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主與發展:亞洲工業化時代的民主政治研究
- 房寧等
- 8530字
- 2019-07-17 11:54:30
第四章 馬科斯威權體制的終結
在傳統利益格局無法打破的情況下,馬科斯總統重用了迷信西方經驗而不結合菲律賓實際的專家們,實施了錯誤的經濟發展戰略,導致菲律賓經濟嚴重畸形發展。在個別大城市繁榮的外表下,菲律賓的經濟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危機四伏。
一 馬科斯總統面臨政治危機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嚴峻的經濟形勢,嚴重削弱了菲律賓人民對馬科斯總統的支持。馬科斯總統為了維護自身地位,利用各種辦法進一步控制權力和資源,將資源指派給自己信得過的“密友”,導致政府中貪官污吏眾多、貪污腐敗嚴重。
人民對政府愈加感到不滿和失望。根據菲律賓勞工部的統計,1981年,工人罷工事件267起,是1980年全年總數的4倍。擁有35萬會員的勞工組織“五一運動”和菲共領導的“全國民主陣線”經常組織各種示威游行活動,試圖推翻馬科斯政權。
受到馬科斯政府壓制的地主和家族以及部分城市資產階級在政治上結成反對派,他們利用人民的不滿,不斷發動反抗馬科斯政府的政治活動。反對派的代表人物是同樣出身于大家族的菲律賓前參議院自由黨領袖貝尼尼奧·阿基諾。馬科斯實施戒嚴后,把貝尼尼奧·阿基諾關進了監獄,不屈服的貝尼尼奧·阿基諾在監獄里遙控成立了“拉班(戰斗)黨”(Laban Party),參選國民大會議員。在戒嚴的環境下,拉班黨人制造聲勢抗議政府操控選舉,號召民眾于選舉前夕發動噪聲抗議活動。1978年4月6日,在國會競選前夜,馬尼拉選民發起噪聲抗議——使用汽車喇叭、鍋碗瓢盆或者自己的聲音表達不滿,直到深夜結束。為威懾和抑制反對派,1979年,法院判決貝尼尼奧·阿基諾“謀殺罪”罪名成立并判處死刑。美國總統卡特出面保護貝尼尼奧·阿基諾,迫使馬科斯政府緩期執行死刑,并允許其轉赴美國。1980年接受心臟病手術后,貝·阿基諾和他的妻子科拉松·阿基諾被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聘任為研究員。在美期間,貝·阿基諾公開繼續領導“4月6日解放運動”,即以馬尼拉噪聲抗議日命名的運動。“4月6日解放運動”于1980年在馬尼拉的一個國際研討會上引爆了數顆炸彈,造成傷亡,嚴重影響了馬科斯政府的國際形象。
20世紀80年代初,迫于國內外對自己專制和獨攬大權的激烈批評,馬科斯總統恢復了“民主”的議會選舉,“菲式”威權體制到了難以為繼的末日。
二 反對派醞釀第一次“人民力量運動”
恢復“民主”體制后,馬科斯總統兼任總理的行政權并未發生變化,依靠行政權在手的優勢,并且采取其他多種手段,馬科斯總統勉強保住了自己的總統寶座。1981年1月馬科斯總統宣布取消軍事管制并恢復大選。但馬科斯繼續搞小動作,這次總統候選人的年齡下限定在50歲,目的是把48歲的貝尼尼奧·阿基諾排除在外。4月,菲律賓政府舉行公民投票再次修改憲法,把菲律賓的政體改為法國式的總統制,并規定總統在非常時期擁有絕對權力,總統任期改為6年,可以多次連任。
歷史常被突發事件所改變。1983年貝尼尼奧·阿基諾被刺事件,改變了菲律賓的歷史,并最終導致了馬科斯政權的崩潰。1983年8月21日,馬科斯的主要政治競爭對手、反對派領袖貝尼尼奧·阿基諾結束了在美國的流亡生活,搭乘臺灣“中華航空”的班機回到馬尼拉。但他還沒有完全走下舷梯,在2萬歡迎群眾、大批記者、全副武裝的士兵面前被人從背后開槍打死。到目前為止,歷屆菲律賓政府都沒有公布誰是真正的兇手,即使是貝·阿基諾的遺孀和兒子擔任總統的兩屆政府也對這起重大疑案保持沉默。
