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

宗教不是虛妄的,它們所凝結的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深刻、最偉大的思想。這些思想已經成為我們身心的一部分,為我們所傳授,為我們所繼承,亦為我們所弘揚。

猶太教

1 巴勒斯坦那片舉世聞名的土地,是一塊狹長的鄉村地帶,擁有許多富饒肥沃的河谷與高山,位于地中海以東、阿拉伯沙漠以西。它寬70英里,長125英里,跟密蘇里州的面積大致相當。

2 死海就位于這片土地上,在海平面422米之下,赫爾蒙山也在這里,高出海平面2814米,從11月到次年8月,山上一直覆蓋著積雪。

3 這片著名的土地,以及它千變萬化的氣候,在那個對世界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宗教誕生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英雄的角色。

4 《圣經》的早期書卷寫成的年代比人們普遍猜想的要晚得多,《創世記》中希伯來族長的故事,主要由后來部落史中的傳說所組成。

5 傳說顯示,早期的希伯來民族由4個部落組成,據說這4個部落源自4位母親,其中兩個部落被認為是重要的——利亞部落與拉結部落(利亞的意思是母野牛,拉結的意思是母羊)。

6 這些究竟是圖騰符號還是經濟符號,人們的觀點莫衷一是。利亞部落可能是養牛的,而拉結部落則可能是養羊的。有案可稽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300年。流落埃及并且后來被摩西帶出來的很有可能僅僅是拉結部落。

7 以此類推,很有可能,這些部落的宗教在他們進入巴勒斯坦之前跟他們周圍其他部落的宗教并無本質的不同,因為原始的閃米特人的柱子、環境、閨房等等到很久之后才因為他們而變得不朽。因此,認為他們的宗教類似于周圍部落的宗教是合理的。每個部落都可能有它自己的神,我們讀到的上帝“God”很可能就是阿舍部落的上帝。基尼人的上帝是“雅赫維”(Yahweh)或“耶和華”(Jehovah),古代希伯來作家說,這一崇拜可以追溯到最早的時期。

8 這個早期的上帝很像那個年代許多其他的神,想來應該是生殖神,生殖神據說是“導致熱烈愛情的神”。他們把所有的活動都歸到他的身上,像火山爆發、打敗敵人等等。

9 有跡象表明,在摩西之前的幾千年里,耶和華可能一直是阿拉伯北部的一個神的名字,那些漂泊的移民從這一地區漫游到巴比倫和巴勒斯坦,把這個名字以及對他的崇拜帶到了那些國家。

10 或許,這部歷史中最偉大的人物要算是摩西了,在希伯來民族飽受奴役的時期,他生于埃及,長于埃及。在那里,他成為一位公主的養子,公主培養他接受了埃及的所有知識,但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的人民受壓迫。據記載,有一天他殺死了一個埃及人,因為害怕報復,便逃到了米甸人的國家,并在那里生活了許多年。

11 在此期間,他娶了葉忒羅的女兒為妻。葉忒羅是耶和華的祭司。面對耶和華的火山那“燃燒的火叢”,耶和華的力量與威嚴給他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也成了一個信徒。他回到了埃及,向他的受奴役的人民布道,給他們指出一條通過耶和華的力量逃出埃及的道路。

12 逃離成功了,在火焰山,他們立了一份盟約,耶和華成為他們的神,得到他們的侍奉。后來,摩西和他的兄長亞倫都被推舉為祭司,盟約被放在一只盒子(或稱約柜)里,可以被輕易地從一個地方帶到另一個地方,它成為神圣的象征,是耶和華與他們同在的象征。

13 摩西的新職責就是總結出一部由十條法律組成的法典,如今我們稱之為《十誡》,大多數人認為應該是十條,因為這個尚未成年的種族能掰著他們的手指把這些法律逐條數出來。這是一部道德法典,有著嚴格的數學基礎。最值得注意的是,這部法典經受住了時代的檢驗,至今依然被很好地遵守著,并被包含在今天地球上大多數國家的法律中。

14 有一點倒是真的,無論是同時代的宗教,還是后來的宗教,摩西所提出的法律,它們實際上大部分都有,但不知何故,摩西的這些法律尤其突出,并且幾乎被所有國家用來作為法律的基礎。

15 耶和華強烈要求“一個上帝”的觀念(或稱“一神論”)是頭等重要的倫理教義,其次是人與人之間的正義。他最早的祭司堅持犧牲與正義的觀念,后來的祭司則講到耶和華的愛。“耶和華選以色列做新娘”,她對他的不忠是卑劣的忘恩負義,深深地傷了他的心。

