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安管理處罰法新解讀
- 中國法制出版社
- 9638字
- 2019-05-21 14:48:52
第一節 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和處罰
第二十三條 擾亂單位、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和選舉秩序的行為及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致使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的;
(二)擾亂車站、港口、碼頭、機場、商場、公園、展覽館或者其他公共場所秩序的;
(三)擾亂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攔截或者強登、扒乘機動車、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的;
(五)破壞依法進行的選舉秩序的。
聚眾實施前款行為的,對首要分子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解讀與應用
●[擾亂單位秩序的行為]
本條第1款第(一)項規定了擾亂單位秩序的行為。表現為實施擾亂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秩序的行為,并造成這些單位的工作、生產、營業、醫療、教學、科研不能正常進行,尚未造成嚴重損失。應注意將擾亂單位秩序行為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區別開來。
●[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行為]
第1款第(二)項規定了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行為。本項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公共場所的秩序,侵犯的對象是公共場所。所謂公共場所,是指具有公共性的特點,對公眾開放,供不特定多數人出入、停留、使用的場所。應注意將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行為與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區別開來。
●[擾亂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的行為]
第1款第(三)項規定了擾亂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的行為。此類行為侵犯的客體是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而非交通管理秩序。公共交通工具是指正在運營的公共汽車、電車、火車、船舶、航空器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應注意將擾亂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的行為與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區別。
●[非法攔截、爬乘交通工具的行為]
行為表現為采用非法攔截或者強登、扒乘等方法影響機動車、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的行為。本項行為的侵犯對象包括機動車輛、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不限于公共交通工具。
●[破壞選舉秩序的行為]
這里規定的選舉是廣義的法律規定的各類選舉。依法進行的選舉,主要指依照法律規定的需要,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進行的選舉。包括選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或者國家機關領導人,也包括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的選舉等。破壞選舉秩序的行為不要求“情節嚴重”,只要使得選舉無法正常進行或者影響正常的選舉結果即可。應將其與破壞選舉秩序罪區別開來。
●[聚眾實施和首要分子]
聚眾實施擾亂公共秩序行為,是指組織、糾集他人實施本條第1款規定的五類行為。首要分子是指,違法行為的組織者、鼓動者以及實施違法行為活動中起主要作用的人。由于聚眾實施擾亂公共秩序行為會相應加重擾亂公共秩序的后果,甚至構成擾亂社會治安的群體性事件,因此對于實施此類行為的首要分子規定了更加嚴厲的處罰,拘留最高可達15日,可以并處1000元以下的罰款。
●[擾亂單位秩序的行為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區別]
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是指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或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行為。我國刑法規定,聚眾擾亂社會秩序,情節嚴重,致使工作、生產、營業和教學、科研無法進行,造成嚴重損失的,對首要分子,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對其他積極參加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構成犯罪的嚴重損失,一般是指行為人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導致生產、營業單位較長時間不能正常生產或營業,從而造成經營損失;導致黨政機關不能正常辦公,造成不良影響;導致教學、科研機構不能正常進行教學、科研工作,從而嚴重阻礙了教學、科研工作等情形。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的主體僅限于聚眾的首要分子和積極參加者,對于一般的參與者,不以犯罪論處,視情節可以擾亂單位秩序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擾亂公共交通工具的秩序的行為與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的區別]
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是指聚眾堵塞交通或者破壞交通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的行為。
