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基本養老保險

2 本章說明

本章共13條,規定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涉及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范圍、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基本養老金構成、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條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籌資方式及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等內容。

第十條 覆蓋范圍

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解讀與應用

● [靈活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

靈活就業人員是指以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彈性工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實現就業的人員,包括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律師、會計師、自由撰稿人、演員等自由職業者等等,這類人員在工作時間、勞動報酬、工作場所、勞動關系等方面與傳統的建立在工廠制度基礎上的勞動者不一樣,有的沒有用人單位,有的14與用人單位沒有建立固定的勞動關系,但是他們提供了某種形式的勞動,有勞動收入,可以將他們納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靈活就業人員可以自愿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注意,有些非全日制從業人員與用人單位建立了比較固定的勞動關系,應當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

● [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

目前我國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實行的是退休養老,費用由國家負擔,個人不繳費,養老金標準以本人工資為基數,按工齡長短計發。在立法過程中,對于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是否應當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存在不同意見。有的意見提出,中央多次提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公務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方向是明確的,公務員養老保險改革應當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改革同步進行,實行統一的制度。考慮到改革要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目前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正在推進,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工作人員的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正在研究中,但尚無具體的政策。所以本法規定,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養老保險的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以案說法2]用人單位是否有義務為農民工參保養老保險?

農民工張某在家鄉參加了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簡稱“新農保”)。2007年7月來到北京某物業公司工作。該公司得知張某已經參加新農保后,就社會保險問題與其協商約定:將保險金折成工資支付給張某。2009年8月,物業公司與張某解除了勞動合同。張某以該公司未給其繳納社會保險為由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出仲裁申請,要求物業公司向他支付2007年7月至2009年8月的養老及失業保險金及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仲裁委員會裁決支持了張某的第一項仲裁申請。物業公司以沒給張某繳納社會保險費是因為張某參加了新農保,責任在張某,而不在該公司為由,向法院提起訴訟。那么,物業公司的理由能夠的到法院的支持嗎?

用人單位應當為農民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社會保險法》第十條第一款規定,職工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共同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屬于農村居民自愿參加,而為勞動者繳納社會保險費則是用人單位的法定義務,新農保與社保不矛盾,故物業公司與張某對社會保險所作的約定沒有法律效力,物業公司應按期為張某支付未繳納的養老和失業保險費。

[以案說法3]非全日制用工的用人單位是否可以不為非全日制勞動者繳納養老保險費?

李某系某用人單位招用的非全日制勞動者,雙方簽訂了書面勞動合同,并在勞動合同中約定:用人單位不為其繳納養老保險費。勞動合同期限為10個月,從2007年12月22日到2008年10月21日。2008年6月20日,用人單位提出不再履行勞動合同,李某本人表示同意,但要求用人單位為其繳納養老保險費。用人單位告知:雙方已經在勞動合同中明確不為其繳納養老保險費。但李某認為,雙方勞動合同中的相關約定違反了《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屬無效條款。于是,李某向當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請求仲裁機構裁決該單位為其補繳養老保險費。李某的請求能夠得到仲裁機構的支持嗎?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4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24小時的用工形式。根據上述規定,認定非全日制用工應同時具備如下兩個要件:其一,非全日制用工以小時計酬為主,但并不排除其他的計酬方式。例如,以天或者完成一定工作為計酬方式;其二,勞動者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4小時,每周工作時間不超過24小時。原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關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問題的意見》(勞社部發[2003]12號)第十條規定,從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勞動者應當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原則上參照個體工商戶的參保辦法執行。也即,非全日制用工從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養老保險費。根據《社會保險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可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由個人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可見,非全日制從業人員并非必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而是可以參加。本案中,李某與用人單位之間建立的非全日制用工關系,雙方在簽訂的書面勞動合同中約定:“用人單位不為李某繳納養老保險費。”此種約定并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屬于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的法定事由。當然,用人單位并不是不能為非全日制用工從業人員繳納社會保險費。用人單位完全可以為非全日制從業人員繳納養老保險費。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對于全日制用工從業人員,用人單位是不能以書面勞動合同排除自己的繳費義務的。若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做出此種排除性規定,就是違反了《社會保險法》第十條的規定。對此,用人單位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關聯參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75條[補充保險和個人儲蓄保險](P112)

