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保衛戰親歷記
- 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
- 5字
- 2019-09-16 14:29:32
第一章 綜述
衛戍南京之經過
一九三七年,上海戰事開始時,我擔任軍委會執行部主任,那時雖然身體不好,還是經常參加軍事會議和調動軍隊的工作。我當時在會議上對抗日戰爭的主張是:“抗日持久,一個人拼他兩三個,拖死日本人,最后勝利一定是中國的。”平常,我對蔣百里及一些朋友也常談起抗日的問題,并和蔣百里討論過抗日的辦法。他去重慶代理陸軍大學校長時,還在冷水灘下車,在我家里住過兩天。對于上海、南京戰事的計劃,我同他也談過,他提了些意見。執行部起草后,由蔣(介石)核定:以上海、杭州灣為第一線,昆山、無錫、蘇州、杭州一帶為第二線,江陰、鎮江為第三線,南京、京杭公路(寧杭公路)為第四線。同時,“各線部隊應該預先有準備,假如上海的部隊打了一個時期要撤退時,則第一線上海、杭州灣的部隊撤到浙江以西、皖南一帶,整理補充,并在那里準備陣地。以后各線則陸續往后方調動,以作長期抗日、拖死日本人的準備”。當時,執行部是按照我的意見構筑各線工事的。蔣介石對我的意見,口頭上表示同意。結果,他不征求任何人的意見,就直接與各部隊通電話下達命令,很快將各線的部隊調走了。以致執行部修筑的工事和軍事計劃,都沒有付諸實行。
我在軍委會執行部時,蔣介石要我讓德國顧問法根浩森上將多參加執行部的工作。我對蔣說:“法根浩森在日本當過武官,而德、意、日三國是一起的,這樣搞恐怕不好吧?”蔣說:“法根浩森是個舊軍官,沒有什么關系,我們可以信任他。”但我始終對法根浩森抱著懷疑的態度。以后,他好像是從日本轉道回國去了,還聽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過德國某部隊的總司令,好像是駐在挪威。
執行部擬定作戰區域時,從海州至舟山群島為第三作戰區,當時蔣介石內定我擔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一九三七年我患重病,上海戰事剛開始時,蔣有一次問我身體怎樣。我說精神還是不好。他說第三戰區的事要馮玉祥搞,實際的責任由顧墨三去擔負。我說:“好吧,我沒意見。”他說:“關于軍隊調動有許多事,還是請你照料一下。”以后,我有一次在軍委會碰到馮玉祥,他正準備到無錫去。他對我說:“這個事不好辦。”我說:“這個事是費勁的。”不久,蔣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代理。可是,凡屬一些軍政實權,實際上都是蔣介石親自掌握,不是他所謂親信的人,是沒有實權的,只是掛名而已。
上海戰事非常緊張的時候,部隊接連失敗。我在中山陵園蔣介石的辦公室,時常看見蔣介石打電話到上海罵人。那時,如顧祝同、陳誠、薛岳、白崇禧、張治中等所有在上海守衛失利的人,都被蔣介石罵過。蔣介石稍有不如意的事,總是愛發火,喜怒無常。
上海戰事開始后不久,劉湘到南京,曾見過蔣介石等許多人,也來看過我,我也回看了他。劉問過我關于上海、南京戰事的看法。我說:“上海的戰事是不能長久打下去的,只有拖住敵人一些時候,并利用這個時機,在后方休整部隊和做好長期抗戰的準備工作。至于南京的問題,的確不大好辦,守是要守的,就是沒有完整的部隊來守。不過,依我的看法,可以派一個軍長或總司令率領幾個師來守衛南京,以阻止敵人迅速向我軍進逼,從而贏得時間,調整部隊,以后再撤出南京,以拖住敵人。”劉說:“聽蔣說,準備要你守南京。”我說:“根本沒有這個必要,要我守,我只好拼老命。”他說:“你看能守多久?”我說:“天曉得。”劉在臨走時,對我說:“我這次所見到的人,只有你對我講了真心話。”
