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對法戰略的歷史和政治學考察(1914~1929)
- 劉作奎
- 18字
- 2019-08-06 16:49:51
第三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對法政策
一 英德矛盾上升和英法結盟
在邁入20世紀之前,英法曾經是最主要的競爭對手。它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英國是海洋霸主,法國擁有最強大的陸軍。為了爭奪霸權,雙方自然而然會產生矛盾。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時,這種兩強相爭的格局發生了改變。
20世紀初,美國、德國作為后起的、新興的強國,在工業、交通運輸和對外貿易上發展迅速,逐漸超過老牌的資本主義強國英國和法國。英德矛盾的尖銳化,表現在德國已成為英國強大的經濟對手。19世紀70年代以后,英國的工業發展速度逐步遲緩,失去了50、60年代的“世界工廠”地位,英國在世界貿易中的壟斷地位,遇到了德國商品的強有力競爭。德國在工業、商業和陸海軍方面進一步發展的絕對速度和程度令人吃驚,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它的國力不僅分別是意大利和日本的3倍和4倍,而且還超過了法國或俄國,很可能還趕上了英國。于是,一戰前國際力量版圖是:美國的實力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位,德國也超過了英國,躍居世界第二位、歐洲第一位,而英、法則退居第三、第四位。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加劇,給國際關系舊有格局帶來了顛覆性沖擊,直接導致這些國家重新分割世界權益的斗爭空前加劇。在這些斗爭中,英德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19世紀末,德國加緊了對外侵略掠奪,矛頭直指英國的殖民地和勢力范圍。1898年德國強租中國的膠州灣,并企圖奪取烏克蘭和高加索,再從高加索經過伊朗到達印度。德國從土耳其獲得了修筑巴格達鐵路的權利,使得中近東地區成為英德爭奪的又一重點地區。如果鐵路修筑成功,必將嚴重威脅英國在北非、西亞,特別是在印度的利益。英德矛盾的尖銳化,還表現在雙方的海軍軍備競賽上。1898年,德國開始執行巨大的海軍軍備擴充計劃,帝國議會通過了第一個擴建海軍的法案,計劃到1904年的7年內,建造主力艦7艘、重巡洋艦2艘和輕巡洋艦7艘;屆時德國艦隊將擁有主力艦17艘、重巡洋艦9艘、輕巡洋艦26艘,還有相當數量的驅逐艦和其他小型艦艇。1900年,帝國會議通過第二個海軍法案,規定到1915年德國海軍將擁有主力艦34艘、重巡洋艦11艘、輕巡洋艦34艘以及近百艘驅逐艦。1906年,德國通過第三個海軍擴建法案,開始造巨型無畏艦。德國通過全面的擴軍備戰,力圖重新劃分世界利益版圖,這無疑對當時在全球利益最多的英國沖擊最大。英國海軍部于1902年制訂了第一個對付德國的計劃,該部高級官員在10月提醒內閣:“新的德國海軍是以與我國交戰為基點精心建設起來的。”
英國十分清楚德國擴充軍備對英國造成的威脅。1905年底起任外交大臣的愛德華·格雷爵士認為:“我們不僅必須考慮德國海軍,而且也必須考慮德國陸軍。如果德國艦隊力量有一天超過我們的話,德國陸軍就能夠征服我國。而德國人就沒有同樣的危險,因為無論我們的艦隊力量如何占優勢,任何海上獲得的勝利都不能使我們接近柏林。”溫斯頓·丘吉爾也有同感,他說如果海軍對德國是一種“奢侈”的話,那么對英國就是一種必需。因此,雖然英國在1909年很難維持“兩強標準”,但仍訂出了主力艦超過德國60%的目標。自由黨政府增加軍費,給海軍的撥款從1900年的2920萬英鎊,增加到1910年的4040萬英鎊和1914年的4740萬英鎊。而德國的海軍軍費在1900年折合740萬英鎊,1910年增至2060萬英鎊,1914年為2240萬英鎊,不及英國。
英國在霸權地位受到德國嚴重威脅的情況下,不得不放棄孤立的政策,尋求同盟者。1902年,為了阻止沙俄在遠東的擴張,英國與日本結成同盟,這是英國放棄孤立政策的標志。正如亨利·基辛格所說:“二百年來,英國一直不停地變換盟國,要她突然間對無限度在全球范圍內承擔起義務感興趣是不可能的。然而,面對德國的威脅,英國渴望占上風的決心是如此之大,其外交大臣不惜建議奉行最無限度地承擔起義務的集體安全主義。”
但是,英國的主要目標是在歐洲尋求同盟者,以對付德國,因為選擇歐洲之外的國家對付德國會有“遠水解不了近渴”之虞。這樣,法國就成為英國尋求的最主要合作對象。英法對立本來是很尖銳的,特別是在對西非、東非北部和東南亞的爭奪中矛盾很深。但是,到19世紀末,這些矛盾已經緩解;而法國又是德國不可調和的敵人,爭取同法國結盟,可以使英國有個堅定的同盟者。因此,在英國看來,法國是個理想的同盟國。
從法國方面看,它也有與英國接近的愿望。這是因為,第一,法德矛盾在20世紀初進一步尖銳。德國不僅霸占阿爾薩斯、洛林不放,而且進一步想得到法國東北部鐵礦蘊藏豐富的地區。而法國不僅要收復阿爾薩斯、洛林,而且要奪取德國的魯爾和薩爾煤礦。第二,德國推行重新分割殖民地的“世界政策”,對占有殖民地數量僅次于英國的法國來說,是個嚴重的威脅。第三,法國自普法戰爭失敗后,在國際上一直是孤立的,它需要同盟者。盡管經過20年的經營,在19世紀90年代初法俄建立了同盟關系,但是自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起直至日俄戰爭,俄國的主要力量陷在遠東,如果德法發生戰爭,法國不能指靠俄國強有力的支援。因此,法國愿意與英國接近。
1903年5月,力主英法接近的英王愛德華七世訪問法國,他在巴黎一再宣稱,英法敵對的時代已經過去,友好的時代應該到來。他還對法國人民做了熱情洋溢的演講,他說:“我相信,我們兩個國家之間沖突的日子令人高興地結束了,我希望將來的歷史學家在提到過去世紀的英法關系時,能夠記載的只是在工商業發展領域的友好競爭,在未來,就像過去一樣,英國和法國可以被看成和平進步和文明的擁護者和先鋒,也可以被看成文學、藝術和科學最發達、最高貴的家園。”同年7月,法國總統盧貝回訪英國。隨同訪問的法國外長德爾卡賽與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進行了談判,雙方就消除殖民地問題上的矛盾交換了意見。隨后,法國駐英大使康邦(Paul Cambon)繼續就此問題與蘭斯多恩談判。經過半年多的努力,1904年4月8日,雙方正式簽訂了英法協約。英法協約共分三個文件,以第二個文件“關于埃及和摩洛哥的聲明”最為重要。英法表示無意改變埃及和摩洛哥的政治地位。法國承認了英國對埃及的保護權,英國則承認了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地位。
英法協約并不是同盟條約,在條約中并未提到共同反對德國問題,但是,由于英、法兩國的矛盾,尤其是在非洲的矛盾得到解決,就為兩國共同對付相同的敵人德國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