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序言

劉國光

當前我國經濟戰線上正在積極而穩步地進行經濟體制的改革,這是我國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到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發展的大事。要促使經濟體制改革工作的順利開展,在深入進行試點實驗的同時,有必要加強調查研究,掌握多方面的資料,從各個角度來進行對比分析。這就不但要很好地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體制改革的經驗,了解國外經濟改革的情況,而且還應該很好地回顧歷史,弄清歷史上的改革家在什么條件下做了些什么工作,起了什么作用,其成敗得失對今天有什么可供借鑒和足資儆戒的地方。古為今用,研究古代,可以更好地把握現在,這確乎不是什么在“發思古之幽情”。歷史上財政經濟制度的改革,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影響甚大。理論工作者固然要整理、研究這一方面的歷史遺產,就是我們的干部,尤其是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負有實際責任和擔任具體工作的同志,學一點歷史,在探求歷史規律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這對更好地勝任自己的工作,也不是沒有好處的。正是為了給大家提供一些歷史資料,我們組織力量編寫了這部《中國古代經濟改革家》的專著,作為在經濟體制改革中了解、研究歷史的一本參考讀物,希望能引起有關方面和有關同志的注意。

《中國古代經濟改革家》這一著作,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接受有關部門的委托(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高尚全同志),為適應改革的需要而提供的一項科研成果。具體執筆人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員吳慧同志。全書多達三十余萬字,分量不輕。書中的六大家是:春秋時的管仲、戰國時的商鞅、西漢時的桑弘羊、唐代的劉晏、宋代的王安石、明代的張居正。他們都是宰相或副宰相一級的人物,領導或主管當時國家的財政經濟工作,既是杰出的政治家,又是卓越的理財家。在財政困難面前,他們挺身而出,銳意改革,取得一定的效果,并對后世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祖國歷史上他們占有應得的地位。本書對這六位歷史人物,側重從經濟方面對他們實行改革的時代背景、改革的內容和改革所起的作用進行敘述和分析,以便讓人們從中了解這六位經濟改革家的一生經歷和他們各自的思想風貌。

政策、法令、制度、辦法都是屬于上層建筑范疇的東西,但上層建筑對歷史的進程,也會發生重要的影響,發生一定的反作用。在上層建筑的各種因素中,經濟領域的制度、政策、法令的內容如何,同經濟基礎的關系更為密切,對后者的影響也更為直接。書中所述六大家在財政經濟方面所采取的一些重大的與前不同的新措施,實質上也就是對上層建筑的某些環節所做的局部性的改革。他們注意了調整不適應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從對上層建筑的某些改革入手,透過經濟基礎,來對社會生產力起積極的促進或保護作用。提高到理論上來說,史籍中所謂的“變法”、“改制”,無非就是這一意思。由于改革能使生產關系得到某些調節,在不同程度上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所以這些力主改革的人物,就是歷史上的進步派,有其不可抹殺的歷史功績。“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歷史活動家有沒有提供現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列寧:《評經濟浪漫主義》)本書所述的六大家,其所以可稱杰出,就是因為他們比各自前時代的先輩以至同時代的同輩都提供了新的東西,符合歷史發展的新的潮流。

讀了這本書可以使大家得到一些什么重要概念呢?我認為,首先,從書中可以看出這些改革家具有一個鮮明的共性,就是他們在改革中所實行的政策措施,都十分重視發展農業生產和安定人民生活。為了振興農業,他們在農業方面所做的改革,其精神就在于放寬政策:或是調整租稅征收的方式與比率,或是減輕農民對國家的賦役負擔,或是提高農民的身份等級、政治地位,或是興修水利、改革工具,替農民的發展生產辦些興利除弊之事。在這一點上他們做得都是比較出色的,適合自古以來以農立國的我國的國情,對今天來說,這種政策和思想也仍然值得重視。

