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I超級詢問術
- 魏冰冰
- 1897字
- 2019-01-10 17:04:00
封閉式詢問
無論是同家人間的日常交流,還是外出同陌生人之間的溝通,陳龍都會讓人產生一種審犯人式的不適感。究其原因,這主要是因為陳龍出于職業習慣(警察),過多使用封閉式問題與人交流造成的。
比如,回家看到女兒糟糕的考試成績后,陳龍當即將女兒叫到身邊詢問道:“你是不是不想上學了?”女兒:“不是。”陳龍:“你是不是談戀愛了?”女兒:“沒有。”陳龍:“你上課到底有沒有認真聽講?”女兒:“有。”
陳龍:“既然你還想繼續上學,又沒有談戀愛,上課也在認真聽講,為什么這次卻退步這么厲害?你是不是還想說這次題目太難,閱卷老師太嚴?”女兒“哇”的一聲大哭道:“不是。”陳龍仍然不依不饒道:“你是不是覺得我這樣對你,讓你受委屈了?”
對于陳龍而言,他對女兒的詢問出發點在于表達對女兒學習的關心,但他在詢問時使用了一連串的封閉式問題,并沒有給女兒任何解釋和辯解的機會。如此一來,非但沒能讓女兒感受到父親對自己的關心,反而給其造成了一種“成績下降,父親很生氣”或者“父親一點兒都不在乎我,只知道關心學習成績”的誤解,無形中增加了父女間溝通和交流的障礙。
FBI審訊專家告訴我們,相對于開放式問題而言,封閉性問題是指詢問者所提出的“答案有唯一性,范圍較小,有限制的問題”。它更像是學生時期試卷中出現的判斷對錯題和單項選擇題,詢問者給出一個大致的框架,被詢問者只需要從中選擇更符合自己想法或者客觀事實的答案即可,回答的字數通常只需要一到兩個單詞。
封閉性問題中一般包括“能不能”“會不會”“是不是”“行不行”“可不可以”“對不對”以及“多久”等常用詞語。比如,上司詢問下屬:“你是不是覺得我獎罰員工不夠公平?”女生詢問男生:“你能不能對我多表達一點兒關心?”急于收作業的課代表詢問正在補作業的同學:“你到底還要多久才能寫完?”
FBI審訊專家認為即便是封閉式問題,也包括填空式、兩項式、列舉式、選擇式、順序式、等級式以及表格式等多種提問方式。其中,填空式、列舉式、選擇式和兩項式這四種提問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見和常用。
崔偉得知李剛中彩票后,在微信上發消息詢問他獎金的具體數額。只見他寫道:“你中獎的獎金數額是()。”李剛非常機智地在括號里回復了一個“0”。見此情形,崔偉繼續發消息詢問道:“你中獎的獎金數額是5萬元還是10萬元?”
李剛:“10萬元。”崔偉:“你打算如何分配這筆獎金?至少回答三項。”李剛不快道:“我還沒想好。”崔偉:“買車,全家一起出游,存起來作為理財基金?如果必須從以上三項中選擇一項,你會選擇哪種?”李剛:“作為理財基金吧。”
在上述詢問情境中,崔偉對李剛使用的詢問方式依次為封閉式問題中的填空式、兩項式、選擇式和列舉式。其中,填空式是指詢問者將所要詢問的問題寫在紙上,由被詢問者在“問題后面的橫線上或括號內填寫答案的提問和回答方式”。兩項式是指詢問者僅向被詢問者提供兩種答案,被詢問者只能二選一。
《奇葩說》選手馬薇薇在辯論中,每結束一段論述后就會習慣性地使用“對不對”“清楚了嗎”“是不是”“明白不明白”等言語詢問觀眾。最開始,無論電視機前的觀眾還是現場觀眾都非常配合地回答“是”或者“不是。”但隨著節目往后進行,一部分觀眾對于她這種口頭禪式的封閉性問答產生了極度的反感和厭惡情緒,不僅不再配合,而且在各大網絡平臺上進行吐槽和討論。
根據FBI審訊專家的研究成果可以得知,馬薇薇辯論結束后詢問觀眾“對不對”“明白不明白”“知道不知道”這一做法,很容易給人造成一種居高臨下的壓迫感,讓人想要反抗和逃離。
因此,富有經驗的FBI探員通常在以下幾種情況下才選擇使用封閉式詢問:已知事實需要進行確認時;對信息、資料進行收集或整理時;被詢問者的敘述出現偏離時。另外,各種考試以及問卷調查時,也經常使用封閉式問題。
FBI審訊專家則認為,盡管封閉式問題有著諸如設計較為困難,問答雙方之間的互動缺乏彈性和枯燥,有較強的暗示性,因而不利于了解真實情況,難以用來詢問一些較為復雜的深度問題以及容易使被詢問者產生“被訊問”的反感情緒等缺點。但不可否認的是,相較于開放式問題,它更加有利于詢問者快速而準確地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也從客觀上縮小了答案的范圍,節省雙方的時間和精力,從而有效避免了被詢問者出現跑題、偏題等情況。最重要的是,當面對一些敏感性問題或者較多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時,使用封閉式問題的詢問方式要比采用開放式問題的詢問方式更能被接受和得到真實的答案。
最后,FBI審訊專家提醒人們,在詢問過程中,詢問者都不能單一地使用封閉式詢問或者開放式詢問,而是應當依據詢問對象、詢問目的、詢問環境、詢問進展等具體情況,將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相互進行替換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