直到上海的部隊將要全部撤退的時候,蔣介石在中山陵園的住宅內,召開了一次會議,我也在座。他提出了守南京的問題,并問大家說:“守不守?”他自己又說:“南京一定要守。”我說:“我同意守南京,掩護前方部隊的休整和后方部隊的集中,以阻止和延緩敵人的進攻。”他說:“哪一個守呢?”當時,沒有一個人做聲。他說:“如果沒有人守,我自己守。”我說:“用不著你自己守,派一個軍長或總司令,帶幾個師或幾個軍就行了。從前方下來的人中間派一個人守,或者要南京警備司令谷正倫守都可以。”蔣說:“他們不行,資歷太淺。”又說:“再商量吧!”第二天,蔣又找我去。他說:“我們出去看一看。”到了復廓一帶,主要是看桂永清所指揮的教導總隊的陣地。他說:“這個地勢,應該有辦法。”我說:“現在從上海撤下的部隊傷亡很大,新兵多,沒有幾個老兵,任務是艱巨的。”我回家以后,就要參謀處趕快擬一個城防計劃準備次日親自送給蔣看,并推薦谷正倫、桂永清為城防正副司令,或再加上羅卓英為總司令。因為羅是陳誠的副手,我考慮到將來陳的隊伍退到皖南時,他們還可以相互呼應(誰知陳誠的部隊在上海撤退時,就一氣退過了宣城、廣德,而敵人也跟著到了宣城、廣德,另一支直趨蕪湖了)。
下午,蔣又找我去,對我說:“關于守南京的問題,要就是我留下,要就是你留下。”我說:“你怎能夠留下呢?與其是你,不如是我吧!”他立即問:“你看把握怎么樣?”我說:“我只能做到八個字:‘臨危不亂,臨難不茍’。”我自從九一八事變回到南京以后,始終是主張抗日的。同時,擔任的工作也是籌劃抗日的工作。上海戰事開始時,我又兼任軍法執行總監部總監,我能違抗命令,不守南京嗎?加之,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這樣來將我的軍,我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事后,有人說我辦蠢事。我說:“世界上有些事也是要蠢人辦的。”在當時情況下,我雖患重病,還不得不擔任守南京的任務。
蔣介石在離開南京的前夕,和宋美齡到我家里來。蔣對我說:“孟瀟兄,你的身體還沒有恢復,有勞你守南京,我很難過。”我說:“這是軍人應該干的事嘛!我還是要重復前天對你說的話,我可以做到‘臨危不亂,臨難不茍’,沒有你的命令,我決不撤退。”
蔣、宋走了以后,好幾個高級幕僚都圍著我來談話。我記得有一個陸軍大學的老同學歐陽起莘(湘鄉人)對我開玩笑說:“你真是個湖南騾子。”我說:“騾子也是人所需要的。”于是一笑而散。以后關于南京戰役的經過,有些詳細情節,我也記不清楚了。當時有許多參加南京戰役的軍、師長大概他們總會寫一些資料的。
南京我明知不可守,這是任何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的。當時,局勢也很緊迫,沒有充足的時間布置,民眾工作和軍隊工作都沒有基礎。上海戰爭一開始,蔣介石不惜調動大量部隊在上海拼,我是不贊成的。蔣曾說過:“上海這一仗,要打給外國人看看。”我對這句話很有反感。事后回溯,他是希望德國出來緩和局面的。
十二月十日中午,我接到顧祝同打來的電話,他轉來蔣介石關于撤退的命令,要我渡江向津浦路撤退,軍隊相機突圍。接到電話時是中午十二時,顧祝同對我說:“委員長已下令要南京守軍撤退,你趕快到浦口來,我現在要胡宗南在浦口等你。”我說:“前線如此緊急,被突破的地方很多,如何撤退?”顧說:“你今晚務必撤退過江。”我說:“有許多事情應該與各部隊長交代清楚,才能撤退。不然,以后責任,由誰來負?”他說:“你留個參謀長交代一下就行了,今晚趕快過江吧!”我說:“那不行,最早也要到明晚才能撤退。我不能只顧一人的死活,不顧軍隊。”他說:“敵人已到六合,情況非常緊急。”我仍說:“今晚要我過江是不行的。”于是,就在當晚研究撤退部署。次日一早
,就召集總司令、軍、師長開會,我先將蔣的命令宣讀一遍,再將撤退部署每人發一張(用油印印好的)。對于各部隊的撤退時間、先后、路線都有詳細規定。除了廣東的兩個軍(鄧龍光和葉肇部)按計劃突圍,宋希濂部遵照命令由浦口撤退以外,其他部隊都沒有按照命令實行。
我回到漢口,見到了蔣介石,送了一份南京戰役概要。我說:“一切責任都是我的,請處分。”但以后,蔣也沒有置議。我在這一段期間內,養了很久的病。
在漢口時,有一次汪精衛邀我去他家里吃飯,還有張發奎在座。汪當時的調子很低,他說:“這個仗不能再打下去了,要另想辦法了。”我說:“已經死了這許多人,這些人都是為抗日而死的。我們何以對祖先?何以對死者?”汪即說:“在上海、南京犧牲的人不少了。”我說:“但他們都是為不愿做亡國奴而犧牲的。中國是不會亡的,抗戰一定要堅持到底。除了抗戰到底以外,別無出路。”這樣,話也談不下去了,終于不歡而散。從這次談話中,我更認識到汪的為人:有點小聰明,但骨頭太軟了,什么氣節都不講。
不久,因我的父親病重,我乃回到湖南東安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