第二,從書中可以看出,改革家中的大多數都要求國家對經濟行使一定的管理職能,即實行一定范圍內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政策。他們所維護的中央集權制,在經濟上即以國家能實行不同程度的經濟干涉政策來做保證的。如果說在農業方面他們主張開放,主張疏導,則在工商業方面他們卻是主張對之有所監督、有所控制的。其目的即是想通過對工商業的不同程度的管理,調劑物資的供求,平穩市場的物價,以安定人民的生活;同時在某種程度上調節財富的分配,抑制豪強的兼并,以穩定那個封建政權賴以存在的脆弱的小農經濟。農業與工商業情況不同,宜采取不同的政策。對農業寬,對工商業嚴,可說是大部分古代改革家所實行的經濟政策的特色,他們正是按照這一思想來進行當時的經濟體制的改革的。

第三,從書中可以看出,基于要發展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的思想,這些改革家在為國家改善財政體制增加財政收入時,曾掌握了幾條很重要的原則:一是強調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增加賦稅收入,注意了正確處理財政與經濟的關系問題,而不搞脫離生產發展的單純的財政聚斂。二是盡可能地以舉辦官營的經濟事業所得的收入,或從私營工商業方面所得的收入,來代替向農民強制性增加稅斂;在不能從工商業方面增加收入時也以清查豪強地主的瞞產漏稅為手段,來整頓財政,開辟財源,仍以減輕、均節農民的負擔為依歸。三是財政收入主要用于國家的統一事業上面或社會公益事業(如興修水利)上面,而不是以搜括民財供統治集團奢侈浪費為首要的目的。有的人還非常注意節支省費,堅持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四是非常注意穩定幣值,穩定物價,奉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靠貨幣減重等通貨膨脹的辦法來彌補財政虧空。這些財政方面的政策、思想都是比較進步的,與“聚斂之臣”的行徑顯然有深刻的區別。所以,他們的杰出之處,還不僅僅表現在當困難時刻能為國家有效地增加財政收入而已。

當然,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由于發展階段的不同,揭橥共同的進步觀點的改革家,在具體行事上也不能不有一定的差別。本書告訴我們:在封建社會的初期和前期,改革家(如管仲、商鞅、桑弘羊)曾著重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干涉政策,比較多地控制了工商業,并直接發展了官營的經濟事業;后來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改革家(如劉晏)就在國家干預經濟為主的前提下,允許一定范圍內的貿易自由,不把商業完全管死,搞單一的官營。如對食鹽這一當時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實行的專賣,開始時是全由官府統制,直接經營,后來就改為民制官收、商運商銷的間接專賣的形式。到封建社會進入后期,那時的改革家就更認為“榷法不宜太多”,把對商業的管理重點,由過去的商品專賣制度轉向平抑市場價格、限制壟斷居奇和壓縮高利貸的活動地盤上面。再后來,已臨封建社會末期的改革家(張居正),則更不主張“榷利”,并進而非議過去作為國家的經濟干涉政策主要內容的商品專賣制度和厲行這種制度的前時代的改革家(桑弘羊)了。前后時期的不同的變化,表明了改革家又有其各自的個性,他們的改革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產物,并非鑄自同一個模式。本書對這種發展變化的脈絡梳理得比較清楚。

