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讓你受益匪淺的極簡國學
- 諸葛文
- 1808字
- 2019-05-21 15:07:04
第二節(jié) 浪漫主義的楚辭
《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浪漫主義詩歌總集,也是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楚辭的出現(xiàn),為中國詩歌的發(fā)展開辟了一條新的大道。詩經(jīng)的現(xiàn)實主義與楚辭的浪漫主義如兩條奔騰不息的江河,塑造了先秦時期詩歌最輝煌的成就,對后世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1 《楚辭》概況
楚辭又稱“楚詞”,是戰(zhàn)國時代的偉大詩人屈原創(chuàng)造的一種詩體。作品運用楚地的文學樣式、方言聲韻,敘寫楚地的山川人物、歷史風情,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西漢末年,劉向?qū)⑶⑺斡竦淖髌芬约皾h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成為繼《詩經(jīng)》之后,對我國文學具有深遠影響的又一部詩歌總集,并且是中國漢族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楚辭》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現(xiàn),打破了《詩經(jīng)》以后兩三個世紀的沉寂而在詩壇上大放異彩。
小知識
宋玉、潘安、蘭陵王、衛(wèi)玠為中國古代四大美男。
劉向《楚辭》的原貌早已不見,但約100多年后成書的王逸《楚辭章句》,一直被公認是首部完整注疏《楚辭》的版本,也是最完整的注本。
按王逸《楚辭章句》“自序”,劉向的《楚辭》應為十六卷,而現(xiàn)見版本的《楚辭章句》卻是十七卷,多出了一篇王逸自作自注的《九思》,因此一直令人起疑,甚至有懷疑其作真?zhèn)握摺@^承王逸《楚辭章句》最受重視的版本是宋洪興祖《楚辭補注》。
洪興祖的《楚辭補注》,本旨是補王逸的《楚辭章句》,故取名“補注”,是公認較為全面保留《楚辭章句》、上接劉向《楚辭》的著作。在《楚辭》和《楚辭章句》原貌不見的情況下,《楚辭補注》遂成為最主要的追溯《楚辭》的版本。該書同樣十七卷,在承襲《楚辭章句》內(nèi)容上,作進一步《楚辭》的補注及闡發(fā)。
2 《楚辭》內(nèi)容
《楚辭》全書以屈原作品為主,其余各篇也都承襲屈賦的形式,包括屈原的《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游》《卜居》《漁父》,還收入了景差、宋玉和一些漢代作家的作品:《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哀時命》《九懷》《九嘆》《九思》。屈原的作品大致可分兩類:一類是《離騷》《九章》等在流放生活中寫的政治抒懷詩;另一類是以《九歌》為代表的祭歌和反映詩人世界觀、人生觀的《天問》。屈原的代表作《離騷》,也是“楚辭”的代表作品。由此,世人稱“楚辭”為“騷體詩”,并與《詩經(jīng)》并稱“詩騷”。
屈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出生于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名平,字原,號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曾任左徒、三閭大夫。他創(chuàng)立了“楚辭”這種文體,被譽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離騷》是屈原在遭第二次流放中,滿懷“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委屈,凝聚憂憤而寫成的。屈原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fā)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xiàn)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3 《楚辭》對中國文學發(fā)展的影響
著名作家鄭振鐸在《屈原作品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影響》一文中給予《楚辭》極高的評價:“像水銀瀉地,像麗日當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無星之夜,永遠在啟發(fā)著、激動著無數(shù)的后代的作家們。”
《楚辭》創(chuàng)立了對后世影響極廣的騷體。騷體文學包括楚歌和楚賦,它們有兩個共同點:一是以《楚辭》中的作品為模范;二是“兮”的大量運用,構成了騷賦有別于其他作品的外在標志。對中國影響極深的賦體文學也是出自“楚辭”。這里的“楚辭”指屈原開創(chuàng)的文學形式,包括《楚辭》之前就流行于世、有可能未進入《楚辭》的楚辭體作品。
《楚辭》是公認的與《詩經(jīng)》并立的詩的豐碑,它不僅創(chuàng)造了新的詩體,擴寬了詩歌的表現(xiàn)領域,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寫法和謀篇構思的方法還對散文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楚辭》中一些包含戲劇成分的作品和人物紛紛被搬上舞臺。《楚辭》還擴展了小說的想象空間,將一些題材故事滲入了小說中。
《楚辭》較早就流傳海外,特別是在日本、朝鮮、越南等國。至1581年,利瑪竇來華,東方文明遂遠播重洋,《楚辭》逐漸進入西方人的視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后,歐美世界開始廣泛注意《楚辭》。據(jù)粗略統(tǒng)計,17世紀至18世紀由傳教士以拉丁文翻譯的中國典籍達數(shù)百種,其中包括《楚辭》。至20世紀中葉,相繼出現(xiàn)英、法、德、意等文字的《楚辭》,其中以《離騷》為最多,甚至同一語種有不止一個譯本。
4 《楚辭》的特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