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西方經濟理論研究

馮·維塞爾的社會經濟學與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

程恩富 方興起程恩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學部主席團成員,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會長。方興起,華南師范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 維塞爾的社會經濟學

維塞爾認為,復雜的現代經濟不可能被完全解釋。它必須經歷抽象過程以分離成不同部分,以便它的功能能夠被了解。再進一步,這些部分必須被理想化以防止所有干擾因素的影響,以便能夠認識其純粹的因素功能。由于抽象的假設與真實的情況有距離,于是理論經濟學家形成若干理想化的假設,以提煉經驗事實至可以想象的最完善程度。而最完善的狀態同時也是最簡單和最容易理解的。“于是,理論家要假設一個典型人的存在,然而這樣的人實際上從未存在也永遠不可能存在”,“一個典型的經濟人概念只是一個理想化的假設。接受它僅僅是為了使我們能夠把注意力集中于經濟目標所引起的后果”。因此,維塞爾的理論出發點是經濟人的心理,即作為主觀價值論基礎的戈森法則。他認為從這一有限的視角可以使“理論推演出廣泛的說明,它使我們能夠理解那些具有廣泛社會關聯的、遠遠超越個人體驗的經濟活動的意義。”由此,“‘心理’學派與較早的學派唯一的區別是它完全把一種自發的程序轉變為自覺的方法。”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49~50頁,第66、48頁。

具體來說,維塞爾首先假設存在一個具有國民經濟各個行業且由“單個中心指導”,從而不存在交換的“簡單經濟”,然后,基于主觀效用價值理論分析了人的需求、成本與產出、生產三要素、產品歸屬與收入分配等問題,并得出了邊際法則,供給法則,需求法則,成本法則,普通和特殊歸屬法則以及資本評估法則。維塞爾認為這些法則既適用于資本主義,又適用于社會主義。

維塞爾強調,理論家從最抽象的理想化假設出發。所能抓住的是現實中的純粹要素。如果他想完成研究任務,就不能停留在這些極端抽象的假設上,否則就不可能理解現實。為此,必須逐漸減少抽象程度,使假設更加具體化和多樣化。基于這點,維塞爾在進一步的分析中放棄了國民經濟由“單個中心指導”的假設,引進交換和市場制度。他說,“到目前為止,經濟中最大部分是由私人經濟主體獨立運行的”。“數百萬個循環運動將私人經濟主體聯結成整個社會。在國民經濟中聯合成一個大循環,其中總供給和總需求相互平衡”。這樣,“國民經濟過程是一個社會過程”,這個社會過程可“稱作交換過程”。換言之,“現代經濟生產是社會性的,以貨幣和市場為中介從外部統一起來”。〔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216、218頁,第102~103頁。

維塞爾認為,如果純粹從生產的相互關系來看,現代經濟的生產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整體,所有生產主干都相互關聯,因此,“它并不存在‘協調’這個詞義上的協調,然而它以一個包括所有主體的整體來運行,這個整體可以被想象和描繪成一種協調”。〔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103頁。但是現代經濟是由成千上萬個單獨的市場主體構成的。每個所有者都在法律上獨立于他人。每個人都受其個人利益的支配。要將成千上萬個獨立的市場主體在生產中相互關聯的經濟活動變為現實的整體運行,則確實需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協調。在維塞爾看來,以交換為基礎的個人經濟必然會“形成一種協調”,而不需要一個人為的“指導中心”來協調。因為“經濟中充滿了服務于整個經濟的社會制度。這些制度在結構上是如此協調以至于好像在暗示它們是有組織的社會意識的創造物。事實上,它們只是起源于周期性獨立的個人之間的合作。這樣一種社會制度可以通過貨幣、經濟市場、生產中的勞動分工,以及最終通過社會經濟本身這一最大的包容其他的制度來說明。”簡言之,“現代經濟生產是社會性的,以貨幣和市場為中介從外部統一起來”。正是基于這一點,古典經濟學家在處理社會經濟的協調性問題上,“健康的樂觀主義思想使他們不懷疑個人和社會的經濟利益并行一致。他們堅持,每個個體對自己的優勢認識得最好,并且他的利己心比其他任何方式都更有效地促使他保護自己的優勢。但是由于一個人必須為他人服務才能使自己獲利,在競爭性交換中必然遵循下述道理:經濟中最強烈的個人力量被導向服務社會”。然而,對于一個真實的市場而言,古典經濟學家的“天真闡述已經變得不能勝任了”。在維塞爾看來,“在經濟行為中,個人被社會力量決定”,“個人是他的時代與環境——他的國家、階級和職業的——產物”,“沖動和利己心本身都受社會力量統治”。〔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102、231頁,第102~103頁,第219、221頁。因此,一個人“不再是純粹的個人而是變成了社會性自我;它希望在所有方面遵守法律和習俗并且在總體上服從經濟的社會力量;它只為自己要求社會箴言許可要求和應當要求的。這個命題不僅對那些清楚感覺到自己被社會意識限定的人來說是正確的,對于那些相信自己是完全自由的人也是正確的。”基于這一認識,維塞爾認為,“現行的個人主義經濟原則是一個理想化的觀念,在方法論上它很好地適合了經濟原理的推論”。但是“個人主義的基本錯誤在于對社會制度的處理,它將個人視為好像是本質上完全獨立并且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強調,“這個理想化的觀念必須做一些變化,如果我們希望理解具體的生活現象的話。通過減少抽象性,可以將這個觀念變為實際的社會觀念”,即以“社會性的自我主義”替代個人主義。〔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228、234、229頁。