二者的主要區別:一是侵犯的客體不同,前者侵犯的是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后者的客體是交通秩序;二是發生的地點不同,前者發生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后者可以發生在道路或交通工具上;三是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可以包括一般參加人員,而后者僅限于首要分子;四是情節不同,前者情節較輕,未造成嚴重后果,后者情節嚴重,如導致交通秩序嚴重破壞,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等。
●[破壞選舉秩序的行為與破壞選舉秩序罪的區別]
破壞選舉罪,是指在選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時,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破壞依法進行的選舉活動,情節嚴重的行為。
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情節的輕重和造成的后果上。情節不惡劣,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如破壞選舉的行為沒有致使選舉結果嚴重違背民意,沒有造成重大不良社會、政治影響,構成破壞選舉秩序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否則構成破壞選舉罪。我國刑法規定,在選舉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國家機關領導人員時,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以案說法9] 2011年以戴某為首的數十名街道辦事處事業編制下崗人員到某區政府上訪,連續3天圍堵區政府上下樓等多處通道,致使區政府機關工作不能正常進行。該市公安局某某分局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給予戴某行政拘留15日的行政處罰。戴某不服申請復議,某某市公安局不久后作出行政復議決定書,決定維持該處罰決定。戴某遂向法院提起訴訟。法院判決維持被訴處罰決定。本案中,戴某等人的圍堵行為已經構成擾亂單位秩序的違法行為,又因戴某是聚眾實施擾亂單位秩序的行為的首要分子,故對其應當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3條第2款的規定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機關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有關問題的解釋(二)》第6條(P209)
第二十四條 擾亂文化、體育等大型群眾性活動秩序的行為及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擾亂文化、體育等大型群眾性活動秩序的,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強行進入場內的;
(二)違反規定,在場內燃放煙花爆竹或者其他物品的;
(三)展示侮辱性標語、條幅等物品的;
(四)圍攻裁判員、運動員或者其他工作人員的;
(五)向場內投擲雜物,不聽制止的;
(六)擾亂大型群眾性活動秩序的其他行為。
因擾亂體育比賽秩序被處以拘留處罰的,可以同時責令其十二個月內不得進入體育場館觀看同類比賽;違反規定進入體育場館的,強行帶離現場。
■解讀與應用
大型群眾性活動的舉行需要有一個良好的秩序的保障。大型群眾性活動的主辦方會設定一些條件,確定其與參與者之間的權利義務,以及入場的憑證等。此外,為了保證活動的順利進行,對于參與活動的主要參加者,比如運動員、裁判員和其他工作人員,應當保證他們的人身和財產安全。因此,本條第1款規定了應當給予罰款、拘留行政處罰的擾亂大型群眾性活動秩序行為的具體情形。這六項所列行為雖然形式各異,但都對大型群眾性活動的秩序產生不良影響,干擾了活動的正常進行,甚至會導致更加嚴重的后果,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故應當予以禁止和處罰。
第2款是針對因擾亂體育比賽秩序被處以拘留處罰的人所作的特別規定,即對其可以同時責令12個月內不得進入體育場館觀看同類比賽;違反進入者,強行帶離。
[以案說法10] 2006年9月12日,在某主隊對某客隊的中超比賽結束后,主隊球迷黃某、李某和朱某因不滿主隊輸球,沖進球場,圍攻裁判員和客隊球員。裁判員和球員慌忙逃避。其他球迷也不停地叫喊,造成場面一片混亂。隨后黃某等三人被公安人員現場制服。隨后,公安機關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4條第(四)項之規定,對黃某等三人分別處以5日行政拘留。擾亂體育比賽等大型活動秩序的行為被納入治安管理處罰的范疇,其目的是為了避免體育場館內的秩序免受他人、尤其是已有“搗亂”記錄的人的破壞,使體育比賽能夠正常進行。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11-16條(P210-211)
《煙花爆竹安全管理條例》第3條、第5條、第28-35條、第42條(P316、320-321、323)
《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治安管理辦法》第12條、第15條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14-19條(P229)
第二十五條 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及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解讀與應用
本條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散布謠言,是指捏造并散布沒有事實根據的謊言用以迷惑不明真相的群眾,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是指編造火災、水災、地質災害以及其他危險情況和傳染病傳播的情況以及有違法犯罪行為發生或明知是虛假的險情、疫情、警情,向有關部門報告的行為。本項規定的行為在主觀上是出于故意,是為了擾亂社會公共秩序而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如果行為人主觀上不是出于故意,則不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如對道聽途說信以為真或者由于認識判斷上的失誤,而出于責任心向有關部門報錯了險情、疫情、警情的,不能視為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此外,還應當明確,無論行為人是否實現擾亂公共秩序的目的,不影響對本項規定的行為的認定。