書中還清楚地勾勒出另一條線索,即:封建社會初期的改革家(如商鞅)實行的是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政策,重農抑商曾經成為官方的一種占統治地位的政策思想,其后的改革家(桑弘羊)則在抑商(抑私商)的同時,又充分地表現了自己的重商思想(重官營商業,重整個商業的客觀作用),并從理論上概括出農商皆重、“本末并利”的新的提法。再后來的改革家(劉晏、王安石),就不怎么籠統地提抑商,而是把不法的奸商與守法的從事正當經營的商人,把大商人與中小商人,區別對待,有利用也有限制,有扶植也有打擊,而且打擊面不是很大。所謂的“排商賈”,只是針對那部分投機倒把興風作浪的不法商人而已。封建社會末期的改革家(張居正),竟至提出“厚商而利農”、“厚農而資商”的新口號,對“常若權衡”的農商關系作出了比較新穎的解釋。雖然他也同樣痛詆“恃其贏余,役使貧民”的與土地、高利貸、官僚相結合的富商大賈,但對于與生產結合、滋長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新興商人卻是給以滿懷熱情的支持的。在封建社會末期,商人中間已分化出一部分新的進步的因素,從抑商到厚商,正是這種新事物的出現在進步人士思想上所引起的反映。各個改革家生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思想、理論,這符合各人所處的時代的需要,體現了各人所處的時代的精神。改革家之所以為改革家,就在于他們能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趨勢,對歷史的進程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在本書中,不是孤立地寫六個改革家,而是前后聯系,有比較,有分析,說明了各家思想的特點和發展,這種貫而通之的寫法是可取的。

這部著作史論結合,有傳有評,對幾位改革家堅持大膽改革、反對因循保守的進取精神,作了充分的肯定。書中介紹了他們不屑墨守成規、拘泥舊套,提倡因時而行法、因時而變法的進步的歷史觀;指出:對前代有作為的改革家的言行,其后來者也并不照抄照搬,而是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和新的條件,予以變通,因而有所突破,有所前進。既承繼前人的思想遺產,又各有自己的創新,這是他們成為改革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標志。

要改革就不能不觸犯某些集團的既得利益而遭到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因之要把革新措施推行下去,就不能不具有堅忍不拔的意志,知難而進,頂風而立。書中正是以大量事實寫出了這些改革家為了實現富國強兵的改革目標,而不計一身和一家的安危,以致有的慘遭殺身之禍,有的在死后蒙受極大的恥辱。能施政于一時、后雖被排擠而終于得保首領者,已經算是不錯的了。正是這樣,他們那種以改革求治、以改革圖強的不可摧撼的凜然正氣,更值得后人景仰!應當看到,他們雖受辱或被殺,而在改革中所創制的某些新法,正如書中所寫的,因合乎歷史發展的需要仍然被后人所遵循,就這一點上說,他們仍然是勝利者,而不是單純地以悲劇的方式宣告自己一生的結束。還應當看到,書中所寫的幾位改革家的結局,即使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劇,但這種悲劇也只有在舊時代,在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封建社會里才是難以避免的。因為被改革觸動經濟利益的人,為了保住自己私有的權益,對改革總是千方阻撓,百計破壞,把改革者視為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后甘心的。而在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社會里,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的改革就一定會排除一切阻難,取得完滿的成功。產生舊時代那樣悲劇的社會條件一般已不存在了;如果加上指導正確,領導堅定,那么避免那類悲劇就是完全可能的了。改革家下場不好,只是一定歷史階段的暫時現象,決非普遍的歷史規律。在閱讀本書時,這一點是必須明確的。

本書在概述各個改革家生平的同時,也特別指出各人在某些方面的突出表現。如:有的人背叛了原先所出身的階層(管仲、桑弘羊是商人或商人家庭出身),不辭辛勞地為國家利益忠誠服務。有的人執法不阿,令出必行,公平無私,賞罰分明,作風雷厲風行,辦事機敏果敢(如商鞅、張居正)。有的人知人善任,獎掖年輕的后輩,有一套合理的用人制度(如劉晏、張居正)。有的人長期與錢物打交道,而居家清廉,生活非常儉樸(如劉晏)。有的人好學不倦,學識淵博,個人操行連反對派也不得不表示佩服(如王安石)。所有這些,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的統治階級人物中,都是不可多見的,對此,書中都給以應有的評價。作為全面評價歷史人物的著作,這樣處理也很有必要。