更重要的是,維塞爾認為在分析市場時,“教條式的個人主義沒有考慮權力這一事實。當資本主義發展迫使人口中數量頗大的階層處于悲慘境地時,權力首次變得顯著了。如果理論沒有考慮權力這一事實,那么一個對于我們時代來說完整的經濟理論是不可想象的。”在他看來,“權力是市場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貨幣則是經濟權力的明確標志”,從而貨幣是“權力的數量表達”。〔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221、248、310、396頁。因此,“貨幣資本不僅僅是實際概念的核心同時也是資本實際力量的核心。大資本的統治力量是通過把它轉換成能夠獲得當期最大收益的形式來獲得的。”從而,“市場上更有權勢的生產者實施的價格會精確限制相對弱小的競爭者;同時被供給壟斷者實施的價格會被用來從買方身上榨取現有技術條件和市場形勢下可以實現的最大利潤。”另外,維塞爾認為,“研究權力問題的經濟理論不能忽視分層現象”,即階級的區分。“由于存在不同經濟社會階層,尤其是當它被權力強化的時候,”就會存在“從最有壓力的極度貧困的邊際效用到幾乎觀察不到緊張感的極度奢華的狀況。”而“越是上層的、有權力的和占有支配地位的階層就越有能力在給定的價格下擴展自己的邊際效用,使其遠遠超過其他階層的邊際水平。”也就是說,“有權力的人可能擴張他們使用商品的邊際至不必要的無益的地步,同時壓抑弱者的消費至接近維持生存的水平甚至更低”。“類似的例子還有勞動合同,唯利是圖的雇主以饑餓工資吸引毫無抵御手段的工人付出筋疲力盡的勞務”。維塞爾強調指出,古典經濟學大師的后繼者們堅守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協調的信條,“在資本主義已經變成受權力支配的時代,已經構成這些后繼者深陷其中的嚴重錯誤”。〔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387、398、225、398、41、238、499頁。

值得注意的是,維塞爾專門用了一章的篇幅來分析資本在現代國民經濟中的強勢地位。維塞爾認為,“資本主義的所有意義在于它粉碎了專制,增加了企業家資本,一旦資本主義變得足夠強大,它將利用歷史形成的權力來反對弱小的競爭者和工人階級。一旦大規模工業發展普及,這種霸權就變成了整個社會的罪惡。然后就會出現被壓迫的工業底層人群、集中的無產階級勞動者。到后來機械化出現,無產階級受到持續的身心雙重壓迫。此時,社會發展到了與王朝專制統治下同樣荒謬的境地”。“若這種發展不被控制,大工業的優勢就會引起獨裁和專制。在短期內,經濟私有結構的均衡會被打破,在國家經濟范圍內,自由原則也就不再適用”。這樣,“資本霸權在其行動領域內脫離了古典經濟學的自由原則。勞動者被剝奪了財產,不再能夠享有法律權利并在現實生活中行使基本公民權力”〔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04、500、501頁。

