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研究現狀

首先是關于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相關研究。

一是對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內容框架進行研擬的文章。李鋼的《中國特色的區域經濟合作總體布局與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2008)是目前國內在中國FTA戰略研究方面比較成熟的一篇文章。該文借鑒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的經驗,提出中國制定并完善實施FTA戰略的規劃,包括基本立場、談判原則、選擇標準、談判模式和組織機制等。[9]其中,基本立場是:在世界多邊貿易體系框架下,積極開展雙邊和區域自由貿易;同步推進經濟外交和政治外交,使二者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促進中國全球戰略利益的實現;通過建立雙邊及區域自由貿易區,并不斷完善其布局,進一步促進國內經濟改革和結構調整,提升中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確保國家和企業的根本利益;促進與中國建立自貿區的各國經濟發展,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談判原則是:(1)與WTO基本規則和相關協議保持一致;簽署多樣化自貿協定,不拘泥于FTA的名稱,只要是有利于自由貿易并朝著這一方向推進的各種形式都可作為選擇。(2)協定內容應統籌考慮,如全面性,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以及新領域,如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競爭政策等;漸進性,從貨物貿易起步,漸次向服務貿易、投資領域、知識產權保護領域等遞進發展;選擇性,涉及重大國計民生的戰略性產業、領域和敏感產品在一定時期內排除在談判內容之外,以切實維護自身利益;靈活性,實行早期收獲等靈活高效務實的實施方式,盡早取得實際效果。(3)充分考慮對國內各相關產業的影響,既考慮農業、制造業和服務貿易等領域的各自特點、發展水平,還要考慮適當超前開放促進競爭,同時應確保國家經濟安全。選擇標準是:政治和外交上應是發展中國家和過渡經濟體優先;經濟貿易上應是互補性強、具有一定的經濟規模、市場容量相對較大、資源豐富的國家或區域組織;地緣上應是周邊國家優先,然后是大周邊以及其他地區的國家與區域組織;可行性上應是先易后難,考慮我國與對象國彼此能夠接受的程度,逐漸拓展貿易自由化領域,擴大開放程度;時間上應是盡可能簡易快行,避免復雜化,同時考慮與其他國家實施自貿區戰略的現實競爭關系。談判模式有:“一國兩制”下的談判模式;與發展中國家的談判模式;與發達國家的談判模式;與過渡經濟體(國家)的談判模式。組織機制是:(1)建立健全機制。建議在中央一級成立區域經濟一體化領導機構,強化部際協調。(2)明確相關職責。研究、制定并完善我國區域經濟合作及其一體化總體戰略,包括自由貿易區戰略的制定與實施,并以此為重點。(3)高度重視并加強基礎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

二是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所涵蓋的三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的相關研究成果。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國-東盟FTA相關研究的論文與著述頗豐,還有就是上海合作組織(SCO)和亞太經合組織(APEC)以及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GMS)等相關研究的論文與著述,而對于其他的區域經濟合作形式研究的就不是太多了。此外,還有很多相關文章中只是羅列出各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沒有深入探討。而本課題的研究克服了這些缺點,將三種區域經濟合作形式分成“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實踐與探索的歷程”和“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拓展與深化的平臺”兩部分,前者專門歸納和總結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已經達成了的FTA;后者專門歸納和總結區域貿易安排、區域合作論壇以及次區域經濟合作等。這樣就更全面地展現了中國FTA戰略體系框架的全貌,從而更易于讓人從宏觀上把握中國FTA戰略的體系架構,了解其各部分之間的內在制約與聯系。

三是對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深度一體化”的發展新趨勢進行探討的文章。東艷(2009)等指出,近十年來,深度一體化已成為全球區域一體化浪潮中的顯著趨勢,深度一體化也正在成為中國參與區域一體化進程的新趨勢。在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應注重推進深度一體化戰略,深化與中國FTA戰略相適應的伙伴國的經貿聯系,配合國內經濟結構調整,逐漸減輕對現有主要貿易伙伴國構成的較為單一的外部市場的依賴。[10]

四是得出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周邊是首要”結論的著述。[11]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課題組(2010)的研究成果圍繞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戰略的核心——周邊區域經濟合作展開,重點探討了國際區域經濟合作的模式與發展現狀,中國周邊區域經濟合作的網絡構建,中國參與周邊區域經濟合作的實踐,中國參與周邊區域經濟合作的策略思考等問題,系統地研究和提出了中國應對FTA發展的戰略與對策。

