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基礎理論

解釋社會企業產生和發展方面的理論有很多,比如提斯達爾(Teasdale)總結的四種理論:政府和市場失靈理論、制度理論、資源依賴理論、志愿失靈理論(Teasdale, 2011),還包括勞倫特·陳(Laurent Tran)的社會資本理論(Laurent, 2013),以及莫雷(Murray)等人提出的品牌理論(Murray&Hwang, 2011)等。本研究中主要運用的理論框架有三個:一是解釋社會企業政策為什么會出臺的政策多源流理論,用來描述我國社會企業政策出臺的可能性與可行性;二是解釋社會企業政策設計過程的社會建構理論,用來描述我國社會企業政策設計的主要考量和后續完善的路徑;三是解釋社會企業政策體系構建的組織生態學理論,主要分析政府公共政策如何多措并舉,形成組合拳,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企業發展。

(一)政策多源流理論

美國著名公共管理學家約翰·W.金登(John. W. Kingdon)在借鑒Cohen、March和Olsen的垃圾桶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多源流理論。該理論在1984年出版的《議程、備選方案與公共政策》(Agendas, Alternatives, and Public Policies)一書中首先提出。多源流理論的出現引發了各界學者的關注,并被廣泛應用于對醫療、教育、環境保護與財政等領域內政策的分析。近年來,國內也有一些學者將多源流理論應用于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住房政策的變遷(柏必成,2010),用于探討出租車改革問題是如何借力網絡平臺推動政策議程,以及用于分析我國的社會管理政策(魏淑艷、孫峰,2016;鄧劍偉,2013)。雖然多源流理論在中國化過程中仍面臨著政策環境、政治生態、體制機制、決策模式的局限,但隨著我國政策議程設置的日趨民主、開放和科學化,該理論對我國政策議程分析也同樣有著一定的啟示作用(李建華、謝敏,2010)。同時,作為一種重要和主流的政策議程模型,多源流理論對政策議程具有強大的解釋作用,是我們在研究政策議程問題時不能不予重視的。

約翰·W.金登認為,“一個項目被提上議程是由于在特定時刻匯合在一起的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并非它們中的一種或另一種因素單獨作用的結果”(金登,2004)。這種共同作用也就是多源流理論所講的問題流(Problem Stream)、政策流(Policy Stream)和政治流(Political Stream)三者的交匯與融合。

問題流是指政府內部及其周圍的人注意到的種種社會問題;政策流是指以特定領域的專業認知為基礎,提出各種各樣的政策建議、政策主張與政策方案的過程;政治流是指國民情緒、公眾輿論、權力分配格局、利益集團實力對比等因素(Birkland, 2004),這些因素反映著政治形勢與政治背景等方面的狀況。三條源流彼此獨立,按照各自的運行規則流動。

當三條源流發展成熟(即問題界定清晰、政策方案準備充分、政治動力充足),并在“政策窗口”(Policy Window)打開時實現問題、政策備選方案與政治機會相互交叉與匯合,某一問題被提上政策議程的機會就會增加。不過,在政策窗口打開之時,還需要“政策企業家”(Policy Entrepreneurs)有效地利用這一機會,將漂浮在政府內外的政策建議與政策方案等充分結合,利用政治動力來提出問題及解決辦法,三者的結合能夠沖開政策之窗,從而使問題上升到政策議程的概率大大提高。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將多源流理論對政策議程的解釋邏輯表示為圖2-3。

圖2-3 政策多源流模型

資料來源:金登(2004)。

(二)社會建構理論

20世紀90年代起,施耐德(Schneider A. L.)與英格拉姆(Ingram, H.)兩位學者致力于推廣社會建構的概念來倡導政策設計的理論。他們認為政治與公共政策相互建構,此后十余年間他們專注于研究公共政策的標的人口對象,以了解、批判與討論民主社會下政策標的人口對象的選擇(Ingram & Schneider, 1991; Schneider & Ingram, 1993, 1997, 2005)。社會建構理論強調政府建構的性質,適合探索社會背景、政策變化和社會建構之間的關系,該理論為分析社會企業的社會建構提供了一個工具性框架,可以用來分析政策制定者的意圖、政府控制程度和公民參與的影響。

