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最想要的記憶魔法書
- 張輝霞
- 2013字
- 2019-01-10 17:19:24
越用越靈——科學使用大腦
古時候,金溪有一個平民百姓家的孩子,叫方仲永。小時候,方仲永可謂風光占盡,名揚鄉里。可是等方仲永長大后,村里人見到他都會無奈地搖搖頭,覺得他大抵也就這樣了。他的經歷恰恰印證了漢朝陳韙那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仲永家世世代代都是以種田為生,靠天吃飯,解決一日三餐尚嫌吃力,更別提為仲永請家庭教師或者送他入私塾了。所以一直長到五歲,仲永都沒見過被稱作文房四寶的筆、墨、紙、硯。突然有一天,仲永大吵大鬧地問父親要這些文具,這異乎尋常的舉動驚呆了父親,不由得對兒子仔細進行一番審視,在兒子身上沒發現任何異常的情況后,方父才從鄰居家里借來了一套文房四寶。
這時,仲永一把拿起筆,在鋪開的紙上“刷刷”寫下了四句詩,并在末尾處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仲永作的這首詩,大概內容是贍養父母、團結族人。不識字的父親拿著兒子寫好的詩,找鄉里的秀才品評。因為這首詩,仲永一時間聲名大起。
為了試探仲永的學問,鄉里的秀才指著某件物品,讓仲永作詩。不待秀才把話說完,仲永就寫好了詩,不管是詩的內容還是文筆,都讓人嘆為觀止。就這樣,仲永的名氣越來越大,以至于全縣的人都知道方家出了個神童。
神童的名號不脛而走,大大勾起了人們的好奇心。為了一睹神童的風采,縣里的人都爭先恐后地請仲永和方父到家里做客,上門花錢求仲永題詩的人更是絡繹不絕。方父覺得帶著仲永四處溜達,不僅能得到一些賞賜,還被好吃好喝地招待著,并且仲永三筆兩畫都能掙錢,跟種田比起來簡直太劃算了。于是,他整日里只顧拉著仲永赴約,壓根兒就沒想著讓仲永學習。
不久后,王安石也聽說了方仲永的才名。王安石跟著父親回到家鄉,一天在舅舅家做客時,遇到了傳說中的神童——方仲永。這個時候,仲永已經十二三歲了,再讓他寫詩,寫出來的內容已經沒有什么可讀性了,遠遠配不上神童的稱號。又過了幾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家中,再次到舅舅家做客時問起了神童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這孩子一日不似一日,那些被人傳頌的才能已經完全消失了,現在的方仲永跟普通人沒什么兩樣。”
王安石認為,方仲永是很有天賦的一個孩子,這種天資是尋常人無法比的,遺憾的是,到頭來他還是不可避免地成了一個平庸者,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沒有接受教育,荒廢了人人欣羨的天分。
方仲永的故事告訴我們:就算你的先天條件再好,腦子再聰明,倘若你不去學習,不去運用你的聰明才智,那么早晚有一天,你的天賦會消失殆盡,最終也是碌碌無為、一事無成,以至于白白浪費了這種天賦。
其實不管有沒有天分,我們都要不斷地學習,動腦筋思考,盡可能地汲取知識,從而讓自己的頭腦更加豐富,那么我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都會得到提升。整個人也就會變得越來越聰明,大腦就越用越靈。
我們所說的大腦越用越聰明,并不是對大腦進行“疲勞轟炸”,讓大腦無休無止地高速旋轉。大腦也有累的時候。當它累了,它就會自動進入抑制狀態,讓我們產生昏昏然的感覺,這是神經系統的自我保護機制。倘若只顧著不眠不休地追求“頭懸梁、錐刺股”的境界,我們的神經系統遲早會出現問題。
關于這點,科學家曾拿小狗做過實驗。在實驗過程中,科學家無所不用其極地對小狗進行干擾,即便小狗瞌睡得要死,也不讓它睡。一段時間后,小狗就開始茶飯不思,日漸消瘦,身上的毛也開始“嘩嘩”地往下掉,看起來明顯衰老了不少。
我們要學會合理用腦,既不能讓大腦過度疲勞,也不能將它束之高閣。我們要及時地給大腦補充能量,使它有足夠的動力維持正常的運轉。具備了這些前提條件,我們的大腦才能越用越聰明。
腦能源,來源于人體自動合成的核苷酸、多肽、多糖蛋白、多種酶和一些內分泌激素。當這些物質供給充足時,我們的大腦就能保持正常運轉的狀態,這個時候我們不僅記憶力好,學習效率也高。當大腦疲憊時,能量供應不足,就會導致“腦髓空虛”(中醫術語,即西醫的“腦供血不足”),腦動力不足以維持大腦的正常運轉,神經系統就會出現問題,記憶力也會隨之下降。良好的作息習慣其實是補充腦能源的最佳途徑。
在科學用腦的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大腦的保養和鍛煉。好比一輛性能不錯的車子,除了正常駕駛外,我們還要對其進行保養,如此才能保證車輛性能處于最佳狀態。如果開車出門時橫沖直撞,坑不躲,雨不避的,壞了也不維修,平時更不會保養,過不了多久,車子就會成為一堆廢銅爛鐵。你不愛惜車子,車子自然也不會愛惜你。物同此理,我們的大腦也是一樣,你不愛惜它,它也會拋棄你。
當我們緊張的時候,深吸幾口氣,就會感到心情輕松了許多;憤怒的時候,深吸幾口氣,先前激烈的情緒會得到緩和。這是因為深呼吸與均勻呼吸相結合,保證了大腦的供氧,從而使我們的行為得到了有效的調節。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成年人的注意力只能連續集中40分鐘,這就是說,當我們連續用腦40分鐘后,就要讓自己休息一下。這就要求我們,要科學安排用腦時間。
因此,大腦保養要從保證大腦供氧量和科學安排用腦開始。做到這些,你還怕你的腦子不能“越用越聰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