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現場
- 王大千
- 907字
- 2019-01-03 17:23:32
好老師更知心
“溫故知新”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也是用得很多的成語。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溫習學過的知識,能從中悟出新的見解,得到新的收獲,這樣的人就可以去做別人的老師了。
我們一般理解,老師就是掌握了大量知識的人。孔子認為,好的老師不僅要有知識,而且還要有頭腦,有眼光,有見識,有對人間是非美丑的判斷能力。他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已有的知識,就是說他不是一個“知識販子”,而且還要教給學生思想的方法。有了思想的方法才能用這種方法思考,并產生新的思想,新的觀念,這才算是“知新”。“溫故”就是溫習舊的知識,“知新”就是有一種新的觀念,新的思想,新的視角。這個“新”所涵蓋的就是一個不斷進取的過程。可見孔子對老師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今天的老師往往能夠做到“溫故”,就是及時溫習舊知識。但是“知新”,有前瞻性,有思考力,往往是他們所欠缺的。《論語》中要求學生舉一反三,老師應該首先做到。所以孔子認為既能“溫故”,又能“知新”的人,才配做老師。這個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對一般的人來說是很難達到的。這應該是一個為師者終生的追求。就是說,做老師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取;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老師。
《論語》中還有一段話:“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這個語境是說,觀察和了解一個人,既要看他過去的成績,又要看他現在做事的表現;既要看他做事時的方式方法,又要看他安心于什么樣的生活方式。一個人有怎樣的品行與習慣,怎么能隱藏得住呢?這段話表明,孔子主張評價一個人,要注意他的所作所為,觀察他的一貫經歷,考察他的秉性習慣,從不同的維度、角度來審視。
這段話之后,孔子又講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那就是從看人、察人,到觀察老師、評價老師,到對老師提出具體的要求、標準。孔子自己是一位老師,他認為當老師是非常難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天地君親師”,“師”這個身份,這個稱謂和“天地君親”排在一起。可見,在世人眼中,老師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做一位好老師也是非常難的:既要對知識不斷知新,又要做學生的知心人。所以說,“溫故知新”既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老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