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與周邊安全
- 張義明
- 3707字
- 2025-04-03 17:57:36
三 思路框架以及創新之處
本書的思路框架大致由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主要是揭示中國FTA戰略是一個“自然生成的戰略”,有一個日趨成熟的體系框架。近些年來,中國所進行的三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28]大致都與中國FTA戰略有關。第一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就是以FTA為主要形式的區域貿易安排(見表1)。這種區域貿易安排是緊密的、有約束性的,通常是指有關國家和地區通過簽署協定,在WTO最惠國待遇基礎上,相互進一步大幅開放市場,當然還有其他一些內容。像2001年中國參與的第一個區域貿易安排《亞太貿易協定》(原《曼谷協定》),還有中國與東盟、智利、巴基斯坦、新西蘭、新加坡、秘魯簽署的FTA以及內地與港、澳簽署的CEPA都屬于這種形式。第二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是區域經濟合作論壇。這些合作機制通常是較為松散的、非約束性的,其合作內容通常是政策對話、貿易促進和信息交流為主,主要代表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上海合作組織(SCO)、東盟和中日韓(10+3)機制、東亞峰會、中非合作論壇、中阿合作論壇、中拉合作論壇等。第三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是次區域經濟合作。這類合作主要是從地緣上來說的,是指區域的一定范圍內相鄰國家或地區之間的合作。其主要是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和能力建設來促進小的區域范圍內經濟的發展和繁榮,像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大圖們江區域經濟合作等次區域合作機制等。
表1 中國正在商談和建設的FTA/RTA全球具體分布情況一覽表

通過對中國現有的三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的分析,如果我們單從狹義的角度來講,中國FTA戰略僅指第一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而要是從廣義的角度來講,中國FTA戰略應該包括這三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在本課題中,筆者更傾向于從廣義的角度來研究中國FTA戰略。因為,第一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應該被看作中國FTA戰略體系框架構建的核心,而第二、三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應該被看作中國FTA戰略體系框架拓展與深化的平臺。核心的產生不是突兀的,事先往往有良好的平臺鋪墊。因此,從戰略層面上來研究,中國FTA戰略應該是一個包容更全面、更能反映實際狀況的體系架構。為此,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實踐與探索的歷程”和第二章“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拓展與深化的平臺”。這兩章是著意將中國FTA戰略所涵蓋的三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分成兩部分。
在第一章中,主要是談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所達成的FTA,并對這些FTA發展的歷程、成立的意義、面臨的挑戰或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與分析。本章不同程度地涉及了中國-東盟FTA、中國-新加坡FTA、內地與港澳CEPA、中國-巴基斯坦FTA、中國-智利FTA、中國-秘魯FTA、中國-哥斯達黎加FTA、中國-新西蘭FTA、中國-澳大利亞FTA、中國-冰島FTA、中國-瑞士FTA、中國-韓國FTA等,限于篇幅,沒有對正在談判的其他FTA進行深入剖析。
在第二章中,通過對區域優惠貿易安排《亞太貿易協定》,區域合作論壇“上海合作組織”和“亞太經合組織”,次區域經濟合作“大圖們江區域經濟合作”等的描述與分析,初步勾畫了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拓展與深化平臺的幾個層次。當然,這里限于篇幅沒有述及中國參與的其他的一些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比如,亞歐會議、東亞峰會、中非合作論壇、中拉合作論壇、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等,并不能因此說它們是不重要的。這些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增進了中國與相應的參與各方互信共贏的合作理念,為促使中國加快與各方未來達成FTA、升級與各方已簽署的FTA鋪平了道路。