貝·阿基諾被刺殺事件成為引爆“人民力量運動”的導火索,因為對于此案的實際責任人,菲律賓人心里已經有了不用證明的答案。圍繞著貝·阿基諾被刺殺事件,馬科斯總統的反對者不斷組織菲律賓人特別是馬尼拉人參加各種形式的政治活動。位于菲律賓現代金融中心馬卡地中央地帶的阿亞拉街,這里大多是菲律賓傳統大家族經營的企業,兩側的辦公大樓每周都有人從窗戶灑下黃色紙片,一直持續到1983年年底。貝·阿基諾的朋友、前參議員迪奧可諾創立了“為阿基諾爭取正義,為人人爭取正義”組織,這個組織和其他反對黨及民主主義組織公開發動和領導群眾集會、示威和游行,呼喊“反獨裁、反暴政”“馬科斯辭職”的口號。1984年年底,調查委員會主席(前最高法院法官)阿古拉瓦(Corazon Juliano Agrava)向馬科斯提交的報告認為是空軍安全司令部的6個人策劃了這次暗殺,多數委員認為空軍的維爾將軍是幕后主使。經過一年的審判,1985年12月2日,由3位法官組成的委員會判決維爾將軍和其他被告無罪,刺殺行動完全是當時被擊斃的兇手的個人行為。對這個判決結果,菲律賓民眾反應強烈而迅速,在馬尼拉舉行了大規模的公眾示威,在農村省份開始舉行罷工。
天主教會在醞釀和發起“人民力量運動”方面,發揮了獨特而巨大的作用。天主教真理電臺(Catholic Radio Veritas)是唯一一家第一時間報道貝尼尼奧·阿基諾遇害新聞的菲律賓媒體,電臺多次重復播報這條新聞;大主教辛·海綿拒絕參加馬科斯政府的貝尼尼奧·阿基諾謀殺案調查委員會,以神的名義在全國各天主教會傳講,批評政府離經叛道,辛·海綿大主教提出的口號是3個單詞首個字母的縮寫COR, C代表悔改(conversion); O代表順服(obedience); R代表補償(reparation),合起來是“心”的意思,號召信眾行動起來挽回國運。在辛·海綿大主教的努力下,天主教查經班和禱告聚會遍布菲律賓各界,甚至在軍隊里都有。
菲律賓嚴峻的政治形勢,引起菲律賓商界恐慌,大量資金開始外流,許多企業和富裕人士從銀行提出大約5億美元的存款,存入美國、瑞士及中國香港。資金外流和經濟蕭條,導致菲律賓比索貶值和外債負擔進一步上升,1983年10月一個月外債負擔就提高了60億美元。
在國內外強大的壓力下,馬科斯總統仍然贏得了1984年的國民大會選舉和1986年的總統選舉,但這兩次選舉并沒有提高他繼續執政的合法性。反對派雖然在這兩次選舉中都失敗了,但是他們的團結卻得到了增強,為最終掀起推翻馬科斯政權的“人民力量運動”準備了條件。
反對陣營把1984年國民大會選舉視為削弱馬科斯政府的機會,他們努力改變各自為戰、互相為敵的局面。除了溫和的反對派如勞雷爾(Salvador Laurel)領導的“統一民主運動組織”和貝尼尼奧·阿基諾的遺孀科拉松·阿基諾領導的“拉班黨”決定參選,150名政治人物、企業界領袖、神職人員以及菲共人士組成“菲律賓人民大會”,開會商議共同策略,最終菲共的新人民軍代表,以其高明的組織技巧在會議上推動通過決議,要求在政府釋放所有政治犯、賦予國民大會全部權力、承諾舉行自由公開的選舉并撤銷授權政府任意長期監禁人民的《預防拘禁法》之前,所有反對黨一致抵制選舉。在反對派的猛烈攻勢和社會輿論的巨大壓力下,馬科斯政府被迫允許“自由選舉全民運動”組織在菲律賓注冊成立,并向選舉委員會增補了一些新成員。“自由選舉全民運動”組織有20萬名志愿者,負責監督投票過程并進行獨立計票。這次選舉的投票率高達90%,馬科斯的新社會運動黨總體上贏得70%以上的席次,但是,在“自由選舉全民運動”組織監督的兩個省,反對派陣營分別贏得65%以上、60%以上的席位;在“自由選舉全民運動”組織沒有部署監督人員或者人員不足的省份,新社會運動黨皆贏得所有席次。