16 后來的祭司講到了一位新的導師將要出現,講到了彌賽亞,講到了心靈的改變與宗教的內在性。以賽亞與耶利米兩位祭司的教義,對于解除時代給宗教戴上的枷鎖居功至偉。

17 以色列宗教的發展,從原始閃米特人的起點到猶太教的形成,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篇章之一。因為在其他國家,像在埃及一樣,一神論的觀念只被少數人所理解。只有在以色列,它才被人民所接受。正是因為這一點,希伯來宗教才成為世界上三大一神論宗教之母,這三大宗教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

18 耶路撒冷是“耶和華的圣城”,直到今天依然是。但是,追尋希伯來人漫長的歷史,他們的崛起與衰落,他們的被俘與返回,他們的民族進化,以及他們最后散落列國,并不是我們的目的。

19 人始終是漂泊的動物,跟其他民族接觸總是給本民族帶來麻煩。我們讀到過猶太人與撒馬利亞人之間的摩擦,以及后來與波斯、巴比倫、希臘及羅馬人之間的摩擦,然后,他們感覺到了不同的生活潮流以及撼動世界的思想的影響。

20 這些外族的圣賢與先知、哲學家與詩人,都有他們自己的分量,我們在所羅門的《箴言篇》與大衛的《詩篇》中看到了結果,在《傳道書》中注意到了希臘人的思想。

伊斯蘭教

21 麥加城是科雷什人的一個強大部落的所在地,是所有阿拉伯人每年都要來舉行慶典或者來做買賣的地方。

22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穆罕默德于公元570年出生于麥加城。

23 在他出生之前,一個教派突然脫離了古老的宗教,聲稱他們在尋找亞伯拉罕的信仰。

24 穆罕默德似乎一直喜愛神秘的東西和宗教的東西。50歲前他一直生活在麥加,在此期間,他結了婚,有了6個孩子,2個兒子,4個女兒。有段時間,他被一些嚴重的懷疑搞得心神不安,于是便離開了家庭和麥加,用了兩年的時間在一個洞穴里祈禱、冥思,最后帶著一種強烈的信念回來了,他相信,神授命他做人民的先知。他立即開始了長達10年的傳教,在此期間,他只吸引了很少的追隨者。然而,他們都是一些忠誠的追隨者——到最后人數有所增加。

25 他最重要的教義是:神的“一體性”和“唯一性”。

26 這個神,他稱之為“安拉”,意思是“上帝”。

27 他把神看做是一個“偉大的人”,或者是卓越超凡的人,他有手、腳、眼睛以及所有其他的人類部件。

28 他是智慧的、強大的,是世界的絕對君主。

29 對人來說,試圖去理解他是徒勞的,但是,人如果服從他的意志,他會是仁慈的。

30 接下來要講的教義是,穆罕默德是神的先知——“穆罕默德之后沒有先知”。宗教將給人帶來和平,有一個單詞,它的阿拉伯語詞根是“Salama”,其使役詞干是“Islam”,即“服從”。在他宣講服從的信條時,他把他的宗教稱做“Islam”(伊斯蘭)。

31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給這些教義增加了很多物質的內容作為賞罰。信者得到的獎賞是物質的天堂,那里有妻妾成群的后宮;不信者則在物質的地獄飽受折磨。《古蘭經》里的兩段經文形象地說明了這一點:

行善者,只受善報。你們究竟否認你們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次于那兩座樂園的,還有兩座樂園。你們究竟否認你們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那兩座樂園都是蒼翠的。你們究竟否認你們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那兩座樂園里,有兩洞涌出的泉源。你們究竟否認你們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在那兩座樂園里,有水果,有海棗,有石榴。你們否認你們的主的哪一件恩典呢?……多福哉,你具尊嚴和大德的主的名號!(《古蘭經》第55章第60至78節)

32 這么多的獎賞真是美不勝收,但也要注意下面這些懲罰:

不信者已經有為他們而裁制的火衣了,沸水將傾注在他們的頭上,他們的內臟和皮膚將被沸水所溶化,他們將享受鐵鞭的抽打。他們每因愁悶而逃出火獄,都被攔回去。你們嘗試燒灼的刑罰吧!(《古蘭經》第22章第19至22節)

33 由于麥加人有些討厭穆罕默德,他便從那里逃走,去了麥地那。這在伊斯蘭教中是一個關鍵點,因為打那以后,他們的時代被打上了標記。在麥地那,穆罕默德被接受為他們的統治者,伊斯蘭教也有所改變。

34 一段時間里,按照慣例,他繼續面向耶路撒冷祈禱,因為他殷切地希望猶太人(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在麥地那)能接受他,作為他們的祭司的繼任者。就這一點而言,他悲哀地失望了。

35 于是,他改變了祈禱的方向,從耶路撒冷轉向了麥加——阿拉伯人的理想很快就變得比耶路撒冷和以色列的理想更有影響力了。

拜火教

36 有一些更古怪的宗教,它們有這樣的觀念,就是留意去看信奉這一宗教的人所相信的東西。如果我們讀到這些宗教的教義,我們或許會得到一個錯誤的想法或概念,因為時間和地點是其教義的一個重要指標。