(2)投放虛假的危險物質。投放虛假的危險物質,是指明知是虛假的危險物質而以郵寄、放置等方式將虛假的類似于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置于他人或者公眾面前或者周圍的行為。這種投放虛假的危險物質的行為,雖然不至于發生真正的爆炸、毒害、放射后果以及傳染性疾病的傳播,但是會造成一定范圍的恐慌,嚴重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特別是在恐怖分子投放真的危險物質的情況下,這種投放虛假的危險物質的行為,會使人真假難辨,危害更大,應當予以適當的處罰。
(3)散布恐怖信息的行為。散布恐怖信息的行為,是指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放火是指故意縱火焚燒公私財物,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投放危險物質,是指向公共飲用水源、食品或公共場所、設施或者其他場所投放能夠致人死亡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的行為。揚言實施,是指以公開表達的方式使人相信其將實施上述行為。
●[投放虛假的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行為與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的區別]
我國刑法規定,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傳染病病原體等物質,或者編造爆炸威脅、生化威脅、放射威脅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后果的,處5年以上有徒刑。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造成后果的嚴重程度,如果行為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如給國家、集體、公民造成較大經濟損失、造成較大的社會影響或者造成人員的傷亡,則構成犯罪,否則,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
●[認為他人編造的虛假傳言為真而予以散布的,是否構成本條規定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
散布謠言,是指捏造并散布沒有事實根據的謊言用以迷惑不明真相的群眾,擾亂社會公共秩序的行為。本項規定的行為在主觀上是出于故意,是為了擾亂社會公共秩序而散布謠言。如果行為人主觀上不是出于故意,則不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如對道聽途說信以為真或者由于認識判斷上的失誤,而出于責任心向有關部門報錯了險情、疫情、警情的,不能視為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因此,認為他人編造的虛假傳言為真而予以散布的行為不適用本條規定。
[以案說法11] 原告高某承包了某某村村委河道清理工程后轉包給王某等人。2011年11月4日下午,原告高某與王某同去結算工程款,在村支部書記曹某將結算好的工程款支付給原告后,原告數出6800元放進自己的口袋里,另外20000元放在桌子上。王某便當著高某的面拿了桌子上的20000元現金,原告并未表示異議,但提出王某等承擔500元鋼管損失不夠。后高某給王某打電話,協商不成,原告即向被告110指揮中心報警,謊稱自己的20000元工人工資被不認識的江蘇人搶劫了。隨即被告將王某等人攔獲。查獲真相后,被告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第(一)項的規定,對高某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高某不服,向法院起訴。法院判決維持行政處罰決定。本案中,原告高某出于個人利益,實施了故意謊報警情的行為,依法應當受到行政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17-19條(P211)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20-22條(P229)
第二十六條 尋釁滋事行為及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
(一)結伙斗毆的;
(二)追逐、攔截他人的;
(三)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的;
(四)其他尋釁滋事行為。
■解讀與應用
尋釁滋事行為,是指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起哄鬧事,肆意挑釁,橫行霸道,打群架,破壞公共秩序,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本類行為表現為行為人公然藐視國家法紀、社會公德,破壞公共場所秩序和生活中人們應當遵守的共同準則,實施尋釁滋事行為擾亂公共秩序。尋釁滋事行為主要表現為如下幾種形式:①追逐、攔截他人,即出于取樂、尋求精神刺激等不健康動機,無故追趕、攔擋、侮辱、謾罵他人,以及追逐、攔截異性等。②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即以蠻不講理的流氓手段,強行索要市場、商店的商品以及他人的財物,或者隨心所欲損壞、毀滅、占用公私財物。③結伙斗毆的。一般是指出于私仇宿怨、爭霸一方或者其他動機而以結成團伙的方式打群架。④其他尋釁滋事行為,比如,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混亂的;行為人出于取樂、尋求精神刺激等目的在公共場所無事生非,制造事端,擾亂公共秩序。
●[結伙斗毆的違法行為與聚眾斗毆罪的區別]
根據《刑法》第292條的規定,聚眾斗毆罪是指(在首要分子的組織、策劃、指揮下)出于私仇、爭霸或者其他不正當目的而糾集多人成幫結伙地進行打架斗毆的行為。二者的區別主要體現在情節和危害結果不同。結伙斗毆行為雖然有時也會侵犯他人的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但情節較輕,危害不大;聚眾斗毆罪情節嚴重,社會影響惡劣,而且常常造成人身傷亡和重大財產損失的嚴重后果。
●[尋釁滋事行為與尋釁滋事罪的區別]