1986年總統選舉比預定時間提前兩年舉行。1985年,美國總統里根派專使赴菲律賓敦促馬科斯給政治反對派以更大活動空間。但是,馬科斯總統本人似乎對于貝·阿基諾遇刺以來的菲律賓社會的形勢缺乏準確的認識和判斷,他對選舉形勢持有盲目的樂觀態度,在1985年11月3日宣布于次年1月17日提前舉行總統選舉。后來,因反對派認為準備時間過于倉促,選舉時間被推遲到1986年2月。此時,反對派力量分散的局面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直到1985年12月臨近候選人報名的最后期限時,由廣有影響的辛·海綿大主教出面協調,反對派才終于達成一致,推舉科拉松·阿基諾參加總統競選。1986年2月的選舉十分混亂,選舉投票后三天,由19個國家組成的國際觀察委員會發表聲明認為:競選有嚴重的違規現象,并可能對最終結果造成巨大影響。他們指出,在選舉過程中,有收買選票、恫嚇和對競選程序藐視的情況。2月15日計票工作完成,國民大會宣布結果:馬科斯以150多萬張選票的優勢贏得選舉。
三 “人民力量運動”街頭起事
經過數年的準備,菲律賓的反對派已經積聚了一定的力量,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比較有利于反對派,美國對馬科斯政權的態度已發生很大變化,而馬科斯陣營內部也出現了分歧和裂痕。在多方面因素的促成下,在馬科斯連任的刺激下,菲律賓的反對派終于凝聚在反對馬科斯政權的旗幟下。在馬科斯宣布自己獲勝的第二天,阿基諾夫人的大量支持者涌入馬尼拉,人數超過150萬。
這次聲勢浩大的游行,比起以往,在規模、組織水平和策略運用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首先,游行隊伍統一著裝,許多人身穿黃色T恤,號稱“黃衫軍”,吸引了菲律賓全社會乃至全世界媒體的目光,形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巨大政治符號,引起了極大的心理沖擊。其次,在形成巨大社會壓力的同時,反對派組織者堅持游行抗議的和平形式,造成了馬科斯政權壓制上的困難,和平方式又使群眾性抗議行動得到了持續和更廣泛的參與,聲勢不斷擴大。另外,以阿基諾夫人為首的反對派還采取了廣泛的抵制行動,給執政當局制造全面困難,形成社會危機局面。他們號召民眾采取各種措施抵制政府,如到與馬科斯關系緊密的大銀行提取存款,關閉全國各地的學校,抵制馬科斯掌控的媒體;停止購買廣受歡迎的生力啤酒和可口可樂;拒絕買票觀看支持馬科斯的演員主演的影片;延遲繳納各項公共服務賬單。抵制運動開展不到一個星期,生力啤酒的銷售量已暴跌30%,生力啤酒公司在馬尼拉股市里的股價也滑落18%以上,由此,引發股票市場的波動和一定程度的經濟恐慌。這些經濟與社會策略給予街頭的政治運動以巨大的呼應與支持,動搖了馬科斯陣營的信心。
四 政變軍人暗中出手
在回顧1986年菲律賓社會運動推翻馬科斯政權的歷史時,大多數文獻所展示和證明的是:這是一次菲律賓人民群眾通過聲勢浩大的街頭運動把不得人心的獨裁者趕下臺的人民革命,也就是按事后菲律賓官方的說法:“人民力量運動”結束了馬科斯的獨裁統治。的確,這次人民力量運動在菲律賓政權以及政治體制更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菲律賓政治發展的真實歷史卻絕非如此簡單。當年真實而全面的歷史是,街頭群眾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菲律賓政權更迭的“前臺”,即世人可以看到的“黃衫軍”的街頭抗爭;而歷史還有另一面,那場政權更迭的“后臺”卻是一場不折不扣的軍事政變,“前臺”與“后臺”共同構成了那場政治變遷的歷史戲劇的全部場景。