第十一條 制度模式和基金籌資方式

基本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以及政府補貼等組成。

第十二條 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

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單位職工工資總額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

職工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本人工資的比例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

無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未在用人單位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全日制從業人員以及其他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分別記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

■解讀與應用

用人單位的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按照現行政策,用人單位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比例,一般不超過企業工資總額的20%,具體比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定。

靈活就業人員的繳費基數和繳費比例。按照現行政策,城鎮個體工商戶等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繳費基數為當地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繳費比例為20%,其中8%記入個人賬戶。

■關聯參見

《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P205)

第十三條 政府財政補貼

國有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前,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應當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由政府承擔。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出現支付不足時,政府給予補貼。

■解讀與應用

這里的視同繳費年限期間是指實行個人繳費制度前,職工在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工作的工齡。由于視同繳費年限期間,作為用人單位的國有企業和事業單位并沒有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職工個人也沒有繳費,但職工退休時養老保險基金要支付統籌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這部分費用應當由政府承擔。

第十四條 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不得提前支取,記賬利率不得低于銀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稅。個人死亡的,個人賬戶余額可以繼承。

■解讀與應用

● [個人賬戶養老金不能提前支取]

個人賬戶養老金不得提前支取。根據國家規定,目前職工按照工資收入的8%繳納養老保險費,記入個人賬戶。個人賬戶養老金是個人工作期間為退休后養老積蓄的資金,是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強制提取的,退休前個人不得提前支取,尤其是在目前名義賬戶下,這部分資金實際上用于支付當期退休人員的基本養老待遇,如果提前支取,養老保險基金會有很大的資金缺口,基金支出會出現困難。

● [個人賬戶養老金余額可以繼承]

個人賬戶養老金雖具有強制儲蓄性質,但屬于個人所有,個人死亡的(包括退休前和退休后),個人賬戶養老金余額可以繼承。需要說明的是,2006年1月1日后個人賬戶資金全部由個人繳納形成,在此以前,個人賬戶中一部分資金是個人繳納,一部分是由單位繳費中劃入的。根據國家規定,個人死亡的,其個人賬戶余額中的個人繳費部分可以繼承,單位繳費部分不能繼承,應當并入統籌基金。

第十五條 基本養老金構成

基本養老金由統籌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基本養老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

■解讀與應用

● [統籌養老金]

統籌養老金來自于由用人單位繳費和財政補貼等構成的社會統籌基金,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等因素確定。

● [個人賬戶養老金]

個人賬戶養老金是基本養老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人為自己養老儲蓄的資金,體現養老保險中的個人責任。按照現行的制度規定,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職工退休時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和本人退休年齡等因素確定。

第十六條 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條件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解讀與應用

● [退休年齡]

根據《國務院關于安置老弱病殘干部的暫行辦法》和《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的規定,企業職工退休年齡為:男職工為年滿60周歲,女干部為55周歲,女工人為50周歲;從事井下、高空、高溫、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者其他有害身體健康的工作,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的;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連續工齡滿10年,經醫院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因工致殘,經醫療證明,并經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

● [繳費年限]

繳費滿15年是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基本條件之一。注意,規定最低繳費年限為15年,并不是繳滿15年就可以不繳費。對職工來說,繳費是法律規定的強制性義務,只要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就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繳費。同時,個人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與個人繳費年限直接相關,繳費年限越長、繳費基數越大,退休后領取的養老金就越多。

第十七條 參保個人因病或非因工致殘、死亡待遇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解讀與應用

● [喪葬補助金和遺屬撫恤金]

喪葬補助金是職工死亡后安葬和處理后事的補助費用。遺屬撫恤金是職工死亡后給予其家屬的經濟補償和精神安慰。個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單位和自己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主要是為了其退休后能夠享受基本養老待遇,個人退休前和退休后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個人賬戶的余額可以作為遺產由遺屬繼承,單位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并入統籌基金,作為社會互濟資金,遺屬不能主張繼承權。但是,為了體現參保人員對統籌基金的貢獻,本法規定,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作為參保人員死亡的喪葬補助費用和遺屬撫恤費用。遺屬的范圍一般包括死者的配偶、子女、依靠死者生前供養的父母,以及依靠死者生活的其他親屬。

