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只有2%的人有創造天賦
- 世界上最神奇的心理課(套裝共6冊)
- (美)查爾斯·哈奈爾等
- 4489字
- 2018-11-27 11:32:27
我們把思考者分為兩類:一類是那些自己思考的人,另一類是通過別人思考的人。后者是慣例,前者是例外。第一類人是雙重意義上的原創思考者,以及自我主義者(就這個詞的高尚意義而言)。這個世界正是(也僅僅是)從他們那里學習智慧。因為只有我們親手點燃的光亮才能照亮他人。
——叔本華
1 墨西哥所丟掉的所有礦藏,從印度群島駛出的所有大商船,所有傳說中的滿載金銀的西班牙財寶船隊,跟現代商業理念每8小時創造出的財富比起來,還不如一個乞丐的施舍有價值。
2 機遇緊跟著感覺,行動緊跟著靈感,成長緊跟著知識,環境緊跟著進步。總是先有精神,然后它才轉化成品格與成就的無限可能性。
3 美國的進步要歸功于它2%的人口。換句話說,我們所有的鐵路,所有的電話,所有的汽車,所有的圖書館,所有的報紙,以及數不清的其他便利、舒適和必需品,都要歸功于其2%的人的創造天賦。
4 自然而然的結果是,我們國家的百萬富翁同樣也只有2%。如今,誰是那些百萬富翁,那些創造性天才,那些有能力、有活力的人呢?我們從文明中所享受到的所有好處,又要歸功于誰呢?
5 他們當中有30%的人是窮牧師的兒子,他們的父親每年掙的錢絕不會超過1500美元。25%的人是教師、醫生與鄉村律師的兒子。只有5%的人是銀行家的兒子。
6 因此,我們很想知道:為什么那2%的人成功地獲得了生活中最好的一切,而剩下98%的人卻依然朝不保夕?我們知道,這并不是機遇的問題,因為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宇宙是由規律控制的。規律控制著一切,那么,我們難道不該肯定:它也控制著這些慷慨施舍的分配嗎?
7 金錢事務,恰如健康、成長、和諧及其他任何生活條件一樣必然、一樣肯定、一樣明確地受到規律的控制,這個規律是任何人都能遵從的。
8 許多人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遵從了這個規律,而另一些人則總是有意識地與之和諧相處。
9 服從規律,意味著你正在加入那個2%的行列。事實上,新紀元,黃金時代,產業解放,都意味著那個2%將要擴張,直至優勢狀況逆轉過來——2%很快變成98%。
10 在探尋真理的同時,我們也在探尋著終極原因。我們知道,所有的人類經歷都是結果。因此,如果我們可以找出原因,而且,如果我們發現這個原因是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加以控制的話,那么,結果(或經歷)也就在我們的控制之內了。
11 于是,人類經歷不再是命運的橄欖球賽,人不會是運氣的孩子。劫數、命運和運氣,是可以被不費力氣地控制的,就像船長控制他的船、火車司機控制他的火車一樣容易。
12 萬物最終都可以分解為同樣的元素,而且,當它們可以這樣轉化的時候,它們必定互相關聯,而不是彼此對立。
13 物質世界里有著數不清的對立面,為了方便稱呼起見,我們給這些對立面賦予了不同的名字。一切事物都有顏色、形狀、大小、兩端。有北極,也有南極;有內,也有外;有肉眼能夠看到的,也有看不到的。所有這些,都不過是對這些對立面的一種表達方式而已。
14 一件事物的兩個不同的方面有它們各自的名稱。然而,這正反兩面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不是獨立的實體,而是事物整體的兩個部分或兩個方面。
15 在精神世界中,我們發現了同樣的規律。我們說到“知識”和“無知”,但無知不過就是知識的匱乏,因而它僅僅是表達“缺少知識”的一個詞而已,其本身并沒有任何準則。