在馬科斯長達20年的統治期間,馬科斯的威權體制本身和菲律賓社會都積累了大量的問題和矛盾,特別是在傳統社會結構無法打破、經濟社會發展逐步陷于停滯的社會形勢下,馬科斯政權內部以及馬科斯主導的菲律賓政治權力的核心層,也出現了分歧與矛盾。在馬科斯本人威望日減,政權基礎逐步動搖的情況下,一部分原來馬科斯政權中的骨干開始尋求新的出路,與馬科斯政權離心離德,漸行漸遠。在馬科斯政權逐步分化瓦解的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是馬科斯政權依靠的核心力量——軍隊內部的分化與分裂。
從歷史上看,菲律賓軍隊是一支依靠美國訓練和援助而建立起來的“美式化”軍隊。軍隊是馬科斯政權最重要的依靠力量,為控制住這支非常美國化的軍隊,馬科斯在軍中大力培植和使用忠于自己的人馬,形成了嚴重的裙帶風氣。這樣的一種人事格局與美式職業化建軍體制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效忠于馬科斯的靠裙帶關系起家的軍隊將領與受過美式教育、從美國軍校畢業的職業軍官的關系日益緊張。特別是軍隊的中下級軍官,對于軍隊內部的裙帶和相應而來的腐敗風氣深惡痛絕。他們主要戰斗在菲律賓南部與菲共新人民軍和伊斯蘭分離組織較量的前線,歷經戰火洗禮,勇猛剛強,卻受制于軍隊內部的靠政治效忠和裙帶關系起來的高級將領,軍隊內部嚴重的腐敗對菲律賓南部平叛戰斗形成嚴重掣肘,造成巨大損失,軍中對馬科斯政府的不滿在不斷醞釀。軍隊中不滿馬科斯政權的最主要力量是由部分中下層軍官秘密組織起來的“武裝力量改革運動”(Reform of the Armed Forces Movement, RAM),這個組織聚集了菲律賓最精銳部隊的一批軍官,他們是菲律賓軍隊最優秀的骨干。
馬科斯政府的國防部長恩里萊本是馬科斯的親信,他也是菲律賓戒嚴時期最有權勢的人物,但隨著形勢變化,恩里萊對馬科斯總統的做法產生了不同意見。貝·阿基諾遇刺后,恩里萊的政治立場發生變化,他與被其賞識的“武裝力量改革運動”的負責人霍納桑秘密組織力量,策劃軍事政變,意圖擇機舉事,取代馬科斯政權。
馬科斯宣布贏得選舉之后,對人民力量運動等反對派的抗議也有準備。選舉結果一公布,馬科斯總統便開始從各省調集部隊,到首都馬尼拉加強戒備。馬科斯對軍中異動也早有察覺和防范,他一方面加強總統官邸馬拉坎南宮的保衛,另一方面逮捕了“武裝力量改革運動”組織中的4名軍官,被捕軍官泄露了該組織曾經策劃軍事政變計劃的情況。在危急情勢下,霍納桑等“武裝力量改革運動”負責人晉見恩里萊,他們指出,馬科斯有可能會馬上嚴厲鎮壓“武裝力量改革運動”成員和其他反對派領導人,他們說服恩里萊領導“武裝力量改革運動”的400名精銳戰士到大馬尼拉地區的國防部總部阿吉納爾多(Aguinaldo)營區集結,準備發動軍事政變。恩里萊隨后說服馬科斯總統的表弟、副總參謀長拉莫斯將軍。拉莫斯將軍率領兩營兵力駐守在警察部隊總部所在的克拉米(Crame)營區,兩個營區隔著埃德薩大街相望。1986年2月22日傍晚,恩里萊和拉莫斯在阿吉納爾多軍營舉行新聞發布會。恩里萊稱,良心已不允許他“把總統視為武裝部隊的總司令。……我相信現有的政府不再受到人民的擁護”。拉莫斯說,他正在勸導自己手下的部隊以及其他軍人加入他與恩里萊的行列,“1986年選舉出的總統不是我們要效忠的總統。……我們堅決支援科拉松·阿基諾。……在我的心目中,她才是菲律賓真正的總統”。恩里萊和拉莫斯拉開了軍事政變的序幕。