但是,面對資本霸權,“古典經濟學家認為政府不干預經濟的原則適用于所有時期”。然而,“采取對國家發展日益必要的反對資本專制的措施是現代國家經濟政策的基本特征”,因此,“個人在經濟過程中受制于國家對不同利己主義的協調”。“現代國家經濟政策已經與政府不干預經濟的原則徹底決裂。實行了有利于工人的勢在必行的大改革,這些改革在經歷多次搖擺不定之后最終遠離了經濟完全自由的原則。首先,英國的立法確立了對婦女和兒童的保護,顯然經濟自由的理想化假說對婦女和兒童并不適用。社會最終也將把保護范圍覆蓋到成年男子。在這個方向的發展中,最重要的是從工人福利出發通過對工人的立法保護來限制勞動合同的隨意性。法律進一步推動勞工者的強制保險。”在維塞爾看來,古典經濟學的政府不干預原則“僅在各方勢力相當的情況下成立。如果勢力不均衡,那么經濟完全自由的結果只能是不利于弱勢方。保護弱者是政府的天職。綜上所述,政府被認為是國民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09、496、510頁。

維塞爾強調,他的理論“不是要用一個嚴格界定的新原則去替代嚴格界定的古典不干預原則;只是想要給社會政策一些建議以便使政府能達到其特定目標。政策本身的實踐將證明其正確與否;在國家政策的工具及邊界可能是嘗試性從而不確定時,其不良后果也值得注意。”因此,他建議:(1)鑒于在資本主義時代經濟由資本強制勢力控制,扭曲了經濟的社會精神。如果政府能夠保護經濟免受資本干預,國家行為就能與經濟的社會精神相協調。(2)大資本的控制和影響導致對社會財產、收入和需求滿足的反社會的分配,政府必須反對這種分配方式,把自己放到社會經濟保護者的地位。另外,大資本的利潤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勞而獲的,因此政府可以采取強力措施反對資本的弊端。(3)鑒于大規模工業中資本勢力大大增強,它經常與蠻橫的專制結合在一起。因此,大工業必須依靠法律進行改革,“對私有制度進行一定的約束”。維塞爾認為,“立法改革就目前水平而言,尚未達到社會改革的底線,還存在很多改革的可能性。建議對大工業進行改革,新制度將在擁有絕對權利的資本專制和社會主義之間尋求中間道路”,以避免資本霸權導致的社會主義反向運動,這個運動計劃通過集中資本主義企業來獲利,以便把整個經濟永遠確立在集體主義的基礎上。總之,維塞爾主張“國民經濟的最高協調者是政府。政府規范社會法制、保護公共利益、避免私人利益沖突以及管理公共財政”〔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11、513、514、421、537頁。

值得一提的是,在社會經濟的管理方面,維塞爾認為除了政府對國民經濟的管理和協調外,還存在企業家對企業內部的管理和協調。他認為私人企業是營利性社會的細胞,而營利性社會的企業組織形式直接決定了整個經濟結構的特性。大規模資本主義企業在發展當中取得的令人驚訝的成功并不僅僅由于大量的資本。事實上資本不是發展的主要因素,相反,能夠確保資本主義企業特殊優越的市場地位的主要力量,是其在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后出現的卓越的企業家。企業家地位的特殊性質,是從其把帶有勞動性質的管理服務與特定數目的資產相聯合這個事實當中派生出來的。由此決定了企業家“必須有事業心;他必須在企業發展的同時迅速洞察當前交易中新的契機;他必須掌握按照自己想法控制企業的能力。他還需要接受與每一項投資相關的風險的能力。這一點對那些進入全新的沒有嘗試過的領域的企業家尤為重要。……引發了他的進取心、驅使他不斷前進的動力是一種令人欣喜的創造力”。另外,他既需要創新者的膽識,又需要具有不尋常能力能夠把技術知識、市場經驗和組織力量結合起來。在所有工業國家當中,很多工業巨頭都是從微型企業開始的,這些事實說明了資本主義企業家身上特殊個性的重要性。維塞爾強調,大企業的巨大聯合已經引入了一種現在正在發展的新類型。它能夠為天才企業家帶來新的重要機會。現在也存在從工人起家并最終成為百萬富翁的知名企業家。在美國托拉斯中投入的不計其數的資本和大量個人所有者擁有的財產委托給企業家進行卓越管理,從而企業家史無前例地獲得了在這么寬廣的資本基礎上展示自己的機會。〔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417、452、419、453頁,第453~454頁。