16 在道德世界中,我們總是談論“善”與“惡”,但經過研究我們發現:善與惡只不過是兩個相關的術語。想法領先于行動并預先決定著行動。如果這一行動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好處,我們就稱這個結果為善。如果這個結果對自己和他人不利,我們就稱之為惡。因此我們發現,“善”與“惡”只不過是為了說明我們行動的結果而生造出來的兩個詞,而反過來,行動是我們想法的結果。
17 在產業的世界里,我們總是說到“勞動”與“資本”,就好像存在兩個截然不同的類別似的。但是,資本是財富,財富是勞動的產物,而勞動必然包括各行各業的勞動——身體的、精神的、管理的、專業的。每一個其全部收入或部分收入依賴于他在商界中所做出的努力的人,都必定被歸類為勞動者。因此我們發現,在產業的世界里也只有一個法則,這就是勞動的法則,或產業法則。
18 有許多嚴肅認真的人都在試圖找到解決當前產業與社會混亂問題的方法,而且,我們也總是聽到人們談論產品、浪費與效率,有時候還有創造性思考。
19 人們認識到,和諧是一種隱約出現的新觀念,新時代的黎明即將到來,人類歷史上的新紀元將要開始。這樣的思想正迅速地在人們的心里傳播,正在改變著關于人以及其與產業之間的關系的成見。
20 我們知道,每一種境遇都是某個原因的結果,同樣的原因總是產生同樣的結果。那么,是什么給人類的思想帶來了類似的變化呢?比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產業革命,始終是新知識的發現與討論。
21 產業被集中化為公司和企業托拉斯,從而帶來了競爭的消除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后果,這使得人們開始思考。
22 人們看到,對于進步來說競爭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他們詢問:“商界里所發生的這一進展,其后果又會是什么呢?”思想開始逐步呈現出來,它正迅速發芽,將要在所有地方和所有人的心智中噴發,使人們站立不穩,把每一種自私的觀念都排擠出去,這種思想認為:商界的解放即將到來。
23 正是這種思想,在喚起人類前所未有的狂熱;正是這種思想,集中了力與能量,它將摧毀阻擋在它與它的目的之間的任何障礙。它不是對未來的想象,它不是對現在的想象,它就在門口——而門,已經打開。
24 個體身上的創造本能,就是他的精神天性。它是普遍創造原則的反映,因此是本能的、與生俱來的。它不能被根除,只會被濫用。
25 由于商界中所發生的變化,這種創造本能不再尋求表達。一個人再也不能建造自己的房子,再也不能修造自己的花園,他決不可能指揮自己的勞動,他因此被剝奪了個體所能獲得的最大的快樂——創造的快樂、成就的快樂。所以這一偉大的力量被濫用了,被轉變為破壞性的通道,變成了嫉妒,這使他總是企圖毀滅那些更幸運的同伴的勞動成果。
26 思想導致行動。如果我們希望改變行動的特性,我們就必須改變思想,而改變思想的唯一方式,就是用健康的精神姿態取代現有的混亂的精神狀況。
27 很明顯,思想的力量是迄今為止現存的最大力量,它控制著所有的其他力量,而這一知識直到最近才被少數人所擁有,它將成為很多人的寶貴優勢。那些富有想象力、富有遠見的人將會看到把這一思想引向建設性的、創造性的通道的機會;他們會鼓勵、培養冒險的精神;他們會喚醒、發展、引導創造性本能。在這樣的情形下,我們將很快看到世界此前從未經歷過的產業振興。
28 想法是運轉中的心智,正如心智是運轉中的大氣一樣。心智是精神的活動,事實上,它是精神上的人所擁有的唯一活動,而精神是宇宙的創造性法則。
29 因此,當我們思考的時候,我們便啟動了一系列的“因”。想法發布出來,并遇到了其他類似的想法,它們匯合在一起,形成了觀念。如今,觀念獨立于思考者而存在,它們是看不見的種子,存在于每一個地方,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帶來千百倍的收獲。
30 這導致我們相信——許多人似乎依然這樣認為——“財富”是某種非常具體、非常切實的東西,我們可以獲得它、擁有它,使它為我們所專用、所獨享。不知何故,我們忘記了:世界上所有的黃金,按人均計算,每人只有很少的幾美元。