不同歷史時期的幾位經濟改革家,誠然其政策、其思想有杰出之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安定了人民的生活,有其歷史的進步性,但是,其改革的目的,歸根到底是為了通過給人們改善一些生產和生活的條件,使勞動者能忍受剝削,緩和社會矛盾,消弭反抗意識,以求封建統治者統治地位的長久鞏固。從主觀上來考察,其出于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利益的階級實質是很明確的,絕不會是真正地在為人民的利益著想。這種發自統治集團內部的、旨在調和階級關系、自上而下進行的改革,因有來自各方面的反對與牽掣,其所受的限制是很大的;同時,憑借封建官僚機構推行的各項措施,往往立法初意未始不善,在實際執行中也會走樣,以致流弊叢生。在最高統治者中途離世或決心動搖時,改革派就會轉而倒霉。所以,在封建社會里,改革家以畢生精力以至生命所維護的改革,就不能不具有很大的階級的和時代的局限性,對其作用就不能估計過高。而且在我國封建社會的歷史長河中,越到后來改革的路子就越窄,其作用就越小。如果說在封建社會初期,在領主制向地主制轉化的歷史關頭,改革家(如管仲)所作的改革,有助于改善勞動者的地位,涉及剝削制度的具體形式的更換,屬于生產關系的重大調整,帶有部分質變的性質,意義比較深遠,那么可以說,在封建地主制已經確立很久以后的改革,主要就只側重在流通領域(專賣形式的改變以及商業上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與農民的關系主要表現為國家賦稅數量上的減輕,最多也只是加上勞役負擔的稍事均平而已(如免役法、一條鞭法),其意義都不如過去的大。特別是到了封建社會末期,由抑商變為厚商,在流通中既然已不能采取什么有力的措施,那就只能在清查土地、防止隱漏田稅逃避賦役上做點文章,收效不大,改革的廣度和深度自然是更不如過去了。本書于肯定歷史上改革的同時又指出其局限性和前后相比(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至沒落時期)改革作用日益減弱的歷史的規律性,并沒有失去分寸。改革的精神可貴,改革的作用有限,封建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只能是這樣。要解決表現為嚴重貧富不均、階級對抗的封建社會里的日益尖銳化的基本矛盾,除了舉行農民起義別無出路。只有農民的起義,農民的革命,才能比較徹底地摧毀腐朽的封建勢力,革除殘酷的封建暴政,在一定時期內使生產力得到恢復和重新發展的機會。作為封建社會統治集團成員的改革家所竭力想加以防止的農民起義(其結果往往是政權更迭),在改革無效時最終還是會出現的。這是歷史的必然。雖然由于體例的關系,本書沒有具體涉及這一方面,但讀者從本書中還是能尋到一定的線索。

本書作者從事經濟工作和科研工作多年,目前正專治古代經濟史。幾年來著述不少,粲然可觀。在我看來,寫這本書也是用了工夫的。書中史料引用比較豐富,文字表達比較順暢,觀點比較明確,條理比較清晰,適合于廣大讀者特別是財政、經濟、工商、稅收、黨政等各部門干部閱讀。它對教學和科研人員研究有關的課題,無疑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我們預期這部著作的問世,將能幫助大家了解歷史上主要經濟改革家的主要事跡和主導思想,從而在當前經濟體制改革的加強資料研究工作中,能起一點好的配合作用。

1984年1月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源| 湘乡市| 沂水县| 新乐市| 得荣县| 阳新县| 新绛县| 麟游县| 盐城市| 崇阳县| 邵阳县| 宁河县| 东海县| 皮山县| 衡阳市| 喀喇| 正蓝旗| 合阳县| 石泉县| 石棉县| 嘉荫县| 疏勒县| 平罗县| 东兰县| 云梦县| 郁南县| 吉安县| 塔城市| 日照市| 搜索| 永州市| 满洲里市| 灌南县| 垫江县| 冀州市| 平山县| 长岭县| 南康市| 城步| 五常市| 峡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