37 拜火教誕生于波斯,這是一個偉大的高原國家,面積大約相當于美國的四分之一。它幾乎被蒼莽的群山所環繞,通向外部的只有一些巖石嶙峋的隘口。它只有很少的幾條河流,全都消失在沙質土壤里。

38 因為據說索羅亞斯德是偉大的農業神,所以我們能夠更容易地理解農業為什么成了宗教職責的一部分。

39 在這片高原上,與大自然之間的斗爭產生了一個能干而務實的民族,在一般性格上跟羅馬人并沒有什么不同。但要注意,他們的印度親戚卻大不相同,那里的氣候更溫和。在那里,你看到了沉思、冥想和高度神秘的性格,但波斯人直到最后都一直保持著活躍、機警的身體,他們對客觀事物比對神秘事物更有興趣。所以,他們被交給了一個能觸及他們的頭腦、心靈和才干的教師和師傅——索羅亞斯德。索羅亞斯德的教義完全不同于其他所有宗教。

40 《阿維斯陀經》(或稱《知識書》)寫成于索羅亞斯德的時代很久之后,以詩歌的形式(跟我們的贊美詩并無不同)傳達了他的教義和理想。這些構成了他們的宗教。

41 古老的伊朗宗教依然在發揮著影響,而索羅亞斯德則反對這些,阿胡拉在索羅亞斯德那里變成了阿胡拉·瑪茲達——火神。所以,他這樣對他的人講授天文學——太陽之火是所有活物的生命。

42 索羅亞斯德最初被稱作“查拉圖斯特拉”。這兩個名字無疑都是指稱職務,而不是指稱人,就像我們的“總統”或“法官”一樣,但可以肯定,必定有一位偉大的索羅亞斯德,一位有著新理想、新體系的索羅亞斯德。

43 大約20歲的時候,他離開了伙伴們,隱居不出,思考自己的信仰,無疑也開始總結他的體系的一般信念。像耶穌一樣,我們再一次看到他的時候,他已經30歲,獲得了一些幻象和啟示。

44 在一個每天重復三次的幻象中,他獲準來到阿胡拉·瑪茲達——最高存在的自我——的面前,在天國接受他的教誨。

45 在索羅亞斯德回到地上之后,他立即開始對當時占統治地位的先知們宣講他的宗教,祭拜瑪茲達、贊美天使、抨擊魔鬼,等等。

46 后來,他又得到了6個幻象,在這些幻象中,每個天使都出現在他的面前,而且都有了人格化的品質,比如善思、善言、善行,等等。

47 索羅亞斯德是個實踐上的一神論者。在他的思想里,阿胡拉·瑪茲達就是一個最高的神。

48 他在這方面很老練,他把這些理想跟新的解釋結合起來,以減輕它們給新的皈依者所帶來的冒犯和沖擊。

49 他教導信眾,人有兩種天性——動物性和神性。通過踐行“善思”“完美的宗教”等等,人可以最終與瑪茲達合而為一,對于那些正在嘗試的人,瑪茲達會給予幫助,如果他們提出請求的話。

50 他認為,人是自己命運的仲裁者,你能夠做正確的事,只要你愿意。

51 正確的事就是誠實,就是踐行正義,就是促進農業。

52 錯誤的事就是說謊、劫掠,就是破壞水利、牲畜和作物。

53 獎與懲同樣都是這些行為的結果。

吠陀教

54 印度,從北邊的喜馬拉雅山,一直延伸到南邊的印度洋,呈現出不同的溫度和氣候。它是一個大三角地區,南北1000英里,東西的距離幾乎一樣。

55 然而,吠陀教的發生地點卻只涉及兩條大河流域——印度河與恒河。在印度河的上游地區,喜馬拉雅山融化的積雪滋養了這里的河流,屬于溫帶氣候,很像美國的中部各州。恒河流域更靠南一些,這里的收成取決于季風所帶來的雨水。氣候對人類的生活并不利,生存競爭很嚴酷。

56 通過庫什山隘口,就進入了印度河上游流域,一些雅利安血統的部落就生活在這里。他們遍布于印度河流域的北部地區,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個世紀,創作了《吠陀經》,一部有點類似于《圣經》的著作。后來,有些種族進入了恒河流域,有些作者認為,隨之而來的宗教分離要歸因于這一流域氣候的壓抑影響。

57 有100多本書都被稱作《吠陀經》,其中最主要的有《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和《娑摩吠陀》。吠陀的意思是“智慧”或“知識”。最古老的吠陀經是《梨俱吠陀》,經文由贊美詩組成,大約有10000節,盡管并非全都是贊美詩,有些被稱為《家常書》,有些則是《祝福書》和《詛咒書》。