31 然而,黃金僅僅是一個量度標準,一個準則。正如有了一根尺子,我們就可以度量成千上萬英尺,同樣,有了一張5美元的鈔票,數以億計的人就可以使用它,方法只不過是從一個人的手里傳到另一個人的手里。
32 因此,我們只要能讓財富的符號(我們稱之為“錢”)保持流通,每個人就能擁有他所想要的一切,任何需要都會得到滿足。只有當我們囤積的時候,當我們被擔心和恐慌所攫住而又不能掙脫、不能松開的時候,匱乏的感覺才會出現。
33 因此很明顯,我們要想從財富中得到什么好處,唯一的辦法就是使用它,而要使用它,就必須散盡它,這樣其他人就會從中受益。然后,我們為了互惠互利而互相合作,將富裕的法則付諸實踐。
34 我們還看到,財富決不像許多人所認為的那樣是物質的、切實的,而是正好相反,獲得財富的唯一方式就是讓它保持流通。而一旦有任何協同行動使得這一交易媒介的流通有被阻斷的危險的話,那么就會出現停滯、發燒,以及產業的死亡。
35 正是財富的這種不可捉摸的特性,使得它特別容易受到思想力量的影響,使得許多人能夠在一兩年的時間里獲得其他人努力一輩子也別指望能夠獲得的財富。這要歸功于心智的創造性力量。
36 海倫·威爾曼斯[10]在《征服貧困》(The Conquest of Poverty)一書中對這一法則的實際運轉給出了一段有趣的描述:
人們幾乎普遍都在追求金錢。這種追求僅僅來自貪婪的天賦,它的運作被局限在商界的競爭領域。它是一種純粹的外部行動,其行為方式并不源自于對內在生命的認知,而內在生命有其更美好、更正義、更精神化的渴望。它只是獸性在人的領域的延伸,任何力量都不可能把它提升到人類如今正在接近的神性層面。
因為,這一層面上的所有提升都是精神成長的結果。這種提升,其正在做的,恰好就是基督所說的我們為了富有而必須做的。它首先尋求的內心的天國,它只存在于這里。在這個天國被發現之后,所有這些東西(外在的財富)都會接踵而至。
一個人的內心中,什么可以稱之為天國呢?當我回答這個問題時,10個讀者當中沒有一個會相信我——絕大多數人對他們自己的內在財富完全缺乏認知。但盡管如此,我還是要回答這個問題,真心實意地回答。
我們內心里的天國,就存在于人類大腦里的潛能當中,這種潛能的極大豐富是任何人做夢也想不到的。軟弱無力的人,其機體之內也潛藏著上帝的力量,這些力量一直封閉著,直到他學會了相信它們的存在,然后試圖展開它們。人們通常不喜歡反省,這就是他們為什么不富有的原因。在他們對自己以及自己的力量的看法中,他們被貧窮所困,對自己所接觸到的每一事物,他們都要留下自己信仰的印記。
即使是一個打短工的人,如果有足夠長的時間審視自己的內心,他就能夠認識到:他所擁有的才智,完全可以被造就得跟他所效力的那個人一樣強大,一樣深遠。如果他認識到了這一點,并賦予它應得的意義,僅僅這樣,就足以解開他的鐐銬,讓他迎來更好的境遇。
通過認識自我,他應該知道:他跟自己的老板在智力上是平等的,或者可以變得平等,但需要的并不只是這樣的認識。他還需要認識法則,并服從它的規定,換句話說,要想讓自己攀上更高的位置,還需要更高的認識。他必須認識到這一點,并信任它,因為,正是忠實而信賴地持守這一真理,他的生命才從身體上得以提升。雇員如果不是純粹的機器,任何地方的老板都會為得到這樣的雇員而歡天喜地——他們希望有頭腦的人參與他們的經營,并樂意支付報酬。廉價的希望常常是最昂貴的,就本質意義而言也是利潤最少的。隨著雇員智力的不斷增長或者思考能力的不斷發展,對老板來說,他的價值也就不斷增加。當雇員的能力發展到能夠獨立做事的時候,就會有尚沒有發展到這樣程度的人來取代他的位置。
一個人對自己內在潛力的逐步認識,就是內心的天國,它將被彰顯在外部世界里,并建立在那些與之相關的環境中。
一幢精神陋室的設計方案,其本身就來自一幢看得見的陋室的精神,這種精神就表現在與其特征相關的、看得見的外部環境中。
一座精神宮殿以與之相關的結果發送出一座看得見的宮殿的精神。同樣可以這樣論說疾病與惡、健康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