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 “分其勢而眾建之”:清朝實行族類隔離政策的原因

清朝政府之所以熱衷于實行嚴格的族類隔離政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防范他人效法滿洲故事,威脅皇權統治

清朝能夠崛興于東北“邊夷之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在統一滿洲各部之后,先后與蒙古各部結盟,此后征服朝鮮,屢納漢人之降,逐步凝聚、融匯了北方各族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入關前,除滿軍八旗外,清政權還有蒙軍八旗、漢軍八旗,以及索倫、錫伯、察哈爾等兵,不僅在與明王朝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愈戰愈強,最終還趁亂入據中原,橫掃六合,一統天下。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如同北宋統治者在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之后對統兵的將軍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不僅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好戲,還在制度設計上使將無常兵、兵無常將一樣,以族類聯合政策一統天下的清朝統治者,對族際交流往來同樣時刻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和戒備。為達到分而治之、維護皇權的政治目的,清朝政府防微杜漸、防患未然,制定并實施了堪稱古代中國史上最嚴格、最系統、最全面的族類隔離政策。

清朝政府在西南地區采取的族類隔離政策,就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因。出于防止苗漢、苗彝聯合現象發生的目的,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對苗、彝地區的控制。清朝統治者認為,“治苗非以為苗,所以安漢民者也”(清)額爾泰:《改土歸流疏》。。一方面,苗疆犬牙相錯于數省之中,“自黔之滇、之楚、之粵,皆迂道遠行,不得取直道由苗地過”(清)方顯:《平苗事宜疏》,轉引自孫秋云《核心與邊緣——18世紀漢苗文明的傳播與碰撞》,人民出版社,2007,第140頁。,這威脅著清朝政府對邊疆地區的控制,只有改土歸流才能使“漢奸不能潛入苗疆,可永絕煽惑唆誘、滋生事端之弊”轉引自孫秋云《核心與邊緣——18世紀漢苗文明的傳播與碰撞》,人民出版社,2007,第185頁。。另一方面,“苗疆蠢動,都因漢奸為之引導主謀”轉引自孫秋云《核心與邊緣——18世紀漢苗文明的傳播與碰撞》,人民出版社,2007,第185頁。,“內地奸民犯法,捕之急,則竄入苗,無敢過問”(清)方顯:《平苗事宜疏》,轉引自孫秋云《核心與邊緣——18世紀漢苗文明的傳播與碰撞》,人民出版社,2007,第140頁。,清朝政府限制苗漢往來、禁止苗漢通婚的主要目的,也是擔心苗人“交通漢奸,與民人聯姻,或致構生事釁,是以定例甚嚴”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四輯),中華書局,1990,第182頁。。所謂“民苗結親之禁,原為防杜漢奸而設”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四輯),中華書局,1990,第182頁。。清朝政府內部對有無必要禁止苗漢婚姻有不同意見,一是因為苗疆的長治久安“原不在民苗之婚之禁與不禁”;二是“即使禁其結親,亦斷難禁其來往,仍與查禁漢奸之意捍格難行”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十四輯),中華書局,1990,第182頁。。但是“務在漢奸絕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貴州巡撫周人驥指出:“臣復查治苗不外鎮靜立法,首嚴漢奸。……臣任黔四載,稍知地方情形,務在漢奸絕跡,自可長治久安,原不在民苗之婚之禁與不禁也。”轉引自溫春來《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三聯書店,2008,第285頁。一直是清朝封疆大吏的首要職責。

(二)吸取元朝失敗教訓,防止激化族際矛盾

眾所周知,元朝實行族類等級制度,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漢人又次之,南人最低關于“蒙古”“色目”“漢人”“南人”之劃分在元時是否有明確標準和規定,學界目前并無定論,但種族地位與待遇之差別確實存在當無異議,參見蒙思明《元代社會階級制度》(1938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位高者有恃無恐而肆意欺壓,位卑者暫時茍且而怒氣蓄積,其結果自然是族際矛盾日漸膨脹,最終誘發起義遍地響應,直至元朝政權被逐至漠北。清朝雖然名義上宣稱實施“無論滿洲漢人,未嘗有別,即遠而蒙古番夷,亦并無歧視”蕭一山:《清代通史》(二),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第18頁。的族類平等政策,但滿人、旗人、蒙古王公實際上仍然擁有諸多特權。如何避免王公貴族欺壓百姓積聚族際矛盾最終釀成民變,也是清朝統治者面臨的政治難題。而實行族類隔離政策,限制族際交往,可以盡量避免或減少因各族事實上不平等的地位造成的族際矛盾。