58 據推測,它們是由不同的詩人和預言家撰寫的。另一些吠陀經則是獻辭,有些被譜成了音樂。

59 《婆羅門書》是用散文形式寫成的神學論文,涉及了獻祭儀式。它顯示出一種反思精神,對于僅僅提供犧牲感到不滿,追求精神與存在的統一。

60 跟《婆羅門書》反思的一面關系緊密的是《奧義書》,它是一部完全不同的宗教教義。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婆羅門書》的重要性僅次于《梨俱吠陀》。

61 人們普遍同意,《奧義書》寫成于釋迦牟尼時代之前,釋迦牟尼被稱為“佛”,他死于公元前486年,這似乎是肯定的,因為佛教的整個思想體系是以《奧義書》的哲學觀為前提的。因此,說《婆羅門書》與《奧義書》發展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之間是有道理的。

62 《梨俱吠陀》更像是一種社會秩序——一種簡單的族長式社會,由被稱作“邦主”的人統治。

63 在《梨俱吠陀》中,家庭是社會的基礎。父親,一家之主,也是主持獻祭的祭司;妻子,盡管臣服于丈夫,但她所擁有的位置,比《婆羅門書》時代更尊貴,因為她參與獻祭,她是家里的女主人,與丈夫一起管教孩子、奴隸,以及丈夫的未婚弟妹。

64 道德標準是很高的。

65 這個群落是農業社會,價值的標準是母牛,盡管也會涉及金和銅之類的金屬。后來,其他地區(尤其是恒河流域)的土著對這里進行過征服,在因此而引發的戰爭期間,產生了職業的分化,最終出現了僧侶階層、武士階層和農業階層,這就是這些地區種姓制度的肇始。

66 據稱吠陀教神有33個(這在人類進化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數字),但其中最重要的是因陀羅,他是一個部落神,推測起來應該是民族戰爭中的一位戰士——這種好戰的品格他從未丟掉。他屬于塵世,他是世俗的。他殺死了龍和妖怪。他是一個饕餮者、一個酒鬼、一個大言不慚的家伙。另一個神是火神。

67 我們最好在這里停下來,考慮一下下面這個引人注目的事實:在幾乎所有這些早期宗教中,都考慮了這4種元素的神圣——地、氣、水、火。這是這些早期宗教的一個普遍教義,在世界的所有地區都是一樣的。這些古老的印度先民,對諸神的繁殖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欲望,這種繁殖是通過諸多大自然的力量的化身而進行的,它們包括晨星和暮星的力量,太陽和月亮的力量,大地母親的力量,等等。

68 在《梨俱吠陀》中,“創世”被說成是一次自然生殖的行動(《梨俱吠陀》第四章第2節)。

69 死亡之王被稱為“閻羅王”,統治著死亡之地,無論善惡。

70 他們的不朽的觀念很含糊,盡管在后來的文學作品(《奧義書》和《摩訶婆羅多》)中顯示了一種對不朽的強烈渴望。有很清楚的痕跡表明,印度人相信地獄和天堂。

71 《婆羅門書》是一本儀式書,既涉及崇拜,也涉及獻祭,還談到了4個不同種姓的責任——婆羅門(僧侶階層),剎帝利(武士階層),吠舍(農業階層),以及首陀羅(奴隸階層)。

佛教

72 像拿撒勒的耶穌一樣,佛教教義創始人喬答摩(譯者注:即釋迦牟尼的俗姓)也沒有給世界留下自己的著作,盡管有某些包含他的教義的書被歸到他的名下。

73 他大約公元前565年出生于貝拿勒斯。他的父親是一位王爺,被稱為凈飯王。

74 在他出生的時候,他母親正在去娘家的路上,喬答摩出生在一棵大樹下,在一個令人愉快的名叫“藍毗尼”的果園里。一個禮拜之后,母親去世了,母親的妹妹撫養了這個孩子。

75 據說,喬答摩對他作為王子的責任幾乎沒什么興趣,實際上他舍棄了他的家庭、妻子和孩子,把自己的時間都投入到了學習和宗教上。但這種情況并不罕見,因為隨著《奧義書》的出現,那里發展出了一個苦行者團體,他們舍棄凡塵俗世,在森林和大山里過著貧苦的生活,靠乞討為生。

76 喬答摩被4個幻象指引,他看到了一位奄奄一息的老人,一位病入膏肓的患者,一位正在腐爛的死者,一位高貴威嚴的隱修者。在離家出走之前,他偷偷地來到妻兒正在睡覺的房間,看他們最后一眼。

77 這次分別被佛教徒稱作“大舍棄”。

78 然后他去了東南部,恒河之南,在那里,他花了一段時間在兩位高貴的教師的指導下研習了婆羅門哲學。但這并沒有讓他滿足,他退隱到叢林里,過了6年最嚴格的苦修生活,因而在印度贏得了名聲。

