,應該負起規范日本僧眾的責任,杜絕當時日本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托庇佛門以逃避勞役賦稅的現象,因此,孝謙下旨:“自今以后,傳授戒律,一任和尚”。但是,這引起了日本本國“自誓受戒”派,尤其是興化寺的賢璟等人的激烈反對。于是,鑒真決定與其在興福寺公開辯論,在辯論中,鑒真做出讓步,承認“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為正式認可的具足戒必須要有三師七證,結果賢璟等人皆被折服,舍棄舊戒。于是鑒真在東大寺中起壇,為圣武、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謙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受戒。
756年,鑒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然而,758年,作為鑒真最主要支持者的孝謙天皇在宮廷斗爭中失勢,被迫傳位給淳仁天皇。相應的,鑒真也受到排擠。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煩躁,不敢勞老”為名,解除了鑒真“大僧都”一職,并將在宮廷斗爭中敗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賜給鑒真。次年,鑒真弟子在該官邸草成一寺,淳仁賜名“唐招提寺”,鑒真從東大寺遷居至此,從此,鑒真就在寺中講律受戒。淳仁還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須前往唐招提寺學習,使得唐招提寺成為當時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學府。當時鑒真年事已高,健康每況愈下,弟子們感到有必要將鑒真奮斗一生的歷史記錄下來,弟子思托撰成了《鑒真和上東征傳》。日本天平寶字七年(763年),為弘揚佛法奮斗了一生的鑒真,在唐招提寺面向西方端坐,安詳圓寂,終年76歲。他的遺體經火化后,葬在寺后面的松林中。
鑒真東渡的主要目的是弘化佛法,傳律受戒,鑒真僧眾在日十余年的活動達到了這個目的。由于天皇的重視,鑒真被授予“大僧都”的職務,成為“傳戒律之始祖”。“從此以來,日本律儀,漸漸嚴整,師師相傳,遍于寰宇?!辫b真所建唐招提寺成為日本的大總寺。日本的佛經多由百濟僧侶口傳而來,錯漏較多。鑒真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以他驚人的記憶力,糾正日本佛經中的錯漏。由于鑒真對天臺宗也有相當研究,所以鑒真對天臺宗在日本的傳播也起了很大作用。鑒真和其弟子所開創的日本律宗也成為南都六宗之一,流傳今日,尚有余暉。鑒真熟識醫方明,當年光明皇太后病危之時,唯有鑒真所進藥方有效驗。據日本《本草醫談》記載,鑒真只需用鼻子聞,就可以辨別藥草種類和真假,他又大力傳播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的知識,留有《鑒上人秘方》一卷,因此,被譽為“日本漢方醫藥之祖”。
知識鏈接
2010年9月28日,上海博物館與日本文化廳聯合主辦的中日文化交流特展,日本國寶級文物——奈良東大寺木質鑒真和尚坐像,幾百年來第一次回國“省親”。在仿造日本奈良寺廟風格構建的展廳內,鑒真和尚雙目緊閉,儀態端莊,面目安詳;他的面容使用了木頭原有的色澤,身著暗灰袈裟,整體刻畫細膩。早在30多年前,1980年4月,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鑒真干漆像也曾回到故鄉。在當時,有超過30萬的揚州人爭睹鑒真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