本書通過第二部分的梳理,更為清晰地展示中國FTA戰略推進的“腳印”以及可向全球波及的途徑,真可謂:政經互動,增進互信;周邊優先,全球布點;遠近結合,逐層演進。第二部分是本課題的重中之重,著重闡述中國FTA戰略在周邊地區的深層戰略目標,包括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內容。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們就會發現,提出FTA戰略的國家和地區,都有一個謀求建立以己為“輪軸國”、覆蓋全球的FTA網絡的宏偉戰略目標,但是這一戰略并不都是單純地為了確保自己的國際市場安全。我們從它們的FTA戰略文本中,都可以解讀出經濟以外的東西。比如,選擇談判對象的標準及其優先順序都能夠反映出,FTA戰略是用來回報和鞏固傳統友好伙伴關系,確保周邊或其他地區安全,搶占全球性“戰略”要點,增加在未來多邊或雙邊自由貿易談判中的籌碼等。以美國的FTA戰略為例,它就有著多種目的在內。[29]其一,推進地區政治、經濟發展戰略。美國為了達到控制全球的目的,積極地推進地區政治、經濟發展。通常先確定地區總的FTA發展目標,然后有計劃、分階段、分步驟地推進。在每個地區先確定重點發展對象,最后再將這些雙邊FTA融合成為區域性自由貿易區。例如,美國在美洲自由貿易區、中東自由貿易計劃以及東盟談判計劃中都是這樣做的。其二,實行強大的外交政策。從美國和約旦、摩洛哥、智利、新加坡簽署的協定可以看出,有些協定對貿易無足輕重,而主要是追求重大外交政策目標。這四個國家與美國的貿易加起來每年不到600億美元,只占美國對外貿易總額的3%。美國只想通過雙邊貿易談判達到自己的政治和外交目的。它為了遏制伊朗、伊拉克等中東地區國家的國際恐怖主義擴張勢力,同以色列簽署了FTA;為了防止朝鮮等東北亞地區的核武器擴散,同韓國簽署了FTA;為了控制東盟地區,同新加坡、泰國等簽署了FTA;為了控制南美洲、拉攏巴西,同智利簽署了FTA等。其三,提高其在世界貿易體系與規則制定中的領導地位。美國在五大洲選擇有代表性的國家達成FTA,將促使其他國家加入FTA,這最終會刺激歐盟和日本在多哈回合談判中做出讓步,加快其談判進程。這樣一來,美國就會試圖將FTA談判中達成的協議引入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規則制定中去,從而強化其在多邊自由貿易規則制定中的主導權。其四,作為推廣美國民主、價值觀和維護安全的工具。[30]
與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的FTA戰略一樣,中國FTA戰略在其宏觀戰略目標之下也有著若隱若現的深層戰略目標(只不過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深層戰略目標存在著自身差異)。經過研究發現,中國FTA戰略在周邊地區的深層戰略目標就是要打造以自身為平臺的周邊安全架構,確保周邊市場安全、周邊交通能源安全和臺海安全,從而有利于周邊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與應對。
在第三章“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視角下的周邊市場安全”中,從“經濟安全與市場安全”、“市場安全與WTO”和“市場安全與FTA”三個方面,來揭示中國確保經濟安全的努力,具體地表現為確保國際市場安全。為此,中國在謀求突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瓶頸”時,嘗試著兩條腿走路,即WTO與FTA。因此,本章的重點還是放在中國為了確保周邊市場安全而選擇WTO與FTA的兩種境遇上來研究。
在第四章“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視角下的周邊交通能源安全”中,首先從廣義上界定了周邊地區的范圍,認為其包括整個亞洲和大洋洲??紤]到在研究中國FTA戰略與周邊安全問題的關聯時,不可能一概而論,要選取幾個切入點,才能更好地說明問題。本書將從貿易投資便利化所需的交通合作和關系經濟發展命脈的能源合作切入,限于篇幅,只對中國-東盟FTA和上海合作組織各自區域內的交通能源合作的建設歷程、取得成就、面臨問題進行比較具體的描述與分析,對“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順利實施、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的適時成立進行詳細解讀,來探析中國FTA戰略的實施將會如何促使中國與周邊地區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從而更好地化解周邊安全隱患。
在第五章“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視角下的臺海安全”中,分析了臺海安全問題產生的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FTA戰略化解臺海安全問題的可能性,并提出了中國FTA戰略確保臺海安全三個方面的內容:(1)固守雙方在現有共同加入的WTO和APEC中的身份定位,防止和消除在多邊、區域或雙邊經濟合作中臺灣地區有悖身份的企圖。(2)堅決反對任何國家和地區與臺灣地區以“主權國家”或“政府”等身份達成FTA。(3)堅持在“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達成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等經貿領域“雙贏”或“多贏”的類似FTA性質的經濟合作協議。本章著重對“國共論壇”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海協會與?;鶗?、“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第三部分就是第六章“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新區域主義特征”的內容。在這一章中,筆者系統地梳理了新、舊區域主義產生的原因,對比了二者的特點,尋找了對二者支撐的相關理論,并試著對二者下了定義。接著,又總結出了中國FTA戰略的六個新區域主義特征,即綜合性、互動性、開放性、區域間性、多層性、主體性。這幾個新區域主義特征是根據其他學者相關論文中對新區域主義核心特征的總結,[31]同時比照中國FTA戰略自身所具有的特點而得出來的。
本書的創新之處與思路框架的三個部分相對應,大致也有三個方面:一是擴展中國FTA戰略所涵蓋的外延,使其既包括“實踐與探索的歷程”,又包括“拓展與深化的平臺”,這樣一來就包括了目前中國所進行的各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從而更好地把握中國FTA戰略的體系框架和宏觀戰略目標;二是總結出中國FTA戰略在周邊地區的深層戰略目標,就是要打造以自身為平臺的周邊安全架構,確保周邊市場安全、周邊交通能源安全和臺海安全,從而有利于周邊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的有效解決與應對;三是對中國FTA戰略采用新區域主義的研究視角,并分析和總結出中國FTA戰略的新區域主義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