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切后果自負有法律效力嗎:171個不可不知的生活法律常識
- 維權幫
- 868字
- 2019-06-28 14:46:07
當事人惡意串通訂立的合同被認定為無效合同的,基于此合同取得的財產如何處理?
2013年8月,王某因急需用錢想將自己經營多年的超市整體出租,李某得知此消息后,決定租下該超市繼續經營。雙方為了不交房產稅將房屋租賃合同簽訂為承包經營合同,李某定期繳納承包費。合同生效后,李某將超市經營范圍擴大了,將樓上的房屋改成了賓館。一次,李某與稅務局朋友肖某吃飯,將這些事情全盤托出。肖某向本部門領導反映了此問題,稅務機關進行了罰款處理,王某讓李某承擔此罰款,李某不同意,王某遂將李某告上法庭,法庭最終以王某、李某二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利益為由判決二人簽訂的承包經營合同無效。那么,惡意串通導致合同被認定為無效合同,基于此合同取得的財產該如何處理呢?
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應盡的義務,納稅人應誠信經營,依法納稅,不能為了逃稅,規避法律,隱瞞實際的租賃關系。根據我國有關稅收的法律法規,國家對于房屋、店面等租賃產生的房屋租金征收一定的房產稅。承包經營占用發包方的房屋等財產不需要納稅。但是承包經營合同與租賃合同的最大區別就在于,承包經營合同中,承包人必須以發包人的名義對外經營,本案中的李某并沒有以原公司名義對外經營,而是在超市的基礎上發展了旅館經營,說明他們之間實質上不是承包經營關系而房屋租賃關系。雙方將租賃合同簽訂成經營承包合同,損害了國家利益,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該承包合同無效。根據《合同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王某、李某惡意串通損害了國家利益,其基于此合同取得的財產會被國家司法機關收繳。
適用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第五十九條 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
法律解析
惡意串通的合同一般都損害了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是情節惡劣的違法行為,因此,《合同法》第五十九條對這一行為進行了約束,當事人為自身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通過該合同取得的財產應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這種合同在被確認無效后,應由有關國家相關機關依法收繳雙方所得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