總之,在維塞爾看來,當前在資本主義企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企業家,其鮮明的個性被提升到最高程度:大膽的技術創新者,敏銳了解人類本性的組織者,有遠見的銀行家,不計后果的投機者,征服世界的托拉斯領導者。〔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421頁。

最后,維塞爾認為,古典經濟學的自由貿易理論把國民經濟溶化在無國界的世界經濟中。其最重要的論證源于勞動分工,認為國內勞動分工為所有人充分利用各自的優勢創造了條件,在國際中也應給予各國人民利用其獨特優勢以達到最大化總體福利的機會。在維塞爾看來,古典學派沒有觀察到國際分層(經濟強國與經濟落后國家之分)而常常掩蓋了國際分工所帶來的問題。類似國民經濟中社會分層成為一種最嚴重的損害社會弱勢群體的罪惡,國際分層傷害了弱小國家。究其原因,在于李嘉圖和古典學派“并沒有完成一個世界經濟發展理論。建立這樣一個理論對經濟強國英國沒有什么實際利益”。因為自由貿易的確給英國提供了理想的發展機會。〔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41、557、558頁。

在維塞爾看來,現實的情況是,經濟落后國家的工業發展“受到了英國歷史領先進展的阻礙。在自由競爭中工業領先者不可能被超越,勢力更大資格更老資金實力更強的工業的成本不可避免地相對更低”。〔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59頁。他認為李斯特發現了一個偉大的真理,即必須區分生產的自然條件和歷史條件。“這涉及兩種情況,一是一國比另一國在土地或氣候方面更優越,二是一國在工業上一直保持領先地位;這兩者似乎相同。古典經濟學家認為,政府通過保護性關稅努力發展他們歷史上落后的工業,就像生產受到不利自然條件制約時通過保護性關稅來提高自身競爭水平一樣愚蠢。兩種情況下由于較高的生產成本,消費者承擔的價格都不幸被提高了。這種觀點忽略了如下事實:自然條件的缺陷是永久的,但工業落后的歷史障礙通過進一步的發展是可以克服的。”因此,“經濟落后國家的經濟學家為了保護本國經濟利益,提出在本國經濟落后于英國的時期,如果不想本國發展一直被英國霸權所抑制,那么這些落后國家就需要實行保護性關稅”。〔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59、558頁。

維塞爾認為,落后國家發展工業所增加的生產成本是未來國民經濟發展所必需的。開始時一個簡單的損失,會通過后期增加的收益得到彌補。自由貿易迎合消費者直接利益但阻礙總體發展。新興的國內工業沒有能力面對外國競爭。有雄心的企業家的個人努力是無用的。他們可以嘗試,但他們不可能越過所處無望的國家經濟條件的障礙。“個別企業家始終只是大生產中勞動分工的一個環節。在發展中個人不可能超越國家經濟的總環境”。因此,為了提高總體水平,取代外國的領先地位,必須做出長期持續的整體努力。“一個新興產業一開始就任其無助地處于強大的競爭中,那么它是不可能最終取得領先地位的。它的產品不可能找到國外市場,甚至都不可能把外國產品擠出國內市場。因此在這樣一個國家,政府對國內工業的發展,最好有一定的特殊扶持。”維塞爾強調,實踐將證明,“落后國家只能通過反對強勢阻礙來擺脫貧窮的邊緣,這種體驗將變得更加痛切”。〔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59、562頁。