79 但他依然沒有得到靈魂的平靜,直到有一天,由于加強齋戒,他昏厥倒地,人事不省,弟子們認為他死了,但他恢復了過來,對從這種嚴格苦修中得到進一步的好處不再抱希望。他開始正常地進食,放棄了他的自我禁欲。

80 接下來,喬答摩的事業出現了第二次危機。印度哲學的所有教義對他都失效了,對于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幾乎絕望了。

81 在游蕩和冥思中,他在一棵菩提樹下坐了下來。他回顧平生,與誘惑作斗爭,其方式跟文獻記錄中的耶穌頗為相同。在這一天行將結束的時候,他在幻象中看到了一條新路,看到自己成了“佛”,或稱“覺悟者”。

82 這棵樹被稱為“菩提樹”——覺悟之樹。他的秘密是他的平靜潛藏在對人類心靈的影響力中,屬于內在的修為,是對他人的愛。

83 因為他的經歷,菩提樹變得神圣起來,對佛教徒來說幾乎就像基督徒的十字架一樣。古往今來,人都有自己的象征符號,以代表看不見的或形而上的品質。

84 他傳授的教義包括最高神的觀念,舊宗教中的提婆或神都是真實的存在,他們都像普通人一樣,被肉體的羅網給纏住了。

85 他傳授了“因果”和“轉世”。

瑜伽體系

86 我們不能就這樣離開印度及其強有力的思想流派而不瞥一眼它們的現代發展,我們必須轉向歷史看看這些古老的信仰是如何發生改變的。

87 無論是吠陀教還是《奧義書》,都沒有被佛教或耆那教所取代,它們都被傳承了下來,并在千百年的時間里先后經歷了許許多多的改變。

88 印度有過多次劇變,她在不同的時期被不同的民族(敘利亞人,帕特尼亞人,以及伊斯蘭教徒)征服過。但最重要的是公元1849年大英帝國對她的征服。

89 從《奧義書》的思想中發展出來的五花八門的思想體系都主張有兩個“永恒的存在”。這就是大思想家迦毗羅的理論,他反感《奧義書》中的一神論,他只承認物質和個人的靈魂——他不承認“神”。

90 瑜伽體系是帕坦迦利創立的,時間更晚。瑜伽的意思是“結合”或“聯合”,這里說的聯合是與神或更高的自我相聯合,強調的是經驗與知識,而不是苦修、齋戒及其他長期在印度實踐的苦行。這些都被瑜伽所吸收,并按照哲學的解釋,抱著把物質與精神分離開來的目的(這樣它才可以與神聯合起來)而予以推行。

91 一個人頭發上結滿泥塊,卻依然紋絲不動地站在那里(因為靈魂正處在靜態抽象中),直到鳥兒在頭發里筑巢,這樣的境界,是瑜伽哲學實踐的極端表現之一。

92 《奧義書》的另一個發展是“吠檀多”,是由一位大約生活在公元800年的吠陀經注釋者創立的。

93 這一理論聲稱,現象世界沒有什么存在的真實能超過夢的真實,生死輪回的噩夢會一直繼續下去,直到每個靈魂都認識到,除了“梵-我”之外,沒有真實的存在。

94 那么,認識自我就成了超度。

95 這里的“梵”,有時候的意思是“至高無上的神”,而在另一些時候,指的則是“最高的個人神”。這就是晚期的一些觀念的起源,比如物質的不真實,以及“至高神能成為個人神”這樣的信念,一些東正教會就持有這些觀念。

96 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是一部由很多人創作的偉大作品,它大量的素材來自一些逐步發展的故事,其基礎可以追溯到印度古代。這個故事中有許多戰爭、陰謀、愛、恨,等等,中心圍繞一位主人公——克里希那,他后來被神化了,成了人們心目中的神,他們把他崇拜為“薄伽梵”,即“值得崇拜”的意思。

儒家

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禮記》

97 上面這句話引自一部非常古老的中文著作,當一個人停下來琢磨中國人的性格時,我們就會發現,這樣的信條已經深深地滲透到了中國人的性格中。沒有哪個民族有這么多自然而然的莊重、寧靜和敬畏。

98 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中國的西北,在那些被黃河所澆灌的地區,氣候干燥而清爽,富饒肥沃的土地盛產蘋果、梨、葡萄、堅果和黍稷。

99 現代形而上學剛剛開始認識到,宇宙中的每一物體都有隱藏的一面,那個年代的高人多半并不認為這隱藏的一面里包含什么要頂禮膜拜的神,但他們也認識到了并向人們傳授一種看不見的品質,或者是精神力量,這跟我們今天所做的并無不同。

100 他們解釋說,宇宙的起源產生自兩種精魂,或者說是兩種“氣”,分別稱為“陽”和“陰”。陽是溫暖、光明和生命,也是“天”,一切好東西都來自于此;陰是黑暗、寒冷和死亡,也是“地”。陽被細分為很多善的精神,稱為“神”;陰被細分為很多惡的精神,稱為“鬼”。這兩種精神賦予人類種族以生命。