清朝政府施行的滿漢隔離政策,就充分體現了這一原因。入關之初,針對明末苛政,清朝政府采取了“省刑罰、薄稅斂”的政治策略,“悉除故明加派諸弊政,民間逋賦,概行豁免”,“一切加派,盡為刪除”蕭一山:《清代通史》(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第238~239頁。。但是清朝王公貴族、八旗兵丁,難免圈地以便搶奪、霸占田地,以致爭釁四起。為減少爭端、籠絡民心,清朝統治者一方面采用洪承疇“以漢人養旗人,不令旗人營生計之策”,規定“凡屬旗丁,給與世祿口糧,止許為官為兵,不得為工商”,實行滿漢分業蕭一山:《清代通史》(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第239頁。;另一方面采用順天巡按劉寅東“務使滿漢界限分明,疆理各別而后可”的上疏建議,實行滿漢分居(清)劉寅東:《請撥換土地滿漢各自分居奏》[順治元年(1644年)十二月初五日],轉引自蕭一山《清代通史》(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第361~362頁。

(三)防止各族內部團結統一勢力坐大

除了族際隔離政策,清朝政府還在各族內部采取隔離分化措施,避免各族團結統一勢力坐大,威脅自身的統治地位。蒙古諸部的歸附,在清朝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清朝政府一直將蒙古諸部視為維持、支撐清朝統治的基本力量〔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第39頁。,為此清朝皇族與蒙古諸部建立了持續、頻繁的和親制度,通過姻親關系強化滿蒙關系。盡管如此,清朝政府還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防止蒙古諸部勢力坐大。在行政體制上,采取“少其地而眾建之,既以彰賞罰之典,又使力少而不能為亂”《清高宗實錄》卷二百九十五,中華書局,1990,第869頁。的策略,將蒙古諸部劃分為外藩蒙古和內屬蒙古兩個部分,外藩蒙古又分為外札薩克蒙古和內札薩克蒙古兩個部分,并對蒙古諸部實行分旗制度,嚴格劃分各旗牧地邊界,每旗札薩克直接向清朝政府負責,割斷蒙古諸部之間的傳統聯系,從而使蒙古王公無法擴張勢力〔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第48~49頁。。在宗教政策上,為防止蒙古各部通過宗教實現統一,清朝政府有意扶持章嘉呼圖克圖抵消哲布尊丹巴的影響,并且精心保持達賴喇嘛與兩位蒙古活佛之間的權力平衡;同時,為了防止世俗貴族同宗教勢力結盟,清朝政府還禁止從貴族之家尋覓轉世活佛〔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第50頁。。清朝政府對漢人的措施更為嚴格,禁止舉辦結盟、結社、集會活動。

除此之外,也有學者認為清朝政府之所以采取區域封禁政策還有其他的原因,如保持吉林、黑龍江的旗人和部落的特點,從而保持不受漢文化影響的八旗軍后備力量,為清王朝留下退路;保護清廷對人參、貂皮、珠寶和黃金的壟斷;保護滿族文化和清朝傳統;等等〔美〕費正清、劉廣京編《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年)》(上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第39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谷县| 荣成市| 桐柏县| 于田县| 息烽县| 郎溪县| 锦州市| 田林县| 巴彦淖尔市| 三门峡市| 洛宁县| 神池县| 井研县| 浮山县| 固阳县| 湘潭市| 习水县| 城口县| 周至县| 长武县| 商南县| 图木舒克市| 太保市| 侯马市| 文安县| 日喀则市| 南和县| 敦煌市| 封丘县| 松阳县| 渭源县| 社旗县| 奈曼旗| 长兴县| 泸定县| 集安市| 成武县| 肇源县| 南漳县| 南城县| 原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