維塞爾坦率地承認,上述的一些有關自由貿易和保護性關稅的觀點李斯特都早已闡述清楚。因此,“國民經濟的歷史條件、國民經濟的任務以及古典經濟學的個人主義偏見都一直未被認識,直到弗里德利希·李斯特在其經典著作中指出為止”。不過,李斯特缺少能清楚說明國家發展和國際分工之間對立的最終解釋。維塞爾認為,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組成是不同的。在國民經濟中,因為國家的統一使得每一個進步都能全方位擴散。因為新成果和新獲得的信息能無障礙地傳播,各地都可以模仿。結果工業中心就會被根據工業進步情況不斷重新安置在具有最有利條件的地點。當然,那些在國民經濟范圍內促成工業區位的歷史力量不能抵消自然條件的作用,而是和自然條件一起共同決定工業區位。而世界經濟并非如此。知識和經驗、人力和貨幣資本都不是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的。先進者取得的進步不能以同樣方式傳給其他人。“國際上有一個工業的非經濟的區位。工業集中在更先進國家,盡管這些國家可能并不具備最有利的自然條件。而其他國家雖然具有自然所提供的可利用的工業發展萌芽,也必定被忽略可能的機會。世界總產量將低于現實的可能性,欠發達國家是初始的受害者。發達國家在國際產業分層中相應獲得強勢地位,這種地位超出了由自然條件優勢決定的地位。”而發達國家的強勢地位能使它減輕或平衡伴隨資本主義發展的一些問題,它可能使得工人階級中的很多人獲得更高的工資水平。相反,那些僅滿足于贏利較少的產業的國家就比較悲慘,它們被迫使其勞動者在最低工資水平上付出最辛苦的勞動,而且必須承受資本主義運行所有問題的沖擊。〔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41頁,第559~560頁。

總之,維塞爾認為,“先于其他方面,國家被要求利用自身力量保護本國利益反對國外經濟控制。因此古典主義并不適合用來支持國家干預的重要性。”而“考慮周全的保護責任體系確保受外國控制的國內經濟實現經濟邊際使用的最大可能范圍。一旦這個保護體系引導了最大可能的發展均衡,它也會使整個世界經濟產生同樣的終極效果。”〔奧〕馮·維塞爾:《社會經濟學》,張旭昆等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第562頁。

以上是對維塞爾社會經濟學的一個簡要介紹。需要說明的是,限于本文的研究主題,只能在兼顧維塞爾理論體系的情況下,側重介紹其對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具有借鑒性的內容。

二 維塞爾理論的借鑒性分析

對維塞爾理論的系統評價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內,但值得一提的是,維塞爾“按照管理和價值的觀點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學體系,因既要堅持遠離現實的主觀效用價值論,又想貼近社會性經濟活動的現實,就難以避免理論上的前后不一致和概念上的混亂。哈耶克雖然也認為維塞爾社會經濟學體系中的“許多觀點看起來是相互對立和不可調和的”,但將其原因歸于維塞爾“考慮的現象數量太多”。Hayek, F. A., “Friedrich von Wieser(1851-1926),”載于Peter G. Klein主編的The fortunes of Liberalism: Essays on Austrian Economics and the Ideal of Freedom(Volume 4 of The Collected Works of F. A. Hayek)(Indiana:Liberty Fund, Inc., 2008), p.121.但是,如果像米塞斯那樣,從主觀唯心主義的“人類行為學”演繹出一個“邏輯的市場經濟”,而絲毫不考慮它是否描繪了真實存在的市場經濟,“也不去煩惱其假想所構建的這一系統是否會被理解為真實的存在”,其許多觀點不也是自相矛盾的嗎?!米塞斯:《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上)》,聶薇等譯,廣東經濟出版社,2010,第210頁。實際上,兩人的問題都出在奧地利學派的主觀效用價值論。本文在介紹維塞爾理論的主要內容時,刪除了他基于主觀效用價值論對市場經濟的相關論述,結果發現其理論和政策主張完全具有邏輯上的精確性、理論上的一致性。正是基于這點,我們才有必要對維塞爾的理論作如下的借鑒性分析。

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所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就經濟方面而言,主要是要正確認識和處理市場與政府的關系、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外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關系、勞資關系、分配關系。其中,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一關系處理好了,其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那么,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呢?

