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臺梭利養育4歲孩子
- (意)蒙臺梭利
- 3289字
- 2019-06-24 13:26:05
·4· 良好的秩序
當人們的意志得到完全的發展,能夠自由選擇服從他人命令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種類型的服從是一種尊重,一種對權威的認可。
我們有一整套如何培養孩子的舉止和保持優雅的練習,例如見面和分手時的禮儀;拿放東西的時候要輕拿輕放;接受別人遞來的東西時怎樣保持禮貌等。老師會讓孩子們觀看那些收拾好的房間、就座時保持安靜的班級,甚至某個孩子做的優雅動作等。老師讓孩子們觀看時,語氣還會盡量保持平靜。
我們就是用這樣的起點,對孩子進行自由式教育。通常情況下,老師不會對孩子的行為做出好壞的評價,而是給他們建議和指導,告訴孩子哪些動作不規范,需要如何改正,正確的做法是什么樣的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
意志和服從的關系
關于兒童性格培養的討論通常會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意志和服從。由于很多人持有“教育就是扭曲和壓制兒童意志”“兒童的意志要被老師的意志代替”“兒童應該無條件地服從”等觀點,他們將意志和服從視為兩個相互對立的問題。下面,我們就將根據觀察得到的實際情況(而非主觀臆斷),對這兩個問題進行說明。
首先,我要說明的是,這個領域中的許多觀點極其混亂。
有些理論認為,人類會受到一種強大的宇宙力量的影響。這種力量不是物理上的力量,而是生命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力量。它可以促使各種形態的生命不斷進行演化,是生命運動的原動力。但是生命的演化不是自然或偶然產生的,而是受自然規律的影響產生的。如果人類的生命是這種力量的表現形式,那么人類的行為也必然會受這種力量的影響。在兒童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有意識地行動時,自然的力量就開始進入兒童的意識了。兒童意志的產生和發展是以經驗的獲得為基礎的,因此可以說明意志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為意志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其發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
有些理論認為,兒童天生不服從管教和約束,并且有暴力傾向。這種觀點的依據是,兒童做事情常常不服從成人的管教和約束,不服從管教和約束就是他們意志的表現。但是,事實并非如此,兒童的這種行為表現并不是他們有目的的行為。這就像一個成人發怒并不是出于自愿的一樣,我們也不能說這種發怒行為是一種理智的行為。我們平時說話具有一定的目的,換句話說,我們有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意愿,就會產生一種控制的愿望。從這個角度理解,成人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兒童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但實際上,意志并不一定會產生混亂和暴力?;靵y和暴力只是感情波動、痛苦的一種表現。通常情況下,在意志控制下的行為對人的發展是有益的。大自然賦予了兒童成長的任務,因此兒童的意志會促進自身的成長,幫助他們發展各項潛能。如果一個孩子的意志與他所做的事情相一致,說明這個孩子已經步入了有意識地發展的軌道。兒童本能地選擇他們要做的事情,并且不停地重復,說明他們對自己的行為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最開始促使兒童做這件事的動力可能僅僅是某種沖動,但是現在這已經成為兒童在意志支配下的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嬰兒最開始進行的活動是本能性的,現在他們已經能夠在意志的支配下進行活動了,他們的心理也隨之得到發展。
兒童自己能夠感覺到意志和服從之間的區別,有一個孩子以我們終生難忘的方式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描述:
曾經有一位貴族小姐來我們的學校參觀。由于她并不是非常了解我們學校的情況,就對一個小男孩說:“這里就是規范你們行為的學校嗎?”