隨之而來的軍事政變由“武裝力量改革運動”負責組織實施。這是一次亞洲歷史上十分獨特的軍事政變。與歷史上大多數軍事政變不同,“武裝力量改革運動”發動的政變并不完全是秘密發動、突然襲擊。“武裝力量改革運動”的政變策劃者們,聯絡阿基諾夫人領導的“人民力量運動”,動員大批民眾上街包圍和阻礙忠于馬科斯總統的軍隊行動,為政變軍隊向總統府等要害部門發動襲擊創造機會。同時,“武裝力量改革運動”居然聯系并幫助國際媒體對攻打總統府等襲擊行動進行現場直播。這是一次被媒體現場直播的軍事政變。在準確掌握了總統官邸馬拉坎南宮的守備力量后,“武裝力量改革運動”負責人霍納桑和卡普南組織了30名精銳傘兵發動襲擊。一天后,他們又攻占并接管了馬科斯總統控制的重要的第四頻道(Channel 4)電視信號轉播臺。當晚6時,恩里萊和拉莫斯通過第四頻道宣布他們控制了絕大部分軍隊,馬科斯總統已經失勢。隨后,美國政府發表了聲明,警告馬科斯總統不要采用武力解決危機,必須用和平方式完成新政府過渡。25日,政變軍隊相繼攻占了第九頻道、第二頻道和第十三頻道,馬科斯的總統就職儀式被切斷。25日當晚近10時,在美國的壓力下,馬科斯終于同意下臺。在美國的安排下,馬科斯和身邊人乘坐4架美軍直升機飛往克拉克空軍基地,后被強行送往夏威夷。
在1986年菲律賓那場令世界矚目的終結威權體制的社會運動中,“人民力量運動”以和平形式動員群眾,形成巨大的社會聲勢,為推翻政權提供輿論和社會心理上的正當性;“武裝力量改革運動”則策劃于密室,發動軍事政變直接推翻當選總統。“人民力量運動”和“武裝力量改革運動”一文一武,配合得相當默契,堪稱社會運動及軍事政變史上的一個經典案例。然而,即使如此,菲律賓的威權體制的瓦解仍然還有更加深刻的政治原因。
五 威權體制終結的政治原因
導致馬科斯政權隕落的浮于社會表層的原因是,馬科斯總統失敗的經濟、社會政策和每況愈下的經濟形勢。而在這背后的原因是,在經濟社會形勢發生持續變化的情況下,菲律賓社會的利益結構發生的變動,以及由此進一步導致的政治權力結構中的重要變化。
(一)失敗的工業化政策引發中下層不滿
馬科斯總統之所以能夠建立威權體制,并連續當選總統,其中盡管采取了某些遭到反對派質疑的不正當政治手段,但馬科斯總統在第一任期中提出的旨在推動菲律賓工業化和經濟發展的政策,還是深得民心的,尤其是符合菲律賓中下層民眾的期盼和訴求的。這是他一度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是,由于菲律賓根深蒂固的傳統社會結構以及相應的經濟、社會制度的束縛,馬科斯總統提出的工業化目標,因大地主和家族勢力的阻撓而遇到巨大阻力,尤其是土地改革的失敗,使工業化在整體上難以推進。馬科斯所采取的對外經濟政策方面多次出現人為失誤,也一再干擾了菲律賓的經濟建設和工業化進程。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世界經濟危機、能源危機導致嚴峻的世界經濟形勢,菲律賓經濟受其影響,更是雪上加霜,面臨災難性局面,日益積累的外債問題幾乎導致了菲律賓的經濟崩潰。在政治領域,由于威權體制下權力過度集中,馬科斯政權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監督,馬科斯本人在執政后期懶于政務、疏于管理,造成了政權內部嚴重的腐敗問題。
這一系列的問題與失誤導致了菲律賓經濟、社會發展的停滯,造成了社會不公正以及政權的腐敗,苦于生計的廣大中下層民眾終于喪失了希望和耐心。在一定的政治形勢下,積蓄不滿情緒已久的中下層民眾終于被政治反對派們動員起來,成為走上街頭反抗馬科斯政權的“人民力量”。
(二)精英集團分裂
當年剛剛上臺的馬科斯總統年輕氣盛,血氣方剛,他懷抱政治理想,秉持振興國家的抱負。他不僅得到中下層民眾的擁戴,也凝聚起一大批各界精英,他們成為馬科斯威權體制的政治基礎。但是,十多年過去了,馬科斯總統未能塑造出一個新的菲律賓,上層精英對馬科斯總統以及威權體制產生了越來越多的懷疑,精英集團內部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分歧。
