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大清到民國:中國民族理論政策的歷史變遷(1644~1949)
- 熊芳亮
- 2144字
- 2019-07-17 11:50:21
四 幾點思考和結論
學界論及清朝的族類政策,多以清人李兆洛《皇朝藩部要略·序》中所言“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為總,認為清朝政府以此為總綱制定其邊疆、族類政策
。筆者竊以為此為學界對清朝族類政策的最大誤解之一。清朝族類政治與古代中國歷朝羈縻制度最大的區別就在于,清朝因為實行族類隔離的緣故,只“齊其政”而無“修其教”。明朝在西南苗區除了修驛道、設衛所加強控制之外,還廣興“義學”推行儒學和科舉制度;清朝直到乾隆中期確定“以漢治苗”政策以后才正式沿用明朝舊例因勢利導,“于羈縻之中寓化導之意”。但是在東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清朝政府并沒有任何興義學、設科舉、行“教化”的意圖和措施。也就是說,分化、封禁、隔離才是清朝族類政治的主題,“分其力而眾建之”才是清朝族類政治的目的。清朝政府繼承和發展了古代中國族類政治的經驗和教訓,在蒙古施行和親、盟旗制度,在西藏尊崇黃教、設駐藏大臣,在西南“改土歸流”,在新疆設將軍府、施行伯克制度,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鞏固了以皇權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形成了“天下一統”的政治局面,基本奠定了現代中國的政治版圖,其功績彪炳史冊。但是這些功績并不足以全面反映清朝族類政治的總體格局,更不足以反映清朝族類政策的思想基礎,因此也就不足以由此得出對清朝族類政策的總體評價。我們既不能基于清朝治蒙、治藏、治疆、治苗政策,從清朝繼承和發展古代中國“羈縻”制度的歷史經驗和政治智慧的角度評價清朝族類政治;也不能單看到清朝消除周邊族類勢力對于中原王朝的軍事和政治威脅,從鞏固和加強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奠定現代中國的疆域和版圖的角度評價清朝族類政治;更不能效仿清末革命黨從族類革命的角度對清朝族類政治采取全面批判的態度。我們需要將清朝族類政治放在當時的政治環境和歷史背景之中,對其實施原因、目標和后果綜合進行權衡評估,全面、客觀地評價清朝族類政策。
第一,由于清朝政府長期實行族類隔離政策,政治上漢、滿、蒙、回、藏、苗諸地相互之間一直保持著相對封閉的行政狀態。有清一代,清朝政府的遼闊疆域只是在形式上統一于皇權,各族、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與社會交往一直處于清朝政府的嚴密阻隔與控制之下。諸族、諸地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上的相互隔絕與中央政權的日漸衰敗,為列強鯨吞瓜分和族類分離運動埋下了嚴重的政治隱患。在清朝覆亡、皇帝退位之后,新的中央政權既無法在短時期內繼承、恢復中央政府的故有權威,又無力在短時期內根本改變各族之間相互隔離、隔閡的狀況,從而為清末民國時期的分離運動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空間和可滋生的社會環境。清朝族類隔離政策用事實證明,族際隔離與封閉不可能真正實現國家統一和長治久安。清朝因地制宜、因俗設治的藩屬制度和羈縻制度,被很多學者視為中國現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雛形。但是全面了解清朝族類隔離政策之后,就可以清晰地認識到清朝的藩屬制度和羈縻制度實際上是一種封禁、封閉的制度,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著天壤之別。
第二,清朝族類隔離政策充分體現了皇權以天下為一己之私的專制本性,實際上標志著古代中國依附于皇權制度的華夷思想已經走進了歷史死胡同。它不僅無法超越藩籬邊界形成現代國家意識和主權意識,也無法超越華夷思想孕生現代民族意識和公民意識,反而連平等、互惠的族際交往都無法得到承認和保障。如果族際關系的維護只能依靠隔離和封閉來實現的話,其失敗實際上也就是古代中國皇權專制制度和華夷思想的失敗。清朝統治者并非沒有認識到民族團結的重要性,清朝的崛起就充分證明只有匯聚各族力量和智慧,才可能政治清明、經濟富足、軍事壯大、邊境安寧,但是為了防止族際聯合威脅皇權,清政府寧愿反其道而行之。清朝統治者也并非沒有意識到族類平等政策的重要性,一再宣稱“凡有血氣,皆吾赤子”,“無論滿洲漢人,未嘗有別,即遠而蒙古番夷,亦并無歧視”
。但是,出于對漢人及其他各族的不信任,清朝統治者認為必須維持滿蒙皇族、王公的特殊地位才能鞏固皇權,寧愿選擇以盡可能抑制族際交往的方式減少族際矛盾和沖突,而不是轉而通過皇權體制維持平等、合法、互利的族際交流與交往。為了維系皇權天下一統,不僅族際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聯系可以犧牲,人身自由乃至婚姻自由也可以犧牲。
第三,清末新政的失敗,標志著古代中國以皇權為核心的族類政治體系土崩瓦解。古代中國的族類政治,包括兩條核心內容:一是通過皇權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威保障中央政府對族類地區的有效但有限的管轄,二是通過羈縻制度保障族類政治實體在臣服于皇權的前提之下實現某種形式的地方自治。這種皇權專制與地方勢力之間的權力分配,是處理中央與地方、國家與民族之間政治關系的手段。在外敵入侵和建構近代國家的過程之中,古代中國的族類政治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政治挑戰。一方面,清朝政府在強邊固防、抵御外敵的政治壓力和開發資源、擴充財源的經濟壓力之下,不斷削奪地方權力,加強對邊疆政治勢力的實際控制;另一方面,邊疆政治勢力為了維系既有權力,不惜在西方列強慫恿、利用之下,趁中央政府日漸衰微之機強化自身政治地位,實現“分治”或“獨立”。中央與地方之間、政治與宗教之間、滿蒙回藏各族之間的信任與情感日漸衰微,皇權專制和羈縻制度這兩條維系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紐帶,最終在清末新政的沖擊下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