小男孩聽后立刻回答:“不,女士,這里并沒有規范我們的行為,我們喜歡我們做的事情?!?/p>
這個孩子的回答說明他已經理解了意志和服從之間的區別。因為當我們決定做某件事情時,這件事情應該是一件能夠給予我們快樂的事情。
成人不要妄圖取代“上帝”的位置
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一點,有意識的意志需要運用在行為中才能夠得到發展。我們應該努力地去開發這種意志而不是去干擾它發展。這種意志要在特定環境中,以持續的行為作基礎,緩慢地發展起來,而毀掉意志卻是很容易的事情。就像爆炸或地震可以在幾秒鐘內摧毀一個建筑物一樣,我們也可以在瞬息之間毀掉意志。但我們建造一個建筑物卻是多么困難的事情,需要掌握平衡學原理,具有獨到的美學趣味,了解材料的各種用途……
設計一個沒有生命的建筑物尚且需要這么多的知識,可想而知,塑造一個人的心會多么復雜。但是兒童心理的塑造是在我們肉眼看不見的狀態下進行的,而它的塑造者不是母親,也不是老師,當然更不是什么建筑師。母親和老師只能在兒童心理的創造過程中提供一些幫助,他們也必須把這些輔助性工作當作自己的責任和目標,因為他們可能會在不經意之間把兒童的意志破壞和摧毀。
當前,對這一問題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偏見,我們需要進行適當的澄清。
一般教育機構都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錯誤認識,它們認為任何問題都可以通過說教(對耳朵進行灌輸)和榜樣(對眼睛進行灌輸)來解決。然而,事實上兒童的意志只能通過運用自己能力的方式來發展。兒童通常被看作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不是一個主動的學習者。這種觀點在兒童受教育的整個過程中都存在。想象力是人類思維的寶貴財富。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人們常常通過給他們講神話故事來鍛煉想象力,但是孩子在聽這些神話故事時,他們只是聽到了一些故事而已,想象力卻一點兒也沒有得到發展。
這種錯誤的觀點反映在意志的培養上更為嚴重,因為大多數學校都拒絕為訓練孩子的意志力提供機會,很多從事教育的人會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孩子的任何抗議行為都會被認為具有反叛性質??梢哉f,教育工作者們在摧殘兒童意志方面真是竭盡全力。
與此同時,老師通過樹立榜樣的原則來教育兒童,自覺地將自己作為榜樣讓兒童來學習。在這里,想象力和意志力甚至連一席之地也沒有,學生們淪落到只能看和聽的地步。
我們必須摒棄這些錯誤的觀念,勇敢面對兒童真實的成長。
要想對他人進行教育,我們必須先做好自己
堅持傳統教育理念的老師總結出了一句看起來合乎邏輯的話:“要想對他人進行教育,我們必須先做好自己。這樣兒童才能模仿我們,服從我們?!?/span>服從成了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曾經,有一位教育工作者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兒童的眾多美德中有一項最為重要,那就是服從?!?/p>
于是,教育工作簡單化了,教育工作者也傲慢起來了,他們總是這樣說:“我的學生一無所知,我要對他們進行教育,將他們教得同我一樣。”于是,就像《圣經》中所說的,“上帝根據自己的形象來造人”,老師也這樣開始了他們的工作。 成人在對待孩子的問題時,很自然地把自己放到了“上帝”的位置,但是他們卻忘記了《圣經》中的另一句話:“在自負的驅使下,魔鬼妄圖取代上帝的位置。” 兒童的心靈正在進行著創造性的工作,這項工作比任何老師和父母所做的工作都要珍貴。當然,這項工作也需要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過去,老師總是依靠教鞭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孩子身上。在我們進入文明社會后,老師們曾經對“不再對孩子使用教鞭是文明的象征”這一觀點提出過抗議:“如果我們必須放下鞭子,我們就不能教書。”甚至在《圣經》中,所羅門也曾說過:“父母不使用棍棒是錯誤的,會使孩子走入地獄!”紀律就是這樣在成人的恐嚇和孩子的恐懼之中產生的。照此觀點,我們可以用這句話進行總結: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而不聽話的孩子自然就是壞孩子。 由于社會民主和自由的發展,現在以這種方式進行教育的老師被認為是獨裁者。民主化學校中的老師在教育教學中需要保有一定的隨意性和想象力,而傳統學校的老師卻死守這個錯誤觀點。獨裁者的暴力與老師的暴力確實具有一定的區別,那就是獨裁者用暴力進行建設,而老師以暴力進行摧毀。老師要在學生的意志能夠接受和服從他人的指導之前將其摧毀。也就是說,我們在教授學生學習知識之前就已經將他的思想毀掉了。 但是,當人們的意志得到完全的發展,能夠自由選擇服從他人命令的時候,情況就完全不同了。這種類型的服從是一種尊重,一種對權威的認可。如果學生以這樣的方式服從老師,老師也可以從學生身上獲得心理滿足。 這樣,意志和服從意識就可以并駕齊驅了。意志是心智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服從則是在意志的基礎上產生的?!胺摹币辉~在這里有了新的含義。也就是說,它現在已經成為一種個人意志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