● [病殘津貼]

病殘津貼是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對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參保人員的經濟補償。參保人員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不能享受養老保險待遇,如果完全喪失勞動能力,不能工作,生活就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依靠其他家庭成員,如果參保人員同時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整個家庭就會陷入困境。因此,參保人員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繳納了保險費,對養老保險基金作出了貢獻,在其失去生活來源時,養老保險基金應當承擔一定的責任。

第十八條 基本養老金調整機制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情況,適時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

第十九條 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制度

個人跨統籌地區就業的,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隨本人轉移,繳費年限累計計算。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基本養老金分段計算、統一支付。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解讀與應用

● [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

根據《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的規定,參保人員跨省流動就業的,由原參保所在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具參保繳費憑證,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應隨同轉移到新參保地。參保人員達到基本養老保險待遇領取條件的,其在各地的參保繳費年限合并計算,個人賬戶儲存額(含本息)累計計算;未達到待遇領取年齡前,不得終止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并辦理退保手續;其中出國定居和到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定居的,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參保人員跨省流動就業,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按下列規定辦理:(一)參保人員返回戶籍所在地(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下同)就業參保的,戶籍所在地的相關社保經辦機構應為其及時辦22理轉移接續手續。(二)參保人員未返回戶籍所在地就業參保的,由新參保地的社保經辦機構為其及時辦理轉移接續手續。但對男性年滿50周歲和女性年滿40周歲的,應在原參保地繼續保留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同時在新參保地建立臨時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賬戶,記錄單位和個人全部繳費。參保人員再次跨省流動就業或在新參保地達到待遇領取條件時,將臨時基本養老保險繳費賬戶中的全部繳費本息,轉移歸集到原參保地或待遇領取地。(三)參保人員經縣級以上黨委組織部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行政部門批準調動,且與調入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并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不受以上年齡規定限制,應在調入地及時辦理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手續。

跨省流動就業的參保人員達到待遇領取條件時,按下列規定確定其待遇領取地:(一)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在戶籍所在地的,由戶籍所在地負責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二)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而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滿10年的,在該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當地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三)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所在地累計繳費年限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回上一個繳費年限滿10年的原參保地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四)基本養老保險關系不在戶籍所在地,且在每個參保地的累計繳費年限均不滿10年的,將其基本養老保險關系及相應資金歸集到戶籍所在地,由戶籍所在地按規定辦理待遇領取手續,享受基本養老保險待遇。

● [分段計算、統一支付]

分段計算是指參保人員以本人各年度繳費工資、繳費年限和待遇取得地對應的各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計算其基本養老保險金。為了方便參保人員領取基本養老金,本法規定了統一支付的原則,就是無論參保人員在哪里退休,退休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當將各統籌地區的繳費年限和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分段計算出來,將養老金統一支付給參保人員。

■關聯參見

《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暫行辦法》(P220)

第二十條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其籌資方式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

■解讀與應用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與上個世紀90年代開展的以個人繳費為主、完全個人賬戶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相對而言的,是指在基本模式上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在籌資方式上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可以在戶籍地自愿參加新農保。

■關聯參見

《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三(P212)

第二十一條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

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按月領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解讀與應用

根據《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規定,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

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也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于15年。

■關聯參見

《國務院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七(P213)

第二十二條 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并實施。

■解讀與應用

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一些收入較低,不能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城鎮居民提供了參加養老保險的途徑。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纳雍县| 东乌珠穆沁旗| 海兴县| 时尚| 丘北县| 车致| 沈阳市| 镇平县| 莒南县| 赫章县| 乳山市| 澄迈县| 乐都县| 古浪县| 东乌珠穆沁旗| 溆浦县| 吉首市| 柘荣县| 安庆市| 额尔古纳市| 和龙市| 普陀区| 闽侯县| 勃利县| 龙游县| 海门市| 政和县| 井陉县| 泰州市| 刚察县| 昌图县| 尚志市| 泸州市| 青冈县| 武宣县| 太仓市| 乐安县| 镶黄旗| 邯郸市| 盐边县| 乐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