101 生就在于這些精神的注入,死就是它們的離散,神的品質回到陽,鬼的品質回到陰。

102 正如人有一個“最高統治者”一樣,精神的世界也有一個最高統治者。上帝就是這位統治者,但人們依然要向很多次級的統治者獻祭。

103 這種宗教建立在五部經典著作的基礎上,那是孔子從過去的文獻中整理出來并傳給子孫后代的,這五部經典分別是:《春秋》《詩》《書》《易》《禮》。這些教義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今天中國人的性格。

104 皇帝被認為是“天子”,敬畏祖先是儒家教義的主要特征。神殿分布于全國各地,兩個大的祭祀分別在冬至和夏至舉行,顯示他們知道這兩個日子的隱秘意義。

105 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是孔子,他大約生活于公元前551年至479年之間。正如記載所表明的那樣,他的生活跟任何時代的任何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并沒有什么大的不同。

106 在15歲的時候,他專心于學習。后來他結婚了,并有了一個孩子,但家庭生活并不合他的意,他跟妻子離了婚,成了一名教師,因此他有時間研究學問、潛心思考,這是他所鐘愛的兩件事情。

107 30歲的時候,他站穩了腳跟。他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并開始有了名氣,吸引了很多貴族家庭的年輕子弟投到他的門下,據說,他一度有3000名弟子。他在所有事情上都是一個嚴格的形式主義者,從來不是一個改革者,到頭來,他的宗教成了他祖先的宗教。

108 對他來說,遙遠的過去是一個黃金時代,把這個時代延續下去是他的目標。

109 他最著名的一句格言是這樣說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0 一條真正地講出了這一宗教的主導原則的金科玉律是:天地間的最高目標是“德”,“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而且,“秩序是天的唯一法則”。

111 老子是中國第二位偉大的教師和神秘主義者。他大約出生于公元前600年。他在皇帝的宮廷里占據某個高位很多年,但是,當老年的跡象開始在他身上顯現的時候,他便辭去了官職,隱居不出,寫出了那部著名的智慧之書《道德經》。

112 這部書提出了老子最古老的教義。在他的體系中,偉大而值得崇拜的東西就是“道”,這個詞可以翻譯成“道路”“力量”“自然”,甚或“神靈”。

113 對老子來說,道似乎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無限之物。正如他在下面的這些話中所表達的那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114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圣保羅所說的“跟隨上帝去感覺”。他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115 在他的作品中,自始至終存在一種自我抹殺,一種宿命論——佛教的北方形態。大乘佛教大約在公元67年傳入中國,但這方面的知識很久之前就傳到了這里。數百年來,中國人一直可以出家為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學者開始去印度旅行,進一步學習印度人的信仰。

116 但儒家始終反對佛教的信仰,結果在國內導致了太多的不滿,因為很多人在佛教中找到了他們所需要的某種精神上的東西,他們相信祈禱,相信天堂和地獄是道成肉身之間的寓所,等等。我們看到了儒家、道教和佛教,沒有唯我獨尊的宗教,但每一種宗教都對整體產生影響。

117 我們發現,儒家致力于使人成為道德的人,道教致力于精神力量對人的今生所發揮作用的問題,佛教讓來生變得生動逼真。儒家致力于看得見的現在,道教致力于看不見的現在,佛教致力于看不見的未來。

神道教

118 日本是亞洲東海岸外的一群島嶼,它們呈曲線分布,從大約北緯20°延伸到46°。它的早期居民大概是由兩個種族組成的:阿伊努族與大和族。

119 傳統跟周邊的其他種族大致差不多。大和族征服了大多數領土,但進化卻很慢——人民生活在茅屋里,既沒有城市,也沒有神殿,他們主要以狩獵和打漁為生。人們也做過一些簡單的努力,嘗試著種植稻谷,鐵質工具也得以使用,婚姻和家庭僅僅是部分地得以組織。后來,進化由于受到中國的影響而得以加速——書寫文字被引入,佛教教義開始產生影響,不久之后又傳入了儒家思想。一直以來,儒家思想總是更多地屬于物質的哲學,而非精神的宗教——從這里產生了日本的國家宗教。

120 “神道”,日本的皇帝,在人們的思想里一直被認為是來自兩個原始的神,是它們產生了所有其他的日本神。人們持有這樣一種觀念:人、動物和神組成了一個社會。他們用來表示神的單詞是“Kami”,意思是“超存在”。Kami有時候被用在太陽、天甚至風的身上,也應用于大蛇;有時候又應用于珠寶、石頭,事實上可以用于任何讓人驚奇的東西。對他們來說,就像閃米特人一樣,生命繁殖的秘密是最令人驚奇的,因此,有許許多多的生殖器崇拜符號。但是,據說日本人在生殖器崇拜的符號體系中看到了更高級的訓誡,而不是更低級的東西,因為在敬畏符號形式的過程中,他們也就敬畏了在形態上最令人驚奇、最仁愛慈善的神。對現代心理學家來說,最好是把下面這個古老的觀念永遠清理出他們的頭腦:為了人的提升而對他們進行任何這樣的實物教學都應該被認為是一種退化的實踐。