根據《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的規定,尋釁滋事罪,是指隨意毆打他人,追逐、攔截、辱罵、恐嚇他人,強拿硬要或者任意損毀、占用公私財物,情節嚴重的,在公共場所起哄鬧事,造成公共場所秩序嚴重混亂的行為。兩者區別的關鍵在于情節是否惡劣。尋釁滋事行為的情節較輕,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構成尋釁滋事罪必須是情節惡劣、后果嚴重,如多次毆打他人取樂,引起公憤;多次毆打他人致人輕傷等,結伙、持械追逐、攔截他人,追逐、攔截婦女造成惡劣影響或后果嚴重等。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20條(P211)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23條(P229)
第二十七條 利用封建迷信、會道門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及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一千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組織、教唆、脅迫、誘騙、煽動他人從事邪教、會道門活動或者利用邪教、會道門、迷信活動,擾亂社會秩序、損害他人身體健康的;
(二)冒用宗教、氣功名義進行擾亂社會秩序、損害他人身體健康活動的。
■解讀與應用
●[利用封建迷信、會道門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
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教義而建立的,不受國家法律承認和保護的非法組織。其發展教徒、籌集活動經費、傳教方式是反社會的、反道德的、邪惡的,故稱之為邪教組織。會道門,是封建迷信活動組織的總稱,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或反社會性質。在理解本條時,注意迷信行為與邪教行為的區別。迷信行為往往并不涉及政治野心,更多是利用其他人的迷信心理為自己斂財,而且也很少發展成嚴密的組織體系,沒有完整的“歪理邪說”,因此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少。
●[冒用宗教、氣功名義擾亂社會秩序]
正常的宗教活動以及以強身健體為目的的氣功活動受到國家保護,任何人不得冒用宗教、氣功名義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的活動,否則即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21-23條(P211)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24-26條(P229)
第二十八條 干擾無線電業務及無線電臺(站)的行為及處罰
違反國家規定,故意干擾無線電業務正常進行的,或者對正常運行的無線電臺(站)產生有害干擾,經有關主管部門指出后,拒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情節嚴重的,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解讀與應用
故意干擾無線電業務的正常進行和干擾無線電臺(站)的行為,是指行為人違反國家規定,故意干擾無線電業務的正常進行,或者對正常運行的無線電臺(站)產生有害干擾,經有關主管部門指出后,拒不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的行為。實踐中,一般發生的各種干擾事件絕大多數是由于非法使用無線通信設備或者違規產品造成的,比如擅自使用大功率的無繩電話、機動車擅自安裝無線通信設施和設備、有線電視放大器、私設電臺等行為。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24-25條(P211)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27-28條(P229)
第二十九條 侵入、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及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違反國家規定,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造成危害的;
(二)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的;
(三)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
(四)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信息系統正常運行的。
■解讀與應用
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是指違反國家規定,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造成一定損害后果的行為。注意,僅僅是侵入并不構成違法行為,需要造成一定的損害。
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或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貯、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破壞,使得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尚不嚴重的行為。目前,此種行為主要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的行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和應用程序的行為,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的行為等。
●[計算機信息系統]
計算機信息系統,是指由計算機及其相關的和配套的設備、設施(含網絡)構成的,按照一定的應用目標和規則對信息進行采集、加工、存儲、傳輸、檢索等處理的人機系統。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應當保障計算機及其相關的和配套的設備、設施(含網絡)的安全,運行環境的安全,保障信息的安全,保障計算機功能的正常發揮,以維護計算機信息系統的安全運行。目前,我國關于計算機信息系統管理方面的法規有:《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出入信道管理辦法》、《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國際聯網管理辦法》、《專用網與公用網聯網的暫行規定》等?!斑`反國家規定”主要是指違反上述規定。