國內有些人認為私有化和自由放任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的唯一途徑。類似這樣的主張,曾遭到維塞爾的否定。維塞爾在他生活的時代就看到了資本主義經濟不是一種純粹的私有制經濟,盡管當時的國有經濟和合作經濟占比沒有現在大。比如在當今美國,私有制掩蓋了政府在企業軍工聯合體制中的控制權。美國幾乎所有的大企業都是軍工聯合體,研發和生產軍民兩用產品。美國政府以各種形式向這類企業注資(特別是巨額的軍費),從而控制了這類企業的軍事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由于這類企業用政府的資金研發出來的軍事技術常常轉為民用,政府就可以以國家安全為名控制其民用產品的銷售及其技術轉讓。這樣,生產什么、為誰生產和生產多少都由企業決定的說法,只存在于美國的經濟學教科書中。更讓人不解的是這些“大而不能倒”的私有企業,賺錢歸己,虧損或瀕臨破產時則政府必須承擔救助的責任。這實際上是一種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或美國特色的混合經濟。其實,在當今的世界,無論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不存在完全私有化的經濟,它們的經濟都是混合經濟,只是存在混合的程度和性質的差異。退一步說,私有化也并非靈丹妙藥。在維塞爾看來,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了資本霸權,而由資本霸權形成的壟斷破壞了市場運行的機制。因此,即使是對資本主義私有制持肯定態度的維塞爾,也主張通過政府“對私有制度進行一定的約束”,否則,市場難以正常運行。顯然,私有化絕不應,也絕不可能成為市場取向的新一輪改革的選項。

至于對自由放任,或者說反對政府干預的主張,我們不會在一般意義上持反對和贊同的態度,因為政府是需要干預經濟還是不需要干預經濟,完全取決于具體的歷史環境中政府如何干預經濟。在計劃經濟的特殊年代,政府基于行政原則干預經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現實的合理性。改革開放以來,以市場取向的改革的一項重大任務,就是逐步減少政府基于行政原則的干預,同時逐步擴大政府基于市場原則的干預。而當前新一輪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在市場常態下,實現政府基于市場原則的干預替代政府基于行政原則的干預。在這方面我們需要向美國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因此,那種泛化的反對政府干預的主張,那種將政府干預限制于市場失靈的觀點,都是沒有將兩種類型的政府干預區分開來,從而都將導致認識上的誤區而不利于新一輪的改革。

為什么常態下的市場需要政府基于市場原則加以干預呢?維塞爾的理論有助于我們厘清這一問題。維塞爾認為,市場中的經濟人概念只是一個理想化的假設,這樣的人實際上從未存在也永遠不可能存在,因為,人是分階級或階層的,不同階級因占有的貨幣財富的差異,在市場中的權力也就各不相同。在維塞爾看來,市場經濟是受權力支配的經濟。古典經濟學的政府不干預原則僅在市場中的各階級或階層的權力達到均衡的情況下才能成立。如果權力不均衡,則經濟完全自由的結果只會對弱勢方不利。而保護弱者是政府的天職。在現實的市場經濟中因資本霸權的存在,各市場主體(如資本家與雇傭工人、壟斷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權力往往是不均衡的。因此,即使在常態的情況下,政府也是市場經濟運行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有某些相通之處。后者同樣認為,在把市場機制作為配置資源的基礎的同時,還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輔之以必要的宏觀經濟調控,保證在國民經濟整體上資源的合理配置。李炳炎、盧映西:《馬克思經濟學在資源配置視角下別樣光輝的發現》,《海派經濟學》2012年第3卷。

從維塞爾的相關論述不難看出,要想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系這一核心問題,關鍵在于政府干預必須堅持市場原則。至于是否應為政府與市場的作用劃定邊界,我們認為維塞爾在這方面的觀點或許更接近市場經濟的現實。維塞爾認為政府的作用及其邊界是嘗試性的,從而具有不確定性,正確與否只能由實踐證明。在我們看來,重要的不是確定兩者的邊界,而是確定政府必須基于市場原則,在具體歷史環境中應該采取哪些干預措施。這種動態的問題不能以靜態的思維應對。否則,嚴格地劃定邊界,只能是作繭自縛。