121 創造被講成是一個男神和女神傳宗接代的故事,我們身上也有同樣的正極和負極的力量。沒有靈魂的觀念,也沒有罪的觀念,盡管有天堂和地獄的觀念。但我們很高興地說,這兩種觀念都不帶有獎和罰的觀念。儒家哲學提出了對祖先的極大敬畏,尤其是對統治者的敬畏,這在日本像在中國一樣被稱為“神道教”,通過它,家庭和婚姻得到了更好的控制,這些在等級上僅次于“神”(Kami)。因此,在神道的信條中,人在此生與神是同類的,而在死后便加入到那些受到敬畏的人的行列中。這種觀念,跟我們現代的人作為“上帝之子”的兄弟情誼的觀念是何其類似啊!

122 據說,日本人并不祈禱對罪的寬恕,而是為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而祈禱、為快樂而祈禱,而不為被祝福而祈禱。還有人說,崇拜者“可以意識到,他的心靈并不帶有神的性質,不帶有純潔的性質,他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為它吹去灰塵,洗去污點,恢復它的純潔”。所有這些,如果加以分析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它應該是極好的現代心理學。

123 于是,今天我們在日本看到了一個首屈一指的東方民族。在那里,基督教獲得了一些皈依者,但佛教卻更為盛行。她的進步或許在最大程度上通過儒家的教義而受到了中國的影響,在這里,我們更清楚地看到了“人如何是民族財富的繼承者”。

希臘哲學

124 希臘的宗教,是音樂、文學、雕塑和繪畫的宗教。這一宗教血統讓它帶有更多的哲學色彩,而不是宗教色彩。然而,其中依然貫穿著一種沉思的調子,顯示了人類心智在這里對周圍宇宙的巨大工作開始了一次真正的分析性的回顧。

125 早期的居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開始于石器時代,他們以與巴比倫、埃及和中國類似的方式進化著。印歐人北邊穿過多瑙河谷進入這里,反過來受到了青銅器時代的影響。所有這些都混合在一起,被轉化,被吸收。

126 萬神殿只不過是所有神的融合產物。

127 其中更大的神是阿波羅和赫耳墨斯。

128 在米利都(公元前6世紀亞洲愛奧尼亞人的一座城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認識到了周圍世界的統一,同時他們在尋找一種作為萬物起源的元素,以及能夠對一切作出解釋的變化。

129 泰利斯把它稱為“水”,阿那克西曼德稱之為“氣”,但畢達哥拉斯(他很可能在阿拉伯半島和巴比倫從事過研究)則認為,數字關系解釋了萬物,我們發現,即使在今天,傳授高級思想的老師們依然在講授數字科學。

130 還有一些偉大的頭腦推進了其他一些偉大的觀念。一位哲學家認為,神是唯一的,而不是有很多,而且他不同于人。萬物也是一個整體,沒有東西產生,也沒有東西被毀滅。這位哲學家便是色諾芬尼。

131 蘇格拉底(前469-前399)是他那個時代的批評哲學家。他讓我們看到很多假知識的淺薄,同時他試圖把人引到自我認識上來。他是一位杰出的老師,他借助問和答的教學方法從來沒有被人超越過。他相信,自己的體內存在一種精靈,會引導他和他的理念去尋找最好的生活方式。他過著簡樸的生活,當他被判處死刑的時候,他勇敢而愉快地赴死。

132 柏拉圖,蘇格拉底帶了8年的弟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教師和作家之一。他告訴人們,外部世界的萬物都在不停地改變,只有理念是不變的、永恒的。感覺的存在,源于對表達永恒理念的努力。在他看來,靈魂站在理念世界與物質世界中間,并把它們統一起來。靈魂屬于感覺之上的世界,只有在靈魂中我們才能找到真實的、持續的存在。

133 柏拉圖的弟子亞里士多德發現,真實并不存在于理念中,而是存在于事物中。“事物永遠在變,但種類保持不變”。他認為,宇宙的統治者就是心智,這一觀念是永恒的。除了這些偉大的智者之外,接下來的還有諸如斯多葛派和伊壁鳩魯學說等學派的創立者。

基督教

134 耶穌出生于巴勒斯坦,這里后來成了猶太人的圣地。

135 這一地區在他出生的時候尚處于羅馬人的統治之下。這一時期,羅馬事實上成了世界的主人,許多猶太人官員被置于羅馬人的監管之下,比如大希律,他是統治這一特殊地區的國王。正是在他的統治時期,耶穌出生了。