該著作認為,近十幾年來,在全球多邊貿易投資機制逐步確立并不斷發展的同時,區域經濟一體化也出現了快速發展的勢頭,尤其是以自由貿易區為代表的區域經濟合作形式迅速涌現,合作的廣度和深度不斷得到擴展和加深。作為世界經濟的主要參與者,中國也適時地開展了多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從中國已簽署和正在談判的相關協議的情況看,區域經濟合作的主要對象國均為周邊國家和地區。實際上,中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額占到中國外貿總額的60%以上,多年來從周邊國家和地區獲得的投資占吸引外資總額的70%以上。顯然,首先發展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區域經濟合作,建立以周邊國家和地區為基礎的中國區域經濟合作框架,成為中國自貿區戰略的核心。

五是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與政治安全等領域問題的文章與著述。李艷麗所著《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政治經濟研究》(2012)一書從三個層面來研究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目標與執行效果。首先研究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的經濟效應,并引用引力模型,將自由貿易區虛擬變量加入引力模型中,研究其對雙邊貿易量的影響。回歸結果認為自由貿易區的經濟效應逐年下降,自由貿易區戰略中的“非經濟”因素考慮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其次研究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與國際安全的關系,認為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與石油安全以及反對國際恐怖主義密切相關。最后研究自由貿易區戰略對中國大國“和平崛起”戰略的影響,認為中國充分運用了自由貿易區戰略,為大國崛起戰略的執行謀求了有利的國際環境。[12]

韓國國際經濟政策所(KIEP)的政策分析報告《韓中FTA的經濟效益與政策含義(Ⅰ)》(2005)中專門有一小節研究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13]報告中指出,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逐漸增加了同世界經濟的相互依賴,因此,中國對FTA的看法也由早前的懷疑變成了積極參與。然而,由于亞洲貨幣危機,RTA和優惠貿易安排(PTA)的擴散以及1999年12月WTO談判受阻,中國開始加大FTA政策的力度。中國期望通過雙邊的FTA,(1)獲得更優惠于目前WTO的待遇;(2)通過降低關稅和取消非關稅壁壘以及改善市場準入來降低貿易成本;(3)使得中國企業以更低的成本獲得原料和裝備;(4)使得中國消費者更易獲得更廉價、高質量的商品和服務。該報告繼續指出,中國雖然急于同世界各地的國家和組織進行FTA談判,但關注的焦點仍然是周邊地區。該報告認為,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視角來研究中國FTA戰略更有價值,因為中國傾向于將中日韓之間的國際政治問題轉變成區域經濟合作形式進行討論。中國為了同日本競爭東亞地區的領導權,同美國減少政治經濟摩擦、在朝核問題上合作,為了搶在日本前面同東盟達成FTA,與東盟簽署“早期收獲計劃”。另外,中國同海合會(GCC)進行FTA談判,目的是確保能源安全,想利用GCC成員國的豐富石油資源來滿足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該報告雖然注意到了中國FTA戰略確保周邊安全、能源安全等方面的問題,但它是站在韓國的立場上來分析東亞局勢的,將中國FTA戰略定位在同日本競爭東亞地區的領導權則有失公允。

美國南加州大學的片田紗織(Mireya Solís)(2009)或許有感于美國的競爭性自由化戰略,提出了競爭性區域主義(Competitive Regionalism)的研究框架(2009),得出了“中國在積極地模仿其他國家的FTA的同時,與日本競爭的意識強烈。中國對地區貿易一體化給予強烈關注,為了在亞洲確立領導地位而利用FTA”等比較偏頗的觀點。[14]

六是對亞太地區的美、日、韓、印、東盟等國家與地區的FTA戰略進行研究的相關研究成果。梳理這些相關著述,[15]確實對本課題有所裨益,并從中發現對本選題非常有價值、有啟發性的東西。但畢竟這些研究對象都是局限于別國的FTA戰略,有很強的針對性,所以,對于中國FTA戰略的研究還要“另起爐灶”。