如果將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放在中國所處的具體歷史環境中來認識,上述觀點或許更貼近現實。即使是經歷了30余年的改革開放的今天,中國經濟與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相比,都不在一個發展水平上。這種發展階段上的差別決定了中國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有別于美國等發達經濟體。正如維塞爾所言:在存在國際分層,即存在經濟強國與經濟落后國家之分的情況下,自由放任的貿易傷害了經濟落后國家,卻給經濟強國提供了理想的發展機會。因為經濟落后國家的工業一開始就任其無助地處于強大的競爭中,是不可能最終取得領先地位的。它的產品不可能找到國外市場,甚至都不可能把外國產品擠出國內市場。因此在這樣一個國家,政府對國內工業的發展,應該有一定的特殊扶持。對于這點我們是有切身體會的。西方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在許多行業都不難看到。如果政府不是采取“特殊扶持”政策,而是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中國經濟不可能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正如維塞爾所言:企業家確實需要創新者的膽識,也需要具有不尋常能力將技術知識、市場經驗和生產要素結合起來,但是當國內的產業沒有能力面對外國競爭時,有雄心的企業家的個人努力是無用的,因為他不可能超越國家經濟的總環境。

現在,創新型發展已成為共識,但必須清醒地看到發達國家在這方面早已處于領先地位。不要再讓企業家處于“不創新是一條死路,創新則是死路一條”的無助境地。重大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絕不僅僅是企業的事情,這類創新,特別是產業創新將形成中國后高速發展時期的新增長點,并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方式能否真正實現轉變,關系到在全球產業鏈中中國經濟能否從低端提升到高端,關系到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能否起決定性作用。總之,關系到我國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以及人民的福祉。政府完全可以在市場原則的基礎上,采取扶持的政策。在這方面,美國政府給我們做出了表率。克林頓政府時期的IT產業的創新表明,即使對發達的經濟體來說,產業創新也離不開政府基于市場原則的干預。

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革開放以來的30余年,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服務于外商的直接投資,從而形成了外資主導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不能否定外商直接投資的歷史作用,但外資主導型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發展道路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第一,在利潤和出口競爭力決定一切的情況下,導致了初次分配的不公平,從而抑制了大多數人的消費需求,使消費長期難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如果13億人口的消費欲望不能轉化為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必將造成經濟增長更加依賴出口和投資的惡性循環。第二,經濟增長依賴出口,意味著對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市場的依賴。這勢必成為其遏制中國的和平發展和向中國轉嫁經濟危機的一個有效的渠道,從而危及國家的經濟安全。第三,對外資企業的技術和工業裝備的高度依賴,嚴重削弱了我國工業裝備的制造能力,而工業裝備是一個大國的脊梁。沒有脊梁的大國,是難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第四,在地方政府“你發財,我發展”,“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錯誤決策下,地方經濟的增長依賴于外資企業。結果外企帶走的是巨額利潤,留下的是一些可觀的統計數字和中國需要承受的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廉價勞動力難以維持簡單再生產等社會經濟問題和緊張的國際貿易關系。正如國內學者分析指出的,這種發展戰略容易形成非良性的路徑依賴,即各級社會經濟主體缺乏提升要素質量的動力,陷入低水平鎖定狀態,最終使一國經濟應變能力差,受制于人。余向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難的根源:路徑依賴視角的分析》,《管理學刊》2010年第5期。未來30年,中國不可能繼續走外資主導型的出口導向的工業化發展道路,也不能回到計劃經濟時期的那種被動型的進口替代的工業化發展道路。為此,新一輪改革必須服務于創新型發展。而衡量新一輪改革是否成功的標準在于重大技術和產業創新能否突破。因為,我國只有在重大技術和產業創新上取得突破,目前所面臨的許多問題,諸如傳統產業的升級、經濟結構的調整、“強資本弱勞動”、“強外企弱內企”、初次分配不公、生態環境、緊張的國際貿易關系等問題才能得到根本性的緩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桥区| 肇源县| 巴彦县| 弥渡县| 隆回县| 隆回县| 玉树县| 肇庆市| 巴里| 双辽市| 伽师县| 陵川县| 金川县| 克什克腾旗| 吉木乃县| 宜阳县| 会泽县| 平凉市| 报价| 吉林省| 梁山县| 马尔康县| 雅江县| 涟源市| 临澧县| 和田县| 池州市| 宜黄县| 黄浦区| 依兰县| 赞皇县| 定安县| 崇义县| 白城市| 吴旗县| 兴安县| 建始县| 光山县| 禄劝| 余江县|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