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開復傳:遵循內心的選擇
- 李尚芳子
- 2381字
- 2019-05-21 14:44:18
李開復在小學學什么
我們中國人講究“三歲看老”,如果這句話是真的,那么在李開復年幼的時候,是絕沒有人想到他能夠有日后的成就的。
時光荏苒,恍惚之間三四年就過去了,昔日的小嬰兒已經長成一個壯實的男孩,李開復需要去上學了。無論世事如何變遷,每個時代的兒童都是一樣的,在進入幼兒園之前,李開復也像我們今天的孩子一樣,哭鬧著不肯離開父母的懷抱。不過也和我們今天的孩子一樣,在和周遭的小朋友們熟識了之后,李開復很快便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
在幼兒園待了兩年之后,天性好動的李開復開始覺得越來越無聊,他不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樣,循規蹈矩地唱兒歌、吃點心、睡午覺,他想要去外面玩耍,想要認識更多的新朋友。這個時候,他從媽媽的口中知道了一個有趣的地方叫作小學。
李開復懇請媽媽送他去小學,但他的年紀還不足以升入小學。好在當時臺灣地區有一個少兒升學規定,對于年齡未到的學前兒童,可以通過考試提早進入教育體系。李媽媽對李開復講,如果他能夠通過這個考試,就可以去上小學,如果通不過,那么就要在幼兒園老實地待著,直到年齡達到升學線才行。面對母親等于是首肯一樣的表態,李開復充滿信心地點了點頭。
其實,李開復的母親應該比他更有信心才對。因為從李開復識字的時候開始,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母親就開始了對他的培養。在別的小朋友還在玩泥巴的時候,李開復便已經在母親的懷抱里念起了《唐詩三百首》,在別的小朋友連加減法都不會算的時候,李開復就已經在母親的教育下背熟了九九乘法表。母親的早教讓李開復很早便獲得了啟蒙,因此小學入學考試對于他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果不其然,在小學發放成績的那一天,李開復的名字出現在榜單的第一位。他比同學們更小的年紀,卻考了比同學們更高的分數。看著孩子進入小學,李媽媽既自豪又興奮,而李開復自然要比母親更加興奮。不過,這種興奮在過了一個暑假進入學校的第一天,就被呆板的學校教育給打消了。
當時臺灣地區的教育系統,雖然云集了來自各地的教育精英,但小學教育仍然是一副死板的狀態。
坐座位要端正、手要背在后面,不能東張西望,不準交頭接耳,上課不準打瞌睡,座位上搞小動作則是會被罰打手板。如此呆板的學校環境,讓一心想換一個天地好好玩耍的李開復頓時傻了眼,他想著幼兒園和小學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堂了。但幾個月之前,卻是他主動要求告別“天堂”的。
如果是一般的小朋友,遇到這種事情多半是要哭鬧的,但小小的李開復卻并沒有哭鬧,這可能就源于他得自母親的樂觀天性。李開復沒有哭鬧,雖然呆板的課堂讓他覺得更加煩悶,但是他有自己尋找樂趣的方法。
李開復經常在課堂上調皮搗蛋,老師不讓他做什么,他就偏要做什么,和同學交頭接耳、扔小紙條、接老師的話,總之是極盡調皮之能事。但與此同時,小小年紀的李開復又非常聰明,無論什么知識,老師講一遍他都能夠理解,很多知識比他年齡大的同學還沒記住,他就已經能夠倒背如流了。這個既聰明又愛搗亂的李開復真是讓老師們又愛又恨。后來老師們實在沒有辦法,一氣之下把他的課桌挪到了第一排,以便隨時可以盯著他,防止他隨便說話、傳紙條,擾亂課堂秩序。
據李開復自己回憶,有一次自己在課堂上搗蛋,任老師怎么說都沒有用,最后把老師氣得無奈,只好拿出誰也想不到的辦法來治他——用膠帶粘住了李開復的嘴。這一下,李開復沒有辦法再說話了,但他卻更加來勁了,看著同學們對自己指指點點,李開復像個“人來瘋”一樣,更加興奮了。
但就在這時,李開復看到遠處媽媽正向教室走來,原來媽媽是來接自己放學的。在課堂上搗蛋的李開復,卻不想讓媽媽看到自己這副模樣,于是他趕快把頭低了下來,把嘴埋在了胳膊肘里,以免讓媽媽發現。他這個小動作當然逃不過媽媽的眼睛,看著李開復一臉羞愧的樣子,媽媽選擇讓李開復自己反省,而沒有過多地批評。
媽媽將認錯的主動權交給李開復,這讓少年的李開復備感自己是被媽媽尊重的,這種尊重一方面讓小小的李開復不免有些驕傲,因而總是在犯錯和反省之間徘徊。譬如這一次他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收斂了調皮搗蛋的作風,但僅僅過去沒幾天,他便故態復萌,又開始和同學們打打鬧鬧。但在另一方面,媽媽的這種尊重,卻也培養了李開復的獨立人格,所以即便在很小的時候,他也能自主地對事情進行判斷,分清楚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據李開復回憶,在他上學的時候,學校里的體罰是家常便飯,整個社會也認為對孩子的處罰是一種理所應當的教育手段,也正因為如此,有些師德不是很好的老師便借著這種風氣,做了一些中飽私囊的事情,李開復上小學時候的一位班主任就是這樣。
這位班主任在班級里規定,在課上搗蛋的同學,每被抓到一次,就要被罰款兩元錢,錢要繳入班費。這個規定一出來,作為班上最搗蛋的李開復,自然是首當其沖的。當時李開復每天都有家里給的幾元錢買午餐,但因為他老是被抓作典型,所以往往還沒有到中午,錢就被罰光了,有時只能餓著肚子等下午放學回家去吃晚飯。
被老師處罰讓李開復感到沮喪,但畢竟是因為自己調皮搗蛋,這也沒有什么好抱怨的。但李開復覺得,既然自己和不少同學都有過被處罰的經歷,那么班費總應該非常充裕吧,因此在得知班費枯竭的時候,李開復馬上就想到了這中間一定有人搞鬼。
于是,他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把班費的進出項目算了個遍,發現班主任果然沒有把罰款計入到班費中來,既然是這樣,那么罰款就一定是被班主任裝進自己的腰包了。
對于一般的小學生來說,即便他發現了這種狀況,更多的也只是感到委屈和氣憤。但李開復不一樣,他想了一個辦法,用左手寫了一封長信,然后把信悄悄塞進校長辦公室的門縫里。結果可想而知,第二天班主任被校長叫過去好一頓訓斥,而在這件事情之后,班級里關于搗蛋罰款的規定也悄然取消了。
從這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在小學當中,李開復對于文化知識的熱衷,是遠遠比不上對新奇事物的熱衷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他在刻板的教育中仍然保持了獨立的性格,而這對于他以后的人生道路都有著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