七是新區域主義(新地區主義)理論的相關文章與著述。肖歡容(2003)的著作《地區主義:理論的歷史演進》比較詳盡地回顧了地區主義的發展歷程。[16]耿協峰(2005)對于新地區主義的研究比較突出,他的《呼喚新地區主義研究的中國視角》一文對本選題有很大的啟發性。他在文中指出,為了推動新地區主義研究的深入,學術界現在最需要做的學術工作是:回歸中國本位、確立中國視角;樹立大戰略觀念,構建具有東亞特點的地區主義理論框架;深入開展地區共同體建設的研究,提出“中國倡議”;加強對地區治理問題的研究,探討東亞地區治理與善治的新機制。[17]在新區域主義的研究方面,鄭先武(2007)的研究也比較突出,他在《“新區域主義”的核心特征》一文中總結出“新區域主義”具有五個方面的核心特征,即綜合性、區域間性、開放性、主體化、趨同化,對本課題的啟發性也很大。[18]還有一些國內外學者在做新區域主義實證研究時,喜歡將中國放在東亞地區或者是亞太地區。[19]當然,還有很多其他學者在這些方面研究做得也比較好,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八是對WTO與FTA的關系進行研究。國內外關于WTO與FTA的相關著作和論文都很多。筆者認為日本的高瀨保憑著他在WTO總部工作的多年經驗寫成的《WTO與FTA:世界貿易組織與自由貿易協定》是一本具有基礎性讀本作用的著作。[20]當然更多WTO與FTA的內容可以登錄WTO的官方網站,那里面的內容會更翔實。也正因為如此,筆者要對大量相關資料與數據進行整理,才能更清楚地反映出各國,尤其是中國達成的FTA所取得的績效如何,比如,某一FTA占中國貿易總額的份額有多大,達成該FTA前后雙方貿易額的變化程度等。

其次是針對周邊安全的研究,這歷來都是熱點。有的學者從地緣政治視角進行研究,如朱聽昌(2002)的著述按照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俄羅斯及中亞的地域劃分來展開論述。[21]有的從大國關系視角進行研究,如楊成緒(2003)的著述按照政治及軍事安全環境、經濟安全形勢、地區力量中心的層次劃分來展開論述。[22]也有的從周邊一些小國的視角來研究,如李大軍等(2005)的文章透過蒙古國“多支點”外交政策來探討其對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影響。[23]還有從“三維安全”的視角來研究,如許曉麗(2013)的文章運用該理論對中國周邊環境如何優化進行了分析。[24]另外,還有從中國的和平發展、睦鄰外交政策和新安全觀的視角,以及建構主義、軟實力、非傳統安全等視角進行研究的文章與著述。[25]同時,周邊安全研究的視野范圍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也在不斷地擴大。《中國外交:2011年版》一書在“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不斷深化”專題闡述中提及“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東亞峰會”和“幾乎所有亞洲國家”等概念,便是對“大周邊說”的很好印證。[26]總之,目前從中國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的視角進行周邊安全研究的文章與著述很少。

本書還要對安全理論進行一番梳理。安全理論的研究是個大問題,歷史悠久,內容又十分龐雜。簡單地講,安全,可以說是一種免于危險的境地或狀態,也可以說是為了達到這種境地或狀態而采取的行動和努力。安全理論就是針對安全的境地或狀態的構成因素,已經造成不安全境地或狀態的原因,以及防控不安全因素發生和不安全局面擴大的手段和途徑進行系統分析、歸納和總結的一系列相關理論。目前安全理論在縱向和橫向上都有很多相關理論。縱向上可由“不安全(比如,戰爭)—安全—防控(確保)安全”三個粗略的階段劃分相關的安全理論,而橫向上又可由“經濟—政治—國防—文化—社會—生態”等不同的領域劃分相關的安全理論。本書的研究則在縱向上側重于防控(確保)安全方面的安全理論,橫向上則傾向于“復合型”的安全理論。因此,本書重點關注的是“安全復合體理論”(又稱為“區域安全復合體理論”)、“安全共同體理論”以及與之相關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輪軸-輻條理論”“國際政治經濟學”等。[27]本書并沒有將主要精力放在純粹的安全理論研究上,而是將這些理論作為探究中國FTA戰略的宏觀與深層戰略目標的一部分學術研究背景。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陵市| 宣化县| 荔波县| 隆德县| 普安县| 军事| 淮南市| 汉中市| 增城市| 镇巴县| 渝北区| 揭阳市| 德惠市| 深州市| 鸡东县| 太康县| 深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淮南市| 益阳市| 福泉市| 嵩明县| 车险| 丰顺县| 泸西县| 绥滨县| 桐城市| 迁安市| 淮安市| 囊谦县| 平度市| 石景山区| 灵寿县| 深圳市| 光泽县| 永平县| 青阳县| 华亭县| 景泰县| 荆州市| 巴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