●[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
是指違反國家規定,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且造成一定損害后果的行為。目前,“侵入”的方法有,(1)冒充。冒充的方式有:一是利用網絡設計缺陷,冒充合法用戶;二是使用他人的防偽代碼冒充進入他人的計算機網絡;三是乘機而入,即利用合法用戶輸入口令之際獲取訪問,或者合法用戶結束使用尚未退出聯機之前獲取訪問的一種方法;四是利用非法程序或方法蒙騙正在向計算機登陸的合法用戶以進入系統。(2)技術攻擊,即使用技術打敗技術,而不采取其他方法。(3)后門,后門一般是由軟件作者以維護或其他理由設置的一個隱秘或偽裝的程序或系統的一個入口。例如,一個操作系統的口令機構可能隱含這樣一個后門,它可以是一定序列的控制字符允許訪問經理的賬號。當一個后門被人發現后,就可能被未授權用戶惡意使用。
●[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
是指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或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貯、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破壞,使得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尚不嚴重的行為。目前,此種行為主要有: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的行為,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數據和應用程序的行為,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的行為等。
●[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與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區別]
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行為。我國刑法第285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侵入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技術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者的區別有兩點:一是侵入的對象不同,非法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侵入的是國家事務、國防建設、尖端科學領域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前者侵入的是這三種以外的其他的計算機信息系統。二是侵入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是行為犯,只要一非法侵入就構成犯罪,而前者要造成一定的危害才能構成。
●[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的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與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的區別]
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是指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和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破壞,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行為。我國刑法第286條規定:“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進行刪除、修改、增加、干擾,造成計算機信息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違反國家規定,對計算機信息系統中存儲、處理或者傳輸的數據和應用程序進行刪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嚴重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故意制作、傳播計算機病毒等破壞性程序,影響計算機系統正常運行,后果嚴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二者主要的區別在于后果是否嚴重。后果嚴重,是指國家重要的計算機信息系統功能受到破壞,給國家、集體、個人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影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等情形。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達到嚴重后果的,依照本條規定給予治安處罰。
[以案說法12] 張某編制了截取網絡游戲“魔獸世界”的用戶賬號的程序后,將該程序發給好友李某。隨后李某將該程序植入某網絡系統的網頁代碼內。自2011年1月到2011年7月之間,張某、李某等多次侵入該系統,截取了大量網絡游戲“魔獸世界”的用戶賬號,大肆竊取他人的虛擬裝備以及虛擬貨幣,并在網站上大量交易牟利。后公安機關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9條第(一)項之規定,對張某、李某分別給予治安拘留5日的處罰。本案中,行為人通過編制程序的方式截取他人信息,從而盜取他人的虛擬財產牟利,其行為已經構成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應當受到處罰。
■關聯參見
《公安部關于規范違反治安管理行為名稱的意見》第26-29條(P211)
《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第7條、第20條、第23-24條、第26條(P373、375)
《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第15條〔危害信息網絡安全的活動〕(P382)
《公安部關于違反公安行政管理行為的名稱及其適用意見》第29-32條(P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