政策設計也通過政策的工具效果和修辭、象征性效果形塑制度和更廣泛的文化。政策設計影響公眾和精英意見、目標人口的社會建構、政治權力資源的分配以及各種知識系統的合法性。過去和現在的政策設計影響了整個社會語境,包含范圍、深度和民主的真實性(Dryzek, 1993)。與此同時,社會語境的其他方面也受到影響,包括公民愿景、社會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對公正的理解。政策制定過程包含了政策企業家、利益群體、社會運動、代理機構和官員,以及其他在決定未來政策設計中有直接作用角色的職員圍繞政策設計進行分析。金登、米恩楚姆(Mintrom, M.)和諾曼(Norman, P.)都提及政策過程的研究中政策企業家起到催化劑的作用(Kingdon, 1995)。目標人口社會建構是指足以影響公共政策的個體、團體和組織行為與福利的文化特性或普遍形象(Schneider & Ingram, 1993)。這些特性是規范且可評價的,通過象征性的語義、隱喻及故事等,對目標人口產生正面或負面的描述。這里存在兩種不同的情況。如果一項政策設計將使目標人口受益作為其目標,目標人口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增加其自主權(Chikoto, 2007),這樣,政府可以選擇使用社會企業作為服務社會需求或實現社會企業固有的其他基本價值(即合作和相互支持)的直接途徑,這體現了政策的價值理性。如果政府試圖利用目標人口作為實現另一個政策目標的手段,那么政府可能想要進行更多的控制。在這個意義上,社會企業只會被利用,因為它是實現另一個任務相對有效的工具,這體現了政策的工具理性。

在隨后的政策設計過程中,社會建構與政治權力之間的關系得到考量。不同的政策設計影響到參與機會和物質資源分配,并且發送關于政策導向的信息和目標群體的參與模式。這些政策設計通常再生產出流行的制度文化、權力關系和社會建構。總之,一個令人欣賞的社會建構將有利于價值再生產或創造改變(Ingram et al., 2007)。圖2-4顯示了社會建構理論框架。

圖2-4 社會建構理論框架

資料來源:Ingram et al.(2007)。

(三)組織生態學理論

組織生態學(Organization Ecology)是一個運用生態學以及其他相關學科的概念、模型、理論和方法,來對組織結構及其所受環境影響進行研究的理論(Amburgey & Rao, 1996)。摩爾(Moore, J. F.)指出,從生態學的視角看待組織的發展和管理,往往能夠自由地看到更多尚未被發現的東西(Moore, 1996)。組織生態學認為組織生態系統是由組織共同體及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系統,跨越傳統產業的邊界。這里的“組織”包括營利性的企業組織和非營利性的其他各類組織(胡斌,2006)。然而,關于生態系統的研究還集中于營利組織。目前對于社會企業和非營利組織,有關生態系統的研究還比較少見。

組織生態學將組織設立理解為生態化過程和制度化過程兩個基本方面,并認為這兩個過程具有不同的空間效應。其中,生態化過程主要分析組織種群密度、組織生態位與組織設立率之間的相互關系;制度化過程強調合法性、社會支持等因素對組織設立成功率的影響。一個生態系統可以被理解為圍繞一個核心組織的內部關聯的組織網絡,內部整合了生產者和使用者,通過創新實現價值。一些組織已經發展出協作關系,包括經濟交易和供給者與使用者之間的制度安排。在一個不斷增加的內部聯系中,處于生態系統的組織能夠創造其他單個組織難以創造的價值。生態系統視角不僅僅關注單個核心創新者的重要性,還關注核心創新者與其他供應者、顧客和提供輔助服務的組織的相互作用。

組織獨立性和組織間協作是生態系統的典型特征。阿德納(Adner, R.)指出,生態系統體現出一種協作性安排,每個組織都提供了自己的個體資源(Adner, 2006)。文森特(Wincent)等將戰略網絡聚焦于通過集體努力實現共同目標(Wencent et al., 2010)。加韋(Gawer, A.)和庫舒曼諾(Cusumano, M. A.)強調一個平臺型領導者(Platform leader)可以與其他企業一起協作,并為其提供產品和服務,進而生成互益型創新生態系統(Gawer & Cusumano, 2008)。

有關生態系統的文獻研究多來自于相關的概念,比如商業生態、價值網絡和戰略網絡。此外,學者還使用企業家生態系統的視角。比如,扎特拉克斯(Zacharakis, A. L.)等就描述了特定區域內有利于企業家精神的知識基礎設施、科技技能和財務支持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可能特別強調價值創造和創新(Zacharakis et al., 2003)。摩爾認為一個商業生態系統體現了公司發起一項創新的進化能力,并最終產生下一輪創新(Moore, 1993)。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 C. M.)和羅森布洛姆(Rosenbloom, R. S.)提出了“價值網絡”的概念,主要描述企業識別和發展出創造價值的辦法所處的背景(Christensen & Rosenbloom, 1995)。奧迪歐(Autio, E.)和托馬斯(Thomas, L. D. W.)認為生態系統的潛在目的就是通過創新實現價值(Autio & Thomas, 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邯郸县| 绥中县| 准格尔旗| 齐齐哈尔市| 陇南市| 乌兰浩特市| 眉山市| 开阳县| 轮台县| 昌平区| 文水县| 阜平县| 莎车县| 台湾省| 前郭尔| 贞丰县| 绩溪县| 保德县| 大方县| 荣昌县| 文成县| 博乐市| 团风县| 敦化市| 堆龙德庆县| 惠来县| 霍山县| 巩义市| 双江| 新泰市| 沧源| 扶沟县| 晋州市| 通榆县| 禹城市| 宜昌市| 合江县| 永年县| 榆社县| 治县。| 滨州市|