136 他的母親瑪麗是木匠約瑟的妻子。耶穌也被培養從事這個行當,并一直干到了他大約30歲的時候。

137 在他達到這個年齡的不久之前,他的堂兄約翰開始宣講“神的國近了”,并給人施洗禮,表示他們的渴望就要實現了。耶穌去讓約翰給自己施洗,當他從水中出來的時候,一個來自天上的聲音對他宣布,他就是“上帝之子”,是人們所期待的“彌賽亞”。耶穌出現在那些跟他一樣相信彌賽亞正在到來的人當中,事實上,他不僅是一位精神的救世主,而且還會是他們的國王,將幫助他們恢復作為一個民族失去的光榮。

138 人們深信他將實現這些期望,這一信念完全淹沒了他,他退隱到了荒野中,思考它到底意味著什么。

139 “誘惑”中的敘述,講到了他內心斗爭的故事,從這場斗爭中,他帶著關于“彌賽亞”的身份和“神的國”的新觀念出現了。

140 他明確地放棄了政治理想,那種理想通過武力建立對人的身體的統治。

141 他選擇了自我犧牲和愛的統治。

142 他堅定地擔負起了彌賽亞的使命,這一使命屬于精神的領域,而不是政治的領域。

143 在關于“神的國”的教義中,耶穌告訴人們,在心中接受上帝直接的指引是每一個人的特權。有一次,他對人們這樣說:“我不是對你說過么,‘你就是神’,而且,天國就在你的心里。”天國不再只是一個以上帝作為遙不可及的君主的王國,它是一個家庭,上帝是這個家里慈愛的父親,所有人都是兄弟。《浪子回頭》的寓言中講出了他的核心寓意。

144 他從每一種日常的、簡單的行當中挑選了12個人,做他的門徒和同伴,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各地結伴旅行、布道并診治病人。當他最后把他關于彌賽亞的觀念透露給他們的時候,他們不能理解他對欺騙的堅定指控,以及他對個人正義的強調。

145 他對禮儀的輕視使得那些大權在握的人都反對他,他們最終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

146 耶穌本人沒有留下任何文字,但他無與倫比的講道和他的寓言顯示了他對上帝和人的天性的深刻洞察,后來這些被他的門徒們編纂成冊,如今被收錄在《新約》中。

147 基督教會是使徒們在耶穌離開他們不久之后建立起來的。基督教會的故事,是一個很長的故事,我們或多或少有些熟悉。信眾和使徒們都是充滿熱情的傳教士,他們成功地把基督的教義灌輸到了地中海周圍的許多國家。

148 意大利的羅馬大概是最大的中心,偉大的羅馬基督教會正是建立在那里,今天依然統領著絕大部分基督教信徒。

149 大約在公元1300年,人們開始發現新理想的需要,其中之一就是要求更大的宗教自由,這部分地是通過馬丁·路德和約翰·加爾文所領導的宗教改革帶來的。從這些改革中,產生出了之后的新教教會,使基督教得到進一步發展。

今日宗教

150 孔子說,對于人類種族來說,一個極好的理想就是有個好身體——世界上沒有哪個種族比那些受他影響的人民更吃苦耐勞、更能忍受了。

151 幾乎跟孔子同時代的,是索羅亞斯德對農業大發展的影響,以及他關于行星對人和自然的影響的教導,因為當人被提升的時候,大自然本身也必須得到提升。

152 然后出現了具有犧牲觀念的希伯來種族,以及探索不朽真理的埃及人,他們正在創造新文明的倫理規范。

153 佛陀的偉大啟示具有深刻的精神性,他教人們懂得了生活中冥想的一面,作為實現人的終極目標的手段。

154 希臘人通過他們的愛和對美的創造觸及了上帝,希臘至今依然被認為是藝術之母。

155 羅馬給我們帶來了管理,既有國家的管理也有個人的管理。人類在獲得了這些偉大的基本法則之后,已為另一個偉大理想作好了準備,耶穌基督出現了。“弟子準備好,師傅便出現”。

156 到這一時期,“理性時代”攪得人心緒不寧,內在的精神也在攪動少數人的心靈,讓他們認識到,我們周圍大自然那看不見的力量正在發揮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城市| 马公市| 南华县| 循化| 平利县| 孟津县| 海兴县| 麻阳| 墨竹工卡县| 太谷县| 通辽市| 横峰县| 长丰县| 江津市| 建瓯市| 合阳县| 屏山县| 大冶市| 四平市| 巨野县| 四会市| 张北县| 绵竹市| 仙桃市| 开原市| 正蓝旗| 元阳县| 肇源县| 施甸县| 金山区| 方正县| 永善县| 敦煌市| 阿克陶县| 盱眙县| 天柱县| 曲阳县| 池州市| 同德县| 新巴尔虎左旗| 遂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