貝·阿基諾的遇害成為精英集團最終分裂的一個轉折點。貝·阿基諾遇害后,內閣總理比拉塔多次遞交辭呈。勞工部部長奧普萊和外長先后辭職和被免職。羅慕洛接任外長后拒絕在馬科斯政府宣布與暗殺貝·阿基諾事件無關的聲明上簽字。國防部部長恩里萊從馬科斯總統最為倚重的得力干將,轉變成為軍內的反對派,成為“武裝力量改革運動”的支持者和領導者。在最后嚴峻的關頭,連馬科斯的表弟、軍內重要將領拉莫斯也竟然反戈一擊。精英集團的分裂直接導致了馬科斯政權的瓦解。
(三)天主教會推動
菲律賓是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徒占絕大多數的國家。菲律賓的天主教會在經濟上和組織上完全獨立于政府,它在全國建有地方組織機構和社區活動中心,開展宗教活動并承擔著菲律賓社會中不可或缺、十分重要的社會服務功能。天主教會是菲律賓社會中最大的土地占有者,因此一直與推動土地改革和工業化的馬科斯政府有著尖銳矛盾。進入20世紀70年代后期,馬科斯政府的工業化以及各項社會政策遇到了越來越大的阻力和反對,而馬科斯采取了日益強硬的手段壓制反對力量,大肆逮捕反對派人士,激起了教會的嚴重不滿,教會中的反對派也借此發動反政府活動。
1979年,菲律賓教會與政府決裂,菲律賓天主教會首領紅衣主教辛·海綿公開主張結束戒嚴并舉行沒有馬科斯參加的新選舉。此后,在辛·海綿大主教的領導下,天主教會一直在社會基層、在廣大教徒中,借傳教方式醞釀反抗情緒,進行思想鼓動。由于教會的特殊身份和影響,菲律賓天主教會在80年代反對馬科斯和威權體制的社會運動中甚至起到協調統合政治反對派的作用。在1986年推翻馬科斯政府的行動中,天主教會更是一馬當先,積極組織教會學校的學生充當游行示威的先鋒。辛·海綿大主教在電臺發表演說,發動馬尼拉市民上街支持兵變軍人,當時不僅對推翻馬科斯政權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且震動了國際輿論,他的大聲疾呼與激情演講是1986年菲律賓“人民力量運動”中給世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幕。
(四)美國離棄
美國一向插手菲律賓國內政治、操弄選舉。馬科斯政權22年的維系與美國的支持密不可分。但從70年代起,威望高漲的馬科斯為進一步確立自己在菲律賓的歷史地位,跟美國鬧起了“獨立性”,他積極發展多邊外交,甚至發展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在國內,馬科斯也搞了一些去美國化政策。馬科斯的動向令美國緊張,菲律賓是美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冷戰”基地,是太平洋上的反共前沿。美國絕不允許馬科斯另搞一套。從70年代開始,美國加強了它的干預政策,采用一貫手段——暗中扶植、培養政治反對派,伺機取代不大馴服的馬科斯,建立更加聽從于美國的菲律賓政府。反對派議員貝·阿基諾一直是美國屬意的對付馬科斯總統的制衡因素,美國公開支持馬科斯政權的另一面是,在發展自由民主的旗號下支持貝·阿基諾等反對派力量。貝·阿基諾遇害后,美國與馬科斯政權的關系急劇惡化,美國越來越公開地批評馬科斯政府,越來越公開地鼓動支持反對派。美國選擇貝·阿基諾的遺孀科拉松·阿基諾作為與馬科斯分庭抗禮的標志性人物。
1986年的選舉,成為美國政府與馬科斯政權攤牌的時刻。美國公開干預菲律賓大選,派遣議員代表團進行觀察,實際上是直接監督選舉。選舉剛剛結束,美國里根政府立即指出大選具有嚴重舞弊行為并予以嚴厲譴責。美國參眾兩院做出決議,拒絕承認選舉結果,并威脅終止對菲律賓的軍事援助。隨后,里根派總統特使在馬科斯和阿基諾夫人中斡旋,并同國防部部長恩里萊和副總參謀長拉莫斯進行了接觸。在恩里萊和拉莫斯發動兵變后,白宮發表正式聲明,警告馬科斯不要使用武力,并要求馬科斯向阿基諾夫人移交權力。美國的離棄